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軍旅舞蹈也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融入了很多現代元素。軍旅舞蹈在發展與創新中,借鑒了現代舞蹈的多樣形式,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軍旅舞蹈的表現力。
關鍵詞:軍旅舞蹈 表現力 創新 問題及對策
一、軍旅舞蹈及其特點
軍旅舞蹈通常以軍旅生活、軍人精神風貌與軍民魚水關系為主要表現內容,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紅色經典為主旋律,具有豪邁軍人風采、濃郁民族風情的特點。軍旅舞蹈區別于其他類型的舞蹈,具有自己獨特且鮮明的藝術特征,主要由部隊所屬的文工團和部隊現役官兵排演,在基層連隊表演。軍旅舞蹈主題鮮明,在這種舞蹈形式中,通常展示軍人情懷,以鼓舞戰斗力和為人民服務為主要精神,形成了崇高、壯美、具有獨特感染力的特點。其次,軍旅舞蹈通常要求動作矯健剛勁、氣勢整體劃一。舞蹈開場常常運用大場面,仿佛舞蹈演員一人就表現出千軍萬馬,軍旅舞蹈動作通常表現得淋漓極致,讓觀眾不禁拍手稱快。另外,軍旅舞蹈中通常將英雄主義、現實主義、革命浪漫主義等融入舞蹈中。因為其形成于特殊歷史時期,使得其舞蹈主要圍繞著歌頌英雄主義,贊揚軍人和軍屬間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稱頌軍人在現實生活中勇于承擔的精神,為軍人的業余文化生活增添了很多光彩。
舞蹈的表現力,主要是舞蹈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對于觀眾對的影響力。一般來說,優秀的舞蹈可以在表演的過程中,在音樂場景與燈光的相互配合中營造強大感染力與影響力的氛圍,將觀看舞蹈表演的人帶入情緒之中。讓他們能夠通過觀看舞蹈,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基于舞蹈本身形成自己的理解,最終受到感染。就軍旅舞蹈這種更具特色的舞蹈形式而言,有著更為特殊的受眾,其表現力受到受眾感情特點的影響,要增強其表現力、感染力,要針對這一特點進行相應調整。
二、軍旅舞蹈表現力發展與創新之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文藝事業的發展不斷興起。新時期不僅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方面也突飛猛進。為適應改革和發展的大潮,使藝術靈魂不被湮滅,舞蹈的形式與表現力也在發展中日益多元化,不斷豐富其感染力的傳達與表現方式。不斷將傳統元素與新元素相融合,注入新鮮“血液”更好地詮釋原有精神,傳遞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的軍旅舞蹈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其在創作與表現力方面都隨著新時代前進的步伐成長著。軍旅舞蹈始終是傳遞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偉大英雄主義精神的主要藝術形式。在新時代,軍旅舞蹈常常借助現實主義美學價值并使用現代技術進行加工,以增強其藝術表現力。
首先,結合時代的新元素,注入新的人物榜樣。原來較為純粹的英雄主義舞蹈表演,已經很難滿足現代人較為和平、安逸的生活需要,使得軍旅舞蹈的表演形式需要向多元和多樣化發展,在其中融入了現代舞蹈元素,將先前單純的“硬漢”形象與現代和諧氛圍融合起來,使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具有親和力,提升了其表現力的同時,更加為人們喜聞樂見。
其次,運用新視聽技術,在營造視聽盛宴中提升軍旅舞蹈的表現力。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高科技也應用在生活各處。新時期的軍旅舞蹈更是離不開音響的配合,新視聽技術的運用更是讓軍旅舞蹈這種藝術形式增添了新的光彩,表現力的氣勢更加洶涌,內心獨白也更加動人。即便表演人數不足也都可以通過高科技視聽來完成,增強其感染力。另外,新時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更加全面,對其特殊背景的分析更加透徹,舞劇的編排和創作上也隨之更加深刻。對歷史知識、特殊背景理解的加深,使其表現力更易達到預期效果,也更加深入人心。
三、軍旅舞蹈發展的合理建議
軍旅舞蹈表現力的進一步發展,應當合理應用高科技的視聽配套設施,將其作為適當的點綴。在運用高科技的同時注重藝術本身,避免新興技術的濫用、誤用。不能僅憑高科技視聽技術支撐整個軍旅舞蹈,而是應當充分展現舞蹈表演者的藝術天分,將其自身對軍旅舞蹈的理解發揮到極致。其次,要加強舞蹈藝術的真實表達,在創作中要經過精細的考量與推敲,創作出能夠感動人心的高質量作品。要始終以生活為基礎,這樣才能使得軍旅舞蹈始終具有生命力。好的腳本創作出來后,還需要舞蹈演員對其作品背景進行深入研究,在表演過程中完成對優秀作品的詮釋,二者的完美融合,才能使得舞蹈的真實表現力更加突出,更具有藝術魅力與感染力。
四、結語
軍旅舞蹈是一種通過肢體動作與語言表達軍民情感的藝術形式,具有韻律感、形象美、情感美等的舞蹈表現力。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軍旅舞蹈也不斷創新與發展,在表現力上也注入了新鮮的現代元素,我們在其獨具特色的表現力中體會到了其政治魅力與文化魅力。軍旅舞蹈的表現力想要得到進一步增強,不僅要避免高科技視聽設備的過度運用,也需要提升軍旅舞蹈演員的專業素養、審美能力與藝術創造能力,增強其對歷史背景的感知,從而能夠更深地打動觀眾,實現觀眾與演員共同的心靈震撼。
參考文獻:
[1]楊麗萍.傳承軍旅舞蹈藝術基因,堅定強軍文化自信[J].戲劇之家,2018(20).
[2]周明龍.軍旅舞蹈中表現力的發展與變化[J].大眾文藝,2018(06).
(作者簡介:周文雅,女,本科,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研究方向:舞蹈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