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這里曾經是浦東的一片荒灘和蘆葦蕩,地廣人稀。而當30年前浦東宣布開發開放之后,外高橋的名字,就始終位于中國經濟面向世界的最前沿。作為全國第一個保稅區,199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外高橋保稅區,標志著中國又一個開放的“窗口”正式打開。這片土地始終堅持擴大開放與體制改革相結合、制度創新與功能培育相結合,推動各項改革任務全面落地深化,為上海和中國,向全球詮釋著“開放”兩字的含義。
外高橋保稅區的設立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起點,是開發開放浦東戰略決策中的點睛之筆,它的成功案例直接對此后的中國自貿區提供參考價值。直至今日,中國自貿區的核心生命力依然是“制度創新”。
1990年,剛剛成立的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開發公司,和陸家嘴、金橋開發公司一起,在當時浦東唯一的酒店——塘橋的由由飯店辦公。當時項目拓展部副經理王磊回憶,大家從各個單位借調而來,每天披星戴月擺渡到浦東上班,對于負責現場動遷、建設的開發者來說,當時現場艱苦的工作環境更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想象的。
外高橋保稅區在成立之初,國內沒有任何可以參照借鑒的模式,一切都從零開始摸索。當時,所有人員出入保稅區都需要使用由上海市公安局簽發的“進出證件”,門口有專人駐守,外面的人都覺得保稅區非常神秘。
按照“量力而行,滾動開發”的原則,外高橋保稅區先后進行了3次擴大封關,到1994年12月底第三次封關后,封關區域已達5.5平方公里。1995年4月18日,經國家海關總署批準,上海浦東海關、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海關正式開關。一些較大規模的加工項目和高技術項目陸續進區,如美國的GE公司、惠普公司、英特爾公司、美國通用、日本電工、先鋒電子等。保稅區成立五年,就批準各類投資項目2224個,吸引投資額29.53億美元。
2011年11月29日,全國首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掛牌成立。這顯示了我國在推進進出口貿易平衡方面的努力,同時也是上海綜合保稅區探索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發展的一個舉措。
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長三角”地區發達的經濟優勢以及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外高橋保稅區進出口總額用20年時間完成了“三級跳”:1993年為3億美元,2002年首次超過100億美元,2012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
作為我國第一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還肩負著先行先試、功能創新的重任。2013年9月,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外高橋保稅區域成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先發區域和核心區域,實現了從保稅區向自貿區的“升級換代”,通過一系列首創性、引領性探索試驗,為全國貢獻了諸多可復制推廣的創新成果。
在這里,發布了全國首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率先試點了境外投資備案管理模式,率先開展了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率先探索擴大對外開放領域。
從自貿區掛牌截止到2019年底,保稅區域新設外資企業8500家,超過掛牌前23年的5000家,其中90%以備案方式設立,有95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了222個項目。累計辦結境外投資項目1466個,中方對外投資總額達到565億美元。保稅區域新設企業3.3萬家,是掛牌前23年的4倍。通過在金融、航運、貿易、文化、專業、社會服務領域和先進制造業等領域先后推出2批54項擴大開放措施,到去年底已經累計落地擴大開放項目2567個,占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大開放領域項目數的79%,在26個領域實現了全國率先開放,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醫院、第一家外商獨資國際船舶管理企業、第一家中外合資旅行社、第一家外資健康醫療保險機構、第一家外資工程設計企業等均落戶于外高橋。
自貿區的制度創新,使得外高橋保稅區實現了全新跨越,激發出全新的活力。作為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重要載體、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區域、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點,目前,這里正在打造以國際貿易、高端制造和金融服務為主的功能集聚區,作為專業服務平臺的功能也在不斷優化,新興經濟業態蓬勃發展。
2019年上海市開發區綜合評價報告顯示,外高橋保稅區經濟規模在108家開發區中排名第一。作為全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投資熱土,國內同類型區域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外高橋保稅區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去年底,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的FDI雜志對全球1200多個自由貿易園區2018年度指標進行測評,外高橋保稅區榮獲亞太區最受大客戶歡迎獎、透明度提升力度獎、企業增資擴容獎、貿易便利化獎等4項大獎,其中前兩項重量級大獎的獲得,足以證明外高橋保稅區正在逐步趕超全球其他自由貿易園區,并真正成為亞洲最佳自由貿易園區。

外高橋保稅區域成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先發區域和核心區域。

外高橋保稅區域內有總部企業27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