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旭
(常熟市第五人民醫院,江蘇蘇州 215500)
腹股溝斜疝是普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具有多發性、復發性的特點,臨床上在腹股溝疝患者中,與腹股溝直疝相比,仍然以腹股溝斜疝為多見[1]。目前臨床上唯一能治愈腹股溝斜疝的方法是通過手術進行治療[2]。傳統的有張力疝修補術已有百余年的歷史,直至近幾年無張力修補術以及腹腔鏡技術的完善,使得傳統的有張力疝修補術逐漸被淘汰[3-5]。目前,經腹腹膜前修補手術(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 與傳統的有張力疝修補術相比,具有創傷相對較小、疼痛較輕、復發率很低、康復較快的優點,該技術的應用給腹股溝斜疝患者帶來福音。為了探究經腹腹膜前修補手術的臨床優勢,常熟市第五人民醫院外科對96 例腹股溝斜疝患者進行TAPP 和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觀察和比較這兩種手術方法的臨床效果。
選取常熟市第五人民醫院外科2014 年1 月至2020年6 月收治的96 例腹股溝斜疝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TAPP 組(T 組,48 例)和無張力修補組(W組,48 例)。T 組男性42 例,女性6 例;年齡39 ~75 歲,平均年齡(62.35±2.67)歲。W 組男性44 例,女性4 例;年齡40 ~76 歲,平均年齡(63.51±2.3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常熟市第五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腹股溝斜疝診斷標準,術前回納疝囊,抵住內環口,囑患者咳嗽,疝囊不突出者;②符合手術適應證且全程配合本次研究者。排除標準:①不能耐受全身麻醉者;②疝囊巨大,墜入陰囊患者。
W 組患者采取經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主要手術步驟為:①患者待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單;②取患側腹股溝上斜切口,切開皮膚、淺筋膜,自外環口向上打開腹外斜肌筋膜,并向兩側拉開,暴露精索、腹股溝韌帶和聯合肌腱;③充分游離精索,向下充分暴露患側恥骨結節,向上游離至內環口,將其從腹股溝管內充分游離,注意保護髖腹下神經和髖腹股溝神經;④在精索內上充分游離疝囊,小心游離直至起始部,找到疝囊,充分游離至內環口,剪去部分后斷端結扎,注意勿損傷腹壁下動脈,回納疝囊至腹腔,將錐形補片塞入缺損口,并將錐形補片內瓣與內環口縫合固定數針;⑤取平片繞精索近端后,鋪平于腹橫筋膜表面,將其周邊一圈縫合固定于恥骨結節、腹股溝韌帶、聯合肌腱上;⑥清查術野無出血后,間斷縫合腹膜外斜肌筋膜,縫合淺筋膜及皮膚,手術結束。
T 組患者采取經腹腹膜前修補手術,主要手術步驟為:①患者待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單;②取臍部上緣切開皮膚約1.5 cm,置入10 mm Trocar,進入腹腔充氣,直視下分別在左右腹直肌外側緣平臍水平置入5 mm Trocar;③在腹股溝內環口上方2 cm 處予以打開腹膜,進入腹膜前間隙,向外游離至髖前上棘,向內分離至腹壁中線,先在內側分離出恥骨聯合、髖恥束,并向下方分離出2 cm,游離疝囊,分離疝囊與精索間隙,離斷處予以圈套器結扎,遠端曠置,再將疝囊從精索處游離,仔細止血;④經由臍部的Trocar 送入3D 補片,在鏡下將補片展平并入腹膜前間隙,使其完整覆蓋在整個恥骨肌孔區域并避免邊緣卷曲,將兩處觀察窗分別對準髖恥束、精索三角,放置滿意;⑤予以3-0 帶針線連續縫合腹膜,縫合滿意,清點器械敷料無誤后,放氣腹,縫合臍孔切口,加蓋敷料,手術結束。
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在兩種不同手術方式下的臨床治療效果。分別從手術時間、住院天數、下床活動時間、手術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癥情況進行臨床治療效果的綜合評估,其中并發癥主要觀察是否發生陰囊水腫、急性尿潴留、皮下異物感、切口感染等情況。患者對手術效果的綜合滿意度則根據患者主觀判斷所分的三個檔次,即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采用滿意與基本滿意患者病例數之和占各組的病例總數的百分數來計算綜合滿意度[6-8]。
研究數據資料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 組患者在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手術的出血量方面均少于W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在住院時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手術出血量(mL)T組 48 45.8±5.6 3.5±0.4 8.6±1.1 5.3±1.2 W組 48 62.5±7.3 3.4±0.5 10.3±2.3 10.1±1.7 P<0.05 >0.05 <0.05 <0.05組別 n 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下床活動時間(h)
T 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08%,W 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2.5%,T 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W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例(%)]
在患者對手術效果的綜合滿意度方面相比較,T 組患者明顯高于W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手術效果的綜合滿意度比較[例(%)]
腹股溝斜疝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腹部疾病之一,治療方式主要是通過手術的手段進行干預。手術方式由傳統的有張力疝修補術發展到無張力修補再到腹腔鏡的應用,極大地減少了手術的困難度[9-10]。如今,經腹腔鏡腹膜前修補術已經成為治療腹股溝斜疝患者的主流術式,并得到醫患雙方的認可[11-13]。
就TAPP 和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區別來看,主要是手術方式是否進入腹腔,無張力修補術不進入腹腔,手術視野受到局限,手術過程復雜,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而TAPP 引入了腹腔鏡技術,可實現微創和無張力,術野較大,操作更便捷,可降低精索損傷風險和手術難度,同時因使用補片覆蓋恥骨肌孔,還可降低異物感等并發癥的發生概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T 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及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W 組,手術出血量少于W 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W 組,在患者對手術效果的綜合滿意度方面相比較,T 組患者也明顯高于W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平均住院天數方面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無論是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還是在術后恢復過程中及患者對手術效果的綜合滿意度方面均具有明顯的優勢。
綜上所述,針對腹股溝斜疝,TAPP 術治療腹股溝疝臨床效果優于無張力疝修補術,可縮短手術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的痛苦,患者對手術效果的綜合滿意度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