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林
(江蘇省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徐州)
由于患兒年紀較小、抵抗力及免疫力較弱,腸胃發育不完全,容易引發腹瀉等癥狀,尤其是在季節交換、氣溫突變等情況下,患兒容易發生腹瀉等癥狀,并引發其他癥狀,導致患兒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影響,為提高患兒送醫就診效率,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采取具有針對性護理方法[1]。因此,本文主要針對患有腹瀉患兒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在2018 年3 月至2019 年8 月,隨機挑選本院患有小兒腹瀉60 例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比組(n=30),并對其進行常規護理和綜合性護理干預。其中,對比組患兒男女性別比例為(17:13),患兒平均年齡為(1.50±1.30)歲;對比組患兒男女性別比例為(16:14),患兒平均年齡為(1.50±1.30)歲。可以進行對比(P>0.05)。納入標準:本次研究中,所有患兒均被確診為急性腹瀉。排除標準:(1)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患兒;(2)排除患有其他并發癥及重大器官衰竭患兒。
1.2.1 對比組
對該組患兒進行常規的護理,通過藥物護理、指標監測等方法,對患兒病情進行控制。
1.2.2 觀察組
(1)心理護理:由于患兒急性期多伴有哭鬧、精神差等情況,年紀較小,表達能力較弱,在心理護理中,可以采用畫圖、動畫視頻等方式,提高醫護人員與患兒及其家屬之間交流能力,提高其信任度和配合度;(2)飲食護理:在治療期間,若患兒為母乳喂養則可繼續母乳喂養,暫停輔食,若非母乳喂養則應根據患兒具體情況調整飲食,以減輕腸胃負擔;(3)補液護理:為避免患兒出現脫水癥狀,需對患兒進行補液護理,調節患兒身體酸堿、電解質平衡,可通過輸注電解質液體、應用口服補液鹽等進行護理;(4)隨訪復查;定期對患兒進行電話隨訪、家訪等,了解患兒腹瀉改善情況,提醒患兒家屬定期對患兒進行復查,并告知患兒家屬相關自護措施,提高患兒家屬自護能力[2]。
對比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患兒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患兒通過護理后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腹痛、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采用Barthel 指數評分,100 分為滿分,60 分為及格。
將數據納入SPSS 13.0 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為6.6 7%(2/3 0)要明顯低于對比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20.00%(6/30),具有統計學差異,具體數據如1 所示。

表1 對比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n(%)]
在本次研究中,對比組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為(63.84±4.93)分,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為(79.93±2.03)分,觀察組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為(63.98±3.43)分,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為(93.02±3.29)分,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t=1.483,P=0.003。
腹瀉是一種小兒常見的病癥,在臨床上主要表為大便次數增多、性狀改變等,伴有不同程度體內水、電解質、酸堿度平衡紊亂。患有小兒腹瀉的患兒,其患病原因主要有腸道病毒、大腸桿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寄生蟲、真菌、腸道外感染等引起的,一般采用藥物治療[3]。
綜合性護理路徑是一種基于患有腹瀉癥狀患兒而制定的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該護理方法以患兒為本,遵循患兒意愿,在確保患兒舒適情況下,對患兒進行科學、系統、優質、全面的護理方法。在護理過程中,通過綜合性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兒家屬與醫護人員直接的溝通能力和信任度,通過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飲食護理、體液護理等,能夠提高患兒護理質量,并加強患兒家屬對相關自護措施能力培養,提高患兒家屬自護能力,改善患兒生活質量[4]。
綜上所述,針對患有腹瀉患兒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兒治療效率,改善患兒腹瀉癥狀,降低因腹瀉導致的各種不良反應。因此,該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醫學中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