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敏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格和學習能力(教育部2018)。《課程標準》明確文化意識的培養目標是: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教育部2018)。文化意識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的文化意識顯示出更加重要的地位。
《課程標準》進一步指出,文化知識是指中外優秀人文和科學知識,既包括物質文明知識,又包含精神文明知識(教育部2018)。文化知識的教學應以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為目標。文化學習不僅需要知識的積累,還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內涵,并將優秀的文化進一步內化為個人的意識和品行。這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涉及幾個步驟的演進和融合:感知中外文化知識——分析與比較;認同優秀文化——賞析與汲取;加深文化理解——認知與內化;形成文明素養——行為與表征。以文化的某種形態而存在的生存能力培養也是一個“感知于境、賞析于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逐步提升的過程。
以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Unit 4 Reading板塊為例,分析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凸顯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辨別能力,初步培養其跨文化意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Unit 4 Reading板塊的短文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講述了美國NBA退役籃球運動員斯伯特·韋伯(Spud Webb)青少年時期的追夢之旅。主人公原名Anthony Jerome Webb,因個子矮小而被人昵稱為Spud,意為“土豆”。文章以時間為序寫作:第一段講述了斯伯特·韋伯從小就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加入NBA打比賽;第二至第五段分別講述了他在初中、高中、大學等階段通過個人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圓夢的勵志故事;作者在末段點題——通過努力,斯伯特·韋伯證明了“只要永不放棄就能實現夢想”。
教材編者將這一閱讀文本收入教材,并非只是為了介紹NBA籃球明星,或教授詞匯、句型等方面的語言知識。無論是文本的高度點題“永不放棄”,還是單元標題Growing Up,教材編者無不在啟迪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追夢,而夢想的堅守則需要永不放棄。
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表達自己成長而實現夢想的機會。
根據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內容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文本了解斯伯特·韋伯的生平,并能夠運用其中的結構和語言簡單描述個人生平或生活經歷;
學生能夠運用略讀、跳讀、細讀等策略,尋找主題句、概括大意及理解文章細節等信息;
學生能基于閱讀文本展開讀后仿寫活動;
學生能夠通過對斯伯特·韋伯不屈不撓精神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學會自信和自強,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面臨困境時不輕言放棄;
學生通過對批判性思維的理解,學會辨析和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初步培養跨文化意識。
1.Lead in(導入部分)
在師生之間互致問候后,教師播放了斯伯特·韋伯參加NBA比賽的視頻,并提問:“Do you like basketball?Who is he?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him?”然后,教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呈現部分生詞,如score,leader,achievement等。通過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向學生介紹了有關NBA和斯伯特·韋伯的背景知識,幫助他們理解課文語境,同時激發其閱讀興趣。
2.Pre-reading(閱讀前)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Reading板塊A部分的標題Never Give Up和文章標題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以及斯伯特·韋伯灌籃的照片,預測文章的主要內容,并討論以下問題:“Can you imagine what difficulties Spud Webb has met in realizing his dream?”預測有助于學生快速理解課文,也有助于他們推斷性思維的培養。學生紛紛作答:“He is too short for a basketball player.It’s amazing that he can jump so high!He is just like a flying man!”此時此刻,學生已經被這個矮個子球星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想閱讀接下來的內容了。
3.While-reading:Skimming(閱讀中:略讀)
(1)首先,教師要求學生略讀文章,重點閱讀文章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結構,并驗證之前對文章內容的預測,然后回答下列 問 題:“What was Spud Webb’s dream?Did he realize his dream?What did he prove?”要求學生重點閱讀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旨在培養他們尋找主題句的技能,同時培養他們的略讀技能,進而培養他們從宏觀上駕馭全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厘清文章的脈絡框架和主題思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見圖1)。

圖1
(2)教師詢問斯伯特·韋伯的個人信息,如姓名、出生地、生日、身高和夢想等。然后提問:“How did Spud Webb get his name?”學生回答:“Because he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e other players.He is so short that he is just like a potato.”通過了解斯伯特·韋伯名字的由來及其和其他隊員的身高對比,讓學生不禁疑惑:斯伯特·韋伯究竟是憑著怎樣的一種精神成為一名NBA球員的呢?(見下頁圖2)

