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艷
(四川友誼醫院,四川成都 610066)
腦梗死是由于腦動脈缺血缺氧而導致腦組織軟化、壞死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發病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傷,急性期多為發病的2 周內[1]。早期溶栓是該病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案,可快速再通狹窄或堵塞的血管而恢復血流,減輕神經細胞的損傷,但該療法具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對于不符合適應證和時間窗口的患者,臨床多采取藥物治療以保護神經細胞和抗血小板積聚,但在改善神經功能方面效果不甚理想[2]。丁苯酞是近年來在國內臨床應用的Ⅰ類藥物,具有改善腦組織微循環、增加梗死灶側支循環的功效,可改善腦神經細胞的血供,減輕損傷,但單一用藥效果不理想[3]。中醫認為該病屬“中風”范疇,多為氣血兩虛、血瘀,故可予活血化瘀治療。鑒于此,本研究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112例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進行研究,將丁苯酞與加用通脈消梗湯進行對比,觀察入院時、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的變化情況及氧化應激反應,為臨床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提供參考。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四川友誼醫院收治的112 例腦梗死急性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排列法分為A 組56 例:男性30 例,女性26 例;年齡56 ~78 歲,平均年齡(63.42±5.27)歲;入院至就診時間2 ~23 h,平均時間(13.34±3.67)h;入院時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12 ~21 分,平均(16.53±2.52)分;入院時Fugl-Meyer 運動功能(FMA)評分25 ~40 分,平均(32.45±3.67)分。B 組56 例:男性29 例,女性27 例;年齡55 ~77 歲,平均年齡(63.34±5.22)歲;入院至就診時間2 ~22 h,平均時間(13.25±3.58)h;入院時NIHSS評分12 ~21 分,平均(16.48±3.49)分;入院時FMA 評分26 ~40 分,平均(32.54±3.78)分。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腦梗死急性期相關中西醫診斷標準[4-5];②發病至就診時間≤24 h;③入院前未接受過任何相關治療;④發病后24 ~48 h 內意識清楚或輕度障礙;⑤無藥物過敏史;⑥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肺功能障礙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認知功能障礙者;④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⑤伴有活動性感染者;⑥病情惡化死亡者。本研究經四川友誼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吸氧、雙聯抗血小板、營養神經、穩定斑塊、糾正內環境紊亂等治療;血脂、血壓、血糖異常者予調脂、調壓、降糖治療以及進行語言、肢體、吞咽等功能訓練等。
A 組: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41,規格:100 mL)100 mL 靜脈滴注,2 次/d。連續用藥14 d。
B 組:在A 組的基礎上加用通脈消梗湯治療。藥方:生黃芪 60 g;當歸 20 g;丹參 15 g;地龍、紅花、土鱉蟲、川芎各10 g;全蝎 5 g;蜈蚣 3 g;甘草 6 g。1 劑/d,加入清水煎至400 mL,分2 次服用(早晚各1 次),隨癥加減。連續用藥14 d。
分別于入院時(入院即刻)、治療后14 d 采用NIHSS評分、FMA 評分以及氧化應激指標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①NIHSS:對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價,總分0 ~45 分,0 ~1 分:正常;2 ~4 分:輕度障礙;5 ~15 為中度障礙:6 ~20 分:中重度障礙;>20 分:重度障礙。②FMA:對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價,共17 個項目,分為50 個小項目,每個小項目0 ~2 分,總分100 分,分值越大,肢體運動功能越佳;③氧化應激指標: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6 mL,快速送檢;檢驗前檢查血液標本質量,確定無誤后進行離心處理,取上層清液,采用比色法進行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檢測,記錄數值。
采用SPSS21.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A、B 組NHISS 評分較入院時降低,FMA 評分較入院時升高,且B 組變化程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后NIHSS、FMA 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后NIHSS、FMA 評分對比(±s,分)
注:與同組入院時對比,*P <0.05。
組別 時間 NIHSS評分 FMA評分A組(n=56) 入院時 16.53±4.52 32.45±3.67治療后 10.25±3.08* 40.47±4.78*B組(n=56) 入院時 16.48±4.49 32.54±3.78治療后 6.57±1.52* 57.65±6.23*t組間治療后 8.018 16.372 P組間治療后 0.001 0.001
