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芹
(相城區第二人民醫院,江蘇蘇州 215143)
異常子宮出血是婦科臨床常見的一類癥狀及體征的總稱,主要指與正常月經的周期頻率、近1 年的周期規律性、經期時長、經期血量中的任何一項不符而且源自宮腔的出血則稱為異常子宮出血,引起異常子宮出血的原因很多,在臨床工作中必須加以鑒別,若未及時治療,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而使盆腔造成感染進而引發子宮內膜的病變,時間久得不到控制甚至可能會發展成子宮內膜癌[1-2]。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女性不同年齡段發生異常子宮出血的病因結構,從而對臨床診療提供思路,結果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至2020 年9 月相城區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320 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年齡段進行分組,青春期患者20 例,年齡12 ~18 歲,平均年齡(15.23±1.23)歲,病程3 個月~2 年,平均病程(1.56±0.98)年,無性生活史15 例,有性生活史5 例,其中有妊娠史1 例;育齡期患者110 例,年齡19 ~45 歲,平均年齡(33.12±1.13)歲,病程8 個月~5 年,平均病程(3.54±1.14)年,無性生活史20 例,有性生活史但無妊娠史32 例,有妊娠史58 例;圍絕經期患者190 例,年齡47 ~56 歲,平均年齡(51.52±1.65)歲,病程1 ~5 年,平均病程(3.52±1.23)年,有性生活史但無妊娠史5 例,有妊娠史185 例。本研究經相城區第二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中與異常子宮出血相關的診斷標準[3],伴有不同程度的月經紊亂、經間期出血、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不規則出血。
排除標準:陰道、外陰及宮頸疾病者,嚴重心肝腎肺功能衰竭者,因妊娠等因素引發出血者,精神疾病或溝通障礙者以及臨床資料缺失者。
所有患者均行全身檢查、婦科檢查(無性生活者肛查)、血常規及凝血功能檢查、超聲檢查。酌情生殖內分泌測定、肝腎功能以及促甲狀腺激素檢查(TSH)檢查,必要者行診刮術或者宮腔鏡檢查,所行手術者常規病理檢查。宮腔鏡采用德國STORE 直管宮腔鏡以及與之配套的冷光源、成像系統、膨宮機。膨宮液采用0.9%生理鹽水,宮腔壓力120 mm Hg,灌流速度設置為100 mL/min。進行宮腔鏡檢查時發現患者有異常情況,如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門診無法處理病例則擇期住院治療。
參照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中與異常子宮出血相關的診斷標準[3],分析該疾病的病因構成(PALM-COEIN),主要包括結構性因素(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惡變和不典型增生、子宮平滑肌瘤、子宮腺肌病);非結構性因素(子宮內膜局部異常、排卵障礙、全身凝血相關疾病、醫源性異常子宮出血、未分類異常子宮出血)。
研究采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 21.0 版本,使用該軟件分析所得數據,本研究中的計量型數據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型數據用[例(%)]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青春期與育齡期患者發生異常子宮出血的非結構性因素顯著高于結構性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圍絕經期女性發生異常子宮出血的結構性因素顯著高于非結構性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青春期患者發生異常子宮出血的主要因素為排卵障礙;育齡期患者多因子宮內膜局部異常;圍絕經期多因子宮內膜息肉,均高于本年齡段其他因素類型,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女性異常子宮出血結構性與非結構性因素比較[例(%)]
異常子宮出血是婦科常見的癥狀及體征,該疾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的女性群體當中,典型癥狀為月經不規律、月經量過少或過多、子宮不規則出血等[4]。臨床醫學研究發現該疾病與排卵功能障礙、宮內節育器、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等因素有關。青春期女性發生異常子宮出血多為排卵障礙,與該年齡段的女性下丘腦、垂體以及卵巢軸調節功能發育不完善進而造成排卵稀少或不排卵有關,典型表現是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5-6]。育齡期女性發生異常子宮出血需排除妊娠相關疾病,而圍絕經期女性因生育功能逐漸衰退,發生異常子宮出血的概率較高,雖然大多數都屬于良性病變,但仍然要警惕是否存在癌前病變[7-8]。
造成異常子宮出血的因素分為結構性因素與非結構性因素,因患者年齡不同其病因結構也有所不同[9-10]。本次分析中對比了不同年齡段女性發生異常子宮出血的分布情況,結果發現,青春期與育齡期的患者發生非結構性因素顯著高于結構性因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圍絕經期女性發生異常子宮出血的結構性因素顯著高于非結構性因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青春期患者發生異常子宮出血最多見為排卵障礙所致的功能失調;育齡期婦女發生異常子宮出血的主要原因依次為子宮內膜局部異常、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平滑肌瘤等;圍絕經期患者發生異常子宮出血的主要因素包括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平滑肌瘤、子宮內膜局部異常及排卵障礙,少部分為內膜不典型增生及惡變。因此,對于育齡期及圍絕經婦女,特別是圍絕經女性,要重視子宮結構性因素的檢查,陰道超聲及宮腔鏡技術在基層已經廣泛開展,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盡早明確病因并及時處理[11-12]。
綜上所述,異常子宮出血可發生在不同年齡段的女性患者當中,隨著年齡的增長,結構性因素逐漸增多,但臨床工作中發現導致異常子宮出血的原因可以是單一因素,也可以多因素并存,因此,在對其進行診斷時需要全面考慮,通過仔細詢問患者病史,確認其出血模式,詳細婦科及全身檢查確定出血來源,結合輔助檢查,找出出血病因,再給予相應的治療措施。對于應用性激素治療患者,尤其是激素替代治療患者要合理應用,做好追蹤隨訪,防止內膜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