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潔,潘曉琳,左芳,劉雪梅
(解放軍第960 醫院(淄博院區) 介入血管科,山東 淄博)
在介入科內中急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屬于經常見到的一種重性病癥,現階段實際對此疾病進行治療時,支架置入成形術和導管溶栓治療以及球囊擴張成形術等為主要的治療方式,外科手術所存在的風險可以得到顯著降低,另外,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對術后的并發癥進行很好的防御[1-2]。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療時,科學合理應用相應的護理方式可以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顯著提升。
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全部為我院進行介入治療的急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經過相應的診斷所有患者全部符合此研究的相關標準。將所有患者劃分成兩組后,每組采用不同的護理措施,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所采用的護理措施分別為普通護理和分期同步護理。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病程等一般資料后,并沒有發現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進行護理時,采用的是普通護理,主要是將關于疾病以及治療、護理方面知識讓患者明確,同時讓患者的住院環境保持良好,叮囑家屬增加對患者的陪伴時間等。
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時,主要采用的方式為分期同步護理,此護理具體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患者術前護理。對于護理人員來說,需要在剛接觸患者時,就和責任醫生進行交流,對其疾病分期進行確定。一般情況下,在患者的各個時期中,介入治療都可以進行實施。患者的介入治療方案和安全性以及效果由護理人員進行講解,同時還需讓患者明確治療過程中的各種注意事項。另外,還需要將治療的成功案例展示于患者,使其產生的負面情緒得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情況和心電示波以及末梢血氧飽和度還有患處皮膚溫度進行密切觀察。患者在二期和三期的疼痛護理需要加大重視,如有此情況可以采用藥物的方式對患者進行緩解。②患者術后護理。首先,對患者穿刺點進行護理,一般所采取的體位為平臥位,將患者被穿刺一側的肢體伸直進行制動處理,并對其局部具體有沒有出現血腫或滲血的情況進行嚴密觀察。其次,要預防血栓,二期患者或三期患者術后進行灌注損傷,對再灌注損傷和血栓再形成之間進行區分明確。另外患者在接受治療的7 d 后,測定其踝肱指數,以此讓血管再通獲得更多的參考依據。患者的保暖護理也需加大重視,患者的患肢需要積極實施保暖護理,不能使用熱敷的形式,避免患者的皮膚出現燙傷的情況,另外也不能對患者采用冷敷,否則患者的血管會出現收縮。
此次研究中,采用SPSS 21.0 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情況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情況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31 7.0±0.5 5.6±0.7觀察組 31 7.1±0.6 3.1±0.3 t 1.145 29.361 P>0.05 <0.05
有很多種原因都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急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在眾多因素中是最為主要的一個原因。會導致患者形成斑塊,最后患者的下肢動脈血管會逐漸變得狹窄,甚至嚴重之時還可能出現閉塞,最終患者的肢體嚴重缺血[3]。實際治療此疾病時,一般傳統的方式主要是對患者的血管進行及時疏通,這樣的方式雖然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但無形中還增加了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幾率。如果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則可能會導致患者成為殘疾,甚至還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4]。
在最近幾年來,我國的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臨床中實際治療急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時介入治療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可以讓患者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根據此次研究結果可知,將分期同步護理應用于急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介入治療中,可以獲得十分好的治療效果,患者的體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時下肢周徑的測量值被有效縮小,而且患者的疼痛情況也得到了有效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