張麗春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院,云南 玉溪)
血液凈化又常被稱為血液透析,其主要內容是將機體中的血液引出,并通過相關設備將引出的血液中致病物質進行剔除,從而確保血液的質量,達到治療的目的[1]。血液凈化主要包括:血液透析、濾過、灌流,血漿置換以及免疫吸附等內容[2]。血液凈化治療所使用的設備較多,并具有較高的技術性以及風險性,如血液凈化過程被相關細菌、病毒所感染,就易加重患者的病情[3]。為了更好地運用該技術,各大醫療機構也紛紛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長期臨床實踐證明:在進行血液凈化治療的過程中,只有確保感染控制、反滲透水處理系統等工作的科學有效,才能確保血液凈化治療的效果。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血液凈化護理質量管理中,加入質量控制可較好地提高血液凈化的質量,從而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最大程度確保血液凈化的安全性,較好增加了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為了進一步驗證此言論的準確性,本次研究選取在我院接受血液凈化治療的患者150 例,通過分組對比的方法,探究了質量控制在血液凈化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相關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在我院接受血液凈化治療的患者150 例,納入標準:(1)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均知情參與,并簽署同意書;(2)患者相關癥狀符合血液凈化適應證者,即重癥胰腺炎、急性腎功能衰竭以及食物中毒等。排除標準:(1)患者相關病情較為危急,已經嚴重威脅生命健康安全;(2)患者存在嚴重精神障礙以及其他難以配合治療的患者;(3)其他不適合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以奇偶數分組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患者均75 例。其中,對照組中有男性43 例,女性32 例,年齡分布20~74 歲,平均(51.85±3.58)歲;觀察組中有男性42 例,女性33 例,年齡分布16~76 歲,平均(51.91±3.6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質量護理模式,其中包括加強患者的睡眠質量管理、日常飲食管理、日常運動管理及心理干預等,并及時對患者的病情、身體情況以及所用設備的情況進行評估,并落實相關消毒、穿刺及相關病癥的觀察工作,按照相關規章制度對各項工作的質量進行檢查,確保各項工作均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質量控制及管理理念,其中主要包括嚴格按照衛生部所頒發的《血液凈化標準操作》進行血液凈化治療,并根據醫院自身實際情況來建立護理質量管理的相關規定,加強感染、病理管理,嚴格操作流程,并確保透析液質量的檢測,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個人綜合素質,確保護理人員具有較強的職能感。并由科室護士長牽頭,成立護理質量控制小組,小組定期對科室的護理質量控制情況進行排查、評級,及時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對所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反饋,并進行通報,確保有效地杜絕各類安全隱患,最大程度地將危險因素扼制在萌芽之中。并改善血液凈化室的環境,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整潔的治療環境,促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身心可得到較好的放松,從而有效地增加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最大程度保證血液凈化治療的工作質量。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環境衛生情況、醫療服務的滿意度情況。環境衛生情況主要包括:合格的透析用水培養結果細菌數不超過200 CFU/mL;操作人員手以及物體表面的污染菌量不超過8 CFU/mL 為合格;操作室空氣、使用中消毒劑細菌總數不超過100 CFU/mL 為合格。合格率=合格例數/總例數×100%。并以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讓患者進行評級,該表共分4 級:十分滿意、一般滿意、滿意、不滿意,其中總滿意度=(十分滿意+一般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以統計學軟件SPSS 18.0 對此次研究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表示計數資料,并以χ2進行檢驗,()表示計量資料,以t 進行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觀察后發現:觀察組環境衛生的各項數值均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環境衛生情況對比表[n(%)]
經觀察后發現:觀察組患者的醫療服務滿意度為94.67%(71/75)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80.00%(60/75)(χ2=9.728,P=0.00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血液凈化最初用于腎功能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該方法可較好地改善腎功能衰竭患者的相關癥狀,該治療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半透膜原理,利用擴散、對流體內各種有害以及多余的代謝廢物和過多的電解質移出體外,通過血液凈化治療,可較好地糾正患者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的目的,從而對患者較好地起到治療的效果。隨著血液凈化技術的不斷成熟,該技術的應用領域也逐漸擴大,現如今,血液凈化技術已經較好地應用于多臟器功能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心臟衰竭、嚴重肝功能衰竭、格林-巴利綜合征、血栓性微血管病、重癥皮膚病、重癥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療之中。但在長期的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血液凈化治療技術易發生感染的情況,不僅難以起到治療的作用,而且還直接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如何較好地解決這一情況,是各醫療機構需要思考的問題。
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與研究發現:在血液凈化治療中,如操作過程中細菌及病毒較多,就易造成患者發生感染,從而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減少血液凈化治療過程中的細菌及病毒數量可較好地避免患者發生感染情況。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血液凈化護理質量管理中,加入質量控制可較好地提高血液凈化的質量,從而有效地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最大程度地確保血液凈化的安全性,較好地增加了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為了進一步驗證此言論的準確性,本次研究選取在我院接受血液凈化治療的患者150 例,通過分組對比的方法,探究了質量控制在血液凈化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各項細菌培養合格率以及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較好地反映了在血液凈化治療中加入質量控制理念的效果較為確切,也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血液凈化護理質量管理中,加入質量控制可較好地提高血液凈化的質量,最大程度地確保血液凈化的安全性,較好地拉近了護患關系,增加了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好地確保了血液凈化治療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的廣泛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