治療后,A、B 組血清SOD 水平較入院時升高,MDA水平較入院時降低,且B 組變化程度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目前溶栓治療是臨床公認的一種最為有效的治療腦梗死急性期的手段,主要通過介入再通血管而恢復血管血流,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有效減輕神經細胞的損傷,有利于改善預后;但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溶栓治療具有較高的出血及再梗死風險,對患者的臨床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同時具有嚴格的適應證和時間限制,并不適用于所有患者,故臨床應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西醫藥物干預多以吸氧、抗血小板、調節糖脂代謝、改善腦循環等治療為主,但患者仍會存在一定的肢體活動不靈、心理障礙等表現,對生活喪失信心。丁苯酞屬于腦保護藥物,可影響腦梗死所致的多個病理生理環節,改善腦部的血流灌注;還可清除自由基,保護線粒體,有效抑制機體的炎癥及氧化應激;緩解缺血缺氧,促進神經元的修復,改善腦部功能,效果較為全面[7]。但腦梗死急性期單獨應用丁苯酞的治療效果不突出,預后情況不佳。
中醫認為腦梗死主要病理在于淤、火、風、痰,由于肝腎虧損,虛風由內而發導致風邪挾痰而阻經絡,故需以祛風化痰、疏經通絡、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8]。通脈消梗湯中的生黃芪升氣補陽;當歸活血補血;丹參活血化瘀;紅花通經舒絡;土鱉蟲破血逐瘀;地龍清熱化濕;川芎活血祛瘀;全蝎通絡止痛;蜈蚣熄風通絡;甘草調和藥效;諸藥聯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風化痰、疏經通絡等功效[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B 組NIHSS 評分較入院時降低,FMA 評分較入院時升高,且變化程度大于A 組,說明加用通脈消梗湯治療腦梗死急性期具有顯著優勢,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對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氧化應激反應存在于腦梗死損傷的過程中,大量的自由基會對內源性抗氧化系統造成破壞,其中SOD 是該系統的重要代表物質。而MDA 屬脂質的過氧化產物,會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而誘導炎癥反應,可導致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的SOD 水平降低,而自身的水平會同時升高[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B 組血清SOD 水平較入院時升高,MDA 較入院時降低,且變化幅度大于A 組,差異顯著,證實該湯藥具有改善內源性氧化應激反應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康復。現代藥理學認為黃芪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抗氧化應激的功效;丹參、紅花能夠改善腦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腦灌注,改善神經組織缺血缺氧狀況,減輕神經細胞損傷,同時還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川芎能夠改善腦部微循環,保護腦組織細胞[11]。故通脈消梗湯能夠有效抑制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內源性氧化應激反應,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腦部循環。孫巧麗[12]等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NIHSS 評分低于丁苯酞組,與本研究結果過一致,進一步證實聯合用藥的優勢。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將通脈消梗湯與丁苯酞聯合應用,可在不同的作用機制與機理中發揮藥效,進而起到協同作用,從而強化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及氧化應激,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通脈消梗湯聯合丁苯酞的治療方案能夠減輕神經細胞的損傷及內源性氧化應激,促進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效果顯著。但本研究仍存在以下缺陷:①選取的樣本量較少及選取的研究時間較短,缺乏代表性;②缺乏對不良反應的評估,無法對用藥安全性進行評估。故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擴大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增加觀察指標以完善研究。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后氧化應激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后氧化應激指標對比(±s)
注:與同組入院時對比,*P <0.05。
組別 時間 SOD(U/L) MDA(ng/L)A組(n=56) 入院時 57.45±10.43 17.56±3.24治療后 80.78±13.36* 10.56±3.09*B組(n=56) 入院時 57.68±10.54 17.69±3.32治療后 113.56±15.67* 5.45±1.33*t組間治療后 11.912 11.367 P組間治療后 0.001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