圖2
(3)之后,教師又提問:“Why did Spud Webb want to play in the NBA?How many basketball teams are there in the NBA?Are all the NBA basketball teams from the USA?”通過這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明白能在NBA打球是斯伯特·韋伯最大的夢想。當然,要想成功,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見圖3)

圖3
(4)接著,教師展示了一些其他著名NBA球星的照片,如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科比·布萊恩特(Kobe Bryant)、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姚明(Yao Ming)、林書豪(Jeremy Lin)等,并詢問學生:“What makes an NBA player?Do you think Spud Webb could make an excellent player?”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讓其明白:任何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功都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球星也不例外。
(5)最后在結尾處,教師提問學生兩個問題:“How did Spud Webb realize his dream in the end?It is easy or difficult for Spud Webb to realize his dream?”這兩個問題旨在點題——只要永不放棄,就能實現夢想。(見圖4)

圖4
1.While-reading:Scanning(閱讀中:細讀)
(1)教師首先展示了斯伯特·韋伯成長道路上的五個階段,即:in junior high—in senior high—at university—after graduating—NBA。階段呈臺階狀分布,預示了斯伯特·韋伯每一步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和愈來愈優秀的平臺。(見圖5)

圖5
(2)教師呈現斯伯特·韋伯在初中階段(in junior high)的心路歷程:tried out for the school team—was refused—did not lose heart—got the chance—score 20 points—was the star of the team。與此同時,教師提問學生兩個問題:“How did he feel?If you were Spud Webb,what would you do?”通過引導學生站在斯伯特·韋伯的角度思考問題,讓他們明白了斯伯特·韋伯從小就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這種永不言棄的品質最終讓他的職業生涯熠熠發光。(見下頁圖6)

圖6
(3)斯伯特·韋伯在高中階段(in senior high)依然沒有擺脫初中時的厄運(has to sit in the stands),卻依靠堅韌不拔的毅力,又一次取得了驕人的戰績:practiced even harder—got the coach to change his mind—became leader of the team—was named player of the year in Texas。在此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描述斯伯特·韋伯坐冷板凳時的畫面。有學生這樣說道:“Spud Webb is sitting in the stands alone while others are playing in the game.How much he wishes to be among them!”在描述斯伯特·韋伯奮發圖強的畫面時,有學生說:“It is very late but Spud Webb doesn’t stop practicing.‘Never give up,boy!Just do it!’Spud Webb says to himself.”通過要求學生用語言把畫面轉化為文本,旨在培養學生借助畫面來體驗故事人物情感的閱讀素養和文化品質。
接著,教師提問:“If you were the coach,would you choose Spud Webb to play in the match?Why or why not?”這個問題旨在鼓勵學生移情于故事人物,進一步激發其內心情感。如果說前面的教學設計重構了文本語境,搭建了情感支架,那么這個問題就為學生表達真情實感、言斯伯特·韋伯之欲言或未言創造了機會。在這一階段,學生與故事人物達到了情感上的共鳴,課堂也迎來了第一次小高潮,這從學生的精彩發言中可窺一斑:“If I were Spud Webb,I would try my best to prove how big I am!I am small but my dream is big.I may not succeed but I will not lose my face.I am a player,a dreamer,a fighter but never a loser.”(見圖7)
可以看到,通過(12)式、(13)式,矩陣求逆運算變成了迭代運算,而且迭代公式中也不存在矩陣求逆運算。相應的,權值更新公式為:

圖7
(4)斯伯特·韋伯在大學階段(at college/university)又一次碰到了他人生路上的嚴峻考驗,即“No university would invite him.”。然而,斯伯特·韋伯沒有氣餒,也沒有頹廢,而是另辟蹊徑,最終帶領他的戰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decided to play at a junior college—led his team to the national championship—brought him to the attention of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succeeded in getting a scholarship。教師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decision to play at a junior college?”這個問題給學生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可以迂回前行。在一切未成定局之前,不要停下腳步;敢于面對困境的人,生命因此堅強;敢于挑戰逆境的人,生命因此茁壯。(見圖8)

