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華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院,江蘇蘇州 215625)
近年來2 型糖尿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在我國,其患病人數已達到1 億,該疾病易誘發各種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其發生與遺傳、血脂代謝異常、運動量不足、高熱量飲食及肥胖有關,而疾病發生的病理基礎為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抵抗[1]。其作為一種病程長的慢性疾病,治療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除運動及飲食需要加強注意外,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胰島素抵抗是疾病治療的根本。胰島素是治療該疾病的常見藥物,其不僅降糖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少,但其無法逆轉患者胰島β 細胞功能,無法從根本上治療疾病[2],且單一用藥劑量會不斷增加,易導致患者體質量增加,引發夜間低血糖,使患者出現高血壓癥狀,影響其治療效果。利格列汀屬于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能有效降低血糖,保護患者胰島功能,且不增加患者體質量,不易引發低血糖,同時其經過膽汁由腸道排出,只有少量從腎臟排出,減輕了腎臟壓力,減少對腎臟的損傷[3]。楊曉娟[4]認為,將利格列汀聯合胰島素治療,能提高降糖效果,改善患者的胰島β 細胞功能,對疾病的治療更有利。鑒于此,本次研究選取68 例診斷為2 型糖尿病的患者為觀察對象,給予利格列汀聯合胰島素治療,結果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至12 月江蘇省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院收治的68 例診斷為2 型糖尿病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性18 例,女性16 例;年齡36 ~75 歲,平均年齡(54.12±5.12)歲;病程6 個月~10 年,平均病程(5.56±1.23)年。觀察組中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年齡37 ~77 歲,平均年齡(54.10±5.10)歲;病程6 個月~11年,平均病程(5.62±1.2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江蘇省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診斷標準:符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5]中相關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入組患者臨床資料齊全;③患者思維意識清楚,可正常交流;④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無嚴重器質性疾病。排除標準:①近期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或利尿劑的患者;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③合并內分泌及精神類疾病者;④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者。
對照組:采用皮下注射胰島素(南京新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799,規格:10 mL ∶400 U)的治療方式,每日早晚用餐前肌肉注射,給予劑量 0.4U/(kg·d)。
觀察組:早餐后口服利格列?。ㄉ虾2指褚蟾窈菜帢I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87,規格:5 mg)治療,1次/d,5 mg/次。同樣注射胰島素,起始劑量為0.2 U(kg·d),每日睡前1 次。
治療3 d 后,兩組患者根據血糖水平,調整胰島素劑量,2 ~4 U/ 次,直至血糖水平得以穩定(空腹血糖≤7.2 mmol/L、餐后2 h 血糖≤11.1 mmol/L)。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 個月。
①抽取患者靜脈血5 mL,離心機3 000 r/min 轉速下離心5 min 處理后取上層清液,采用ES-2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治療前及治療3 個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②胰島素抵抗指數,即胰島β 細胞功能(HOMA-β)與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治療前及治療3 個月后,采用HOMA 穩態模型計算,HOMA-IR=FBG×FINS(空腹胰島素)/22.5;HOMA-β=20×FINS/(FBG-3.5)。③記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低血糖、腹脹、乏力及咳嗽等不良反應的概率。
采用SPSS 20.0 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后FBG、2 hPG 及HbA1c 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s)
注:表示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n FBG(mmol/L) 2 hPG(mmol/L) HbA1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8.69±2.14 7.45±1.23 11.67±2.42 8.18±1.78 9.34±1.62 7.67±1.12觀察組 34 8.67±2.18 6.12±1.16* 11.73±2.34 6.09±1.32* 9.45±1.56 6.15±1.08*t 0.002 2.534 0.000 2.613 0.001 2.95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治療后HOMA-IR 顯著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HOMA-β 顯著高于治療前及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胰島素抵抗指數(±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胰島素抵抗指數(±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n HOMA-IR HOMA-β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4.35±0.78 3.73±0.57 42.78±12.23 48.18±13.34觀察組 34 4.38±0.81 2.94±0.23* 42.83±12.35 58.09±13.23*t 0.002 2.534 0.000 2.613 P>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乏力及咳嗽各出現1 例,不良反應5.88%;對照組發生低血糖2 例,腹瀉1 例,體質量增加1 例,不良反應11.76%,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研究可知,2 型糖尿病的發生與飲食結構的變化、運動量減少有著極大關聯,且人口老齡化進度的加快使得疾病的發生率逐年提升,此疾病的發生與胰島素分泌不足及胰島素抵抗有關[6]。隨著病程的發展,患者易發生多種慢性并發癥,使其心、腎及腦等重要器官功能受到損傷,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選擇合適的藥物控制血糖水平,抑制病程發展,尤為重要[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FBG、2 hPG 及HbA1c 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HOMA-IR 顯著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HOMA-β 顯著高于治療前及對照組,可見利格列汀聯合胰島素治療對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胰島素抵抗情況效果更優。分析其原因,利格列汀能競爭性結合二肽基肽酶-4 活化部位,使得二肽基肽酶-4 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使腸促胰島素胰高血糖素樣肽-1 的分泌量得以提高,使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分泌多肽的濃度得以增加,進而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另外,其還可促進胰島素分泌,促進胃排空,使得患者產生飽腹感,以減少食物的攝入,控制血糖值[8-10]。而腸促胰島素胰高血糖素樣肽-1 可保護胰島β 細胞,促使其再生,使得胰島素的敏感度得以提升,并起到改善血糖及保護β 細胞的效果[11-13]。石雪[14]等學者的研究中,對照組單用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CSII)強化治療,觀察組聯合利格列汀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血糖、血脂、胰島素抵抗指數及胰島素敏感指數等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住院天數短于對照組,治療費用少于對照組,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聯合用藥可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血脂,改善胰島素抵抗,使得患者的胰島功能得以恢復。同時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兩組藥物出現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證實聯合用藥的安全性高,值得提倡。
綜上所述,2 型糖尿病患者給予利格列汀聯合胰島素治療,可有效降低其血糖水平,改善其胰島素抵抗指數,且藥物的安全指數高,具有顯著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