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紅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薛家灣鎮準格爾旗中心醫院 外三科,內蒙古 鄂爾多斯)
腦出血是一種死亡率極高的臨床疾病,急性期病死率高達40%,主要是由于腦血管發生病變導致破裂,多發于50 歲以上中老年人[1]。腦出血患者在治療期間如不能有效護理,極易引發并發癥,出現死亡,為了有效延長腦出血患者的生命,本文將對腦出血患者術后進行綜合性護理,探討綜合性護理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4 年6 月至2019 年5 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78 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9例。其中觀察組:男性24 例,女性15 例,年齡43~79歲,平 均(58.14±6.43)歲,出 血 量27.0~67.8 mL,平均(42.3±5.6)mL。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19 例,年齡47~78 歲,平均(58.36±6.29)歲,出血量27.1~68.2 mL,平均(42.6±5.5)mL。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按照腦出血護理規章制度執行,保持病房環境清潔安靜,維護和保養設施設備,調節適宜的溫濕度,控制患者飲食,按時給患者服用藥物,同時嚴格監測患者的身體指標[2]。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上綜合性護理:(1)心理護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對腦出血疾病不了解,容易產生焦慮和恐慌心理,出現不配合治療的現象,護理人員應安撫患者情緒,講解情緒對緩解疾病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鼓勵患者積極樂觀面對[3]。(2)并發癥預防護理。提供營養支持,及時清理患者口鼻異物,準備呼吸機供氧設備,保持氣管插管安全,維持患者呼吸暢通,定期按摩患者肢體,防止壓瘡發生,并預防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血栓,及時觀察排尿情況、肺部異常情況和腦部血液流動情況[4]。(3)康復護理。訓練患者語言功能,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幫助患者進行四肢簡單運動,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5]。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將數據納入SPSS 19.0 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比較,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用(s)表示,P<0.05 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情況比較[n(%)]
高血脂、高血壓以及糖尿病是誘發腦血管出血的主要原因,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的改變,越來越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被提供到餐桌上,以致人們血糖、血壓普遍上升[6]。腦出血患者致死率極高,即使治愈也會產生許多后遺癥,如出現意識障礙、口齒不清、行動不便,在治療過程中還會導致上消化道出血、壓瘡、顱腦感染、腎衰竭等并發癥,造成家庭經濟負擔,嚴重影響工作生活[7]。手術是治療腦出血的有效方式,通常是利用CT 定位給顱骨鉆孔或者通過骨瓣形成清除腦部血腫,再輔以有效的綜合性護理干預[8]。
綜合性護理是一種人性化護理方式,主要是針對患者病情制定全方面系統的護理計劃,從心理護理、并發癥護理和康復護理三方面出發,護理過程詳細、周到、緊密。綜合性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具有專業的護理知識和技巧以及高超的溝通技巧,掌握心理學知識,樹立正確的護理意識,建立完善的護理系統。對腦出血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身體抵抗能力和免疫功能,緩解患者焦慮、恐慌情緒,增強患者的依從性,有助于患者樹立治療意識,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死亡發生率,改善醫護關系,提高患者滿意程度,加快患者出院時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綜合性護理在腦出血患者術后護理中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