圖8
(5)因身高問題,在斯伯特·韋伯大學畢業后(after graduating),NBA沒有對他拋出橄欖枝(the NBA was not interested in him),但他并沒有輕言放棄。“He chose to play in another basketball league and remained there for about a year.At last NBA took notice of him and he join the Atlanta Hawks in 1985.In 1986,he won the Slam Dunk Contest.That was Spud Webb’s highlight,his proudest moment!”(斯伯特·韋伯獲得灌籃大賽冠軍,達到了職業生涯的巔峰!)
在這一段中,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Who do you think forced Spud Webb to play in another basketball league?”學生猜測可能是NBA教練,也可能是NBA老板或其他明星球員等。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領域,實力才是硬道理。也正因為這些人最終看到了斯伯特·韋伯身上的潛質,才毅然決然地選中了他!(見圖9)

圖9
(6)學生通過了解斯伯特·韋伯在各個階段所遭遇的困境,以及他所做的努力等信息,切實感知和深刻理解了斯伯特·韋伯身處困境時的心理成長歷程。斯伯特·韋伯在面臨困境時永不言棄,為自己的夢想不斷努力,這種“自我認同”和“自強”的生命主題教育元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生命感悟,促進其良好個性的養成及優良品德的建立。(見圖10)
1.復述課文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圖11的提示復述斯伯特·韋伯的成長經歷。復述活動可以把對學生知識記憶的考查和語言能力的訓練結合起來。圖11簡要概括了本堂課所學的內容。學生需要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圖11對其頭腦中有關文章細節的知識進行梳理,并口頭表達出來。這樣的復述方式便于學生快速、深刻、有效地記憶文章內容,并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其語言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文章(蔣月蓮2016)。
2.小組合作閱讀——閱讀圈模式(Reading circle)
教師向學生介紹“閱讀圈”: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Student centered)小組合作閱讀教學方式,每組4人,每個人挑選自己的角色進行分工閱讀,分別是Word maser(詞匯大師),Summarizer(總結者),Question master(提問者),Connector(聯系者)。具體分工如下:Word master找出5個描述斯伯特·韋伯的單詞或短語并告訴小組其他成員為什么會選擇這五個單詞或短語;Summarizer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總結課文并向小組其他成員介紹斯伯特·韋伯;Question master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一個機會和斯伯特·韋伯見面,你最想問什么問題;Connector根據斯伯特·韋伯的經歷,找出與現實生活相關的事件,并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小組其他成員。
通過這樣的分工合作閱讀模式,“閱讀圈”成了學生分享、切磋、學習、體驗、孕育并呈現思想的“歡樂谷”。學生通過“閱讀圈”里的合作學習,更加明確了文章的主題意義——Never give up(永不言 棄)。Spud Webb’s dream came true through hard work!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追夢,而夢想的堅守則需要永不放棄。這些領悟并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實現的,而是學生讀懂并領會了文章中具有較高價值和思維內涵的元素,通過品讀和賞析,自我內化吸收后形成的。(見下頁圖11—圖15)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作者 通過“Through hard work,Spud Webb proved that size and body type do not matter——you can do almost anything if you never get up.”這句話點題。從語言來看,該句直奔主題,字面意思不難理解。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品質和塑造豐富、優秀的文化品格,教師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性問題:
(1)To whom did Spud Webb want to prove“size and body type do not matter?”
(2)Is Spud Webb the shortest NBA player in history?(見圖16)
(3)Analyze the reasons for Spud Webb’s success and give supporting details.

