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麗
(山東省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山東 濟南)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腎臟替代治療方式之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1],但是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患者的心理負擔較重[2]。為探討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分層護理的臨床效果,現將來我院治療的150 例患者資料報告如下。
抽取2017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來我院治療的血液透析患者150 例,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分別給予分層護理(觀察組)及常規護理(對照組)。150 患者均排除合并有嚴重免疫系統疾病、精神類疾病及心肝肺嚴重功能障礙者。其中男性94 例,女性56 例;年齡38~69 歲,平均年齡55 歲;透析時間1.5~5.5 年,平均3.5 年;糖尿病腎病47 例,高血壓腎病41 例,慢性腎炎62 例。
(1)對照組75 例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即:對患者及家屬講述血液透析相關知識,解答疑問,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做好入院以及出院指導,住院期間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等。(2)觀察組75 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分層護理模式,即:將護理人員根據專業水平、工作年限及職稱等分為三級組成專業的護理小組;根據患者的病情及自理情況分為三級(病情穩定,日常生活能夠自理為1 級;病情較為穩定,日常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他人協助為2 級;患者病情不穩定,生活無法自理為3 級)[3];透析前根據患者的分級安排相應的護理小組,護理小組成員要詳細掌握患者的病情,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向其詳細介紹治療的方法、流程、優勢、安全性、注意事項、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及處理措施等,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消除其不良情緒,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日常生活注意事項、藥物用法及用量等;對1 級患者及家屬每周進行1 次健康教育,內容要詳細,對2 級患者及家屬每周進行2 次健康教育,發放宣傳手冊等,耐心解答疑問,消除顧慮,對3 級患者及家屬每周進行3 次健康教育,分別采用PPT、宣傳手冊及主題會議形式進行,提高患者對疾病的知曉程度;透析治療結束后指導患者學會如何保護靜動脈置管及內瘺、如何保護皮膚等。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分析處理,經t 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對照組出現高血壓7 例、低血壓5 例、肌肉痙攣3 例、感染3 例,約占24.0%;觀察組僅出現3 例高血壓,約占4.0%);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詳見表1、表2、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組別 軀體健康 軀體角色功能 疼痛 總體健康 精力 社會功能 情緒角色 心理觀察組 66.5±18.5 22.5±9.5 72.5±15.5 55.5±13.5 58.5±15.5 62.5±18.5 35.5±11.5 68.5±11.5對照組 50.5±17.5 10.5±5.5 50.5±20.5 39.5±10.5 50.5±14.5 39.5±15.5 25.5±9.5 57.5±13.5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n, %)
表3 護理質量評分對比

表3 護理質量評分對比
與管理 護理文書 健康教育宣傳觀察組 93.5±4.5 96.5±4.5 93.5±5.5 97.5±2.5 96.5±3.5對照組 70.5±2.5 75.5±2.5 72.5±2.5 71.5±1.5 72.5±2.5組別 基本護理 專業技能 病房消毒
腎功能衰竭患者的病史均較長,病情均較重,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均需要較長的時間,患者遭受的身體痛苦極大[4],且多數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對疾病及治療均有較多疑惑,多會產生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著治療效果[5]。常規護理著重于對患者身體的護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較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療效果[6]。分層護理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綜合評估患者的實際情況及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進行分級后實施護理的一種模式[7]。分層護理加強了護患間的溝通、交流,有利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加強了病情評估,能夠有效地預防、發現并發癥,提高了患者的安全[8]。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應用分層護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及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