圖16
問題(1)的解決思路為:學生作出判斷—回讀文本、尋找并分析佐證細節—確認或修改自己的判斷—得出結論。學生的發言匯總如下:斯伯特·韋伯向很多人證明了自己——曾經的教練、隊友、NBA、某名牌高校、像他一樣的追夢人、讀者甚至他自己。
問題(2):學生列舉了蒂尼·博格斯(Tyrone Bogues)(160cm)和厄爾·博伊金斯(Earl Boykins)(165cm)兩位NBA明星的例子,說明斯伯特·韋伯的事跡并不是個例。“土豆”韋伯靠著過人的意志和精湛的球技,在NBA效力了12年之久。他更是“強盜”博格斯的偶像。正是他的存在,方才開創了小個子們的野心,讓越來越多的有能力、有毅力的普通身高的球員涌進NBA。
接著,教師補充了一些這兩位NBA球星的資料。蒂尼·博格斯是NBA歷史上最矮的球員,沒有人看好他在籃球領域的發展。然而,他在NBA奮斗了14年,是NBA表現最杰出、失誤最少的后衛之一,不僅控球一流,遠投精準,而且在長人陣中帶球上籃也毫無所懼。“強盜”的綽號更是對他如影隨形的防守技巧的最高評價。靠著執著的拼搏精神和出色的籃球技藝,蒂尼·博格斯在NBA留下了重重的一筆,讓后人瞻仰。
厄爾·博伊金斯在大學時看到了蒂尼·博格斯的比賽,然后明確了自己的方向。閃電般的速度和超強的靈活性是厄爾·博伊金斯立足NBA的資本。2004—2005賽季,厄爾·博伊金斯達到職業生涯巔峰,面對衛冕冠軍活塞隊,他砍下32分,成為身高最矮的單場30+球員。
至此,學生內心的激情已被完全點燃。教師順勢附上一張澳大利亞殘疾勵志演說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的照片及經典名句:“Don’t give up!And know that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out there who believes in you and who loves you.Just the way that you are!”尼克·胡哲用他的勇氣喚醒了人生無限可能!學生被深深地感染和打動了。
問題(3)需要學生理解、質疑、評判作者的觀點,從而吸收、豐富、創新文本內涵。例如,在贊同作者“永不放棄”的觀點之余,有的學生指出:只是堅守夢想并不足以使一個人成功,同樣離不開他人的支持、幫助和鞭策。
以上問題和探究活動在文本中并無現成答案,學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結合邏輯和情感作出綜合性評價。一方面,這為學生提供了內化文本內容和思想的機會,是對前面閱讀活動的深化和升華(顧琴、卞學華2017);另一方面,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積極思考,各抒己見,思維的邏輯性、發散性和文化品格都得到了有效訓練。
2.探討成長意義
對單元標題Growing up的意義探討是讀后拓展的重要環節。教師發給學生每人一份任務單(見表1),讓其調查斯伯特·韋伯對growing up內涵理解的認可度。學生需要根據對文本的理解,站在斯伯特·韋伯的立場,幫助他在最認可的表述后面圈三顆星,在最不認同的表述后面圈一顆星,并給出理由。最后,學生需要用英語寫出自己對growing up的理解。

表1
外語教學不僅要關注技能訓練,還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程曉堂、但巍2012)。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和獲取文本的表層意義,還應引導他們充分挖掘文本深意、作者意圖和文化內涵,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提問、思考、討論,讓他們能夠對文章形成自己的看法。此外,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布置寫作任務,啟發他們思考,拓展他們的深層次思維,進而使他們在寫作中得到心靈的給養和情感的升華,促進他們核心素養的形成。
3.仿寫作文
文章以時間為順序記敘了主人公的成長軌跡,難易適中,語言規范,為學生提供了優秀的人物生平類寫作范本和語言學習范本。在完成上述任務后,教師布置本堂課的讀后寫作任務:
(1)Rewrite a story about Spud Webb,who may influence you a lot on your journey of growing up.
(2)要求學生根據提示(見表2)談談自身的成長經歷,然后仿照課文的結構寫一篇個人成長小記。

表2
在寫作環節,學生基于之前對文本信息的解讀和內化,獲得初步的寫作欲望,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理念;為了豐富寫作素材、降低寫作焦慮、增加語言的有效信息輸入,教師設計了三個問題,暗示了作文的篇章結構,幫助學生理清了寫作思路;讓學生從別人的成長故事中得到啟發,描述自己的成長經歷,落實了立德樹人的任務。
總之,好的課堂不是通過灌輸來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而是通過刺激學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動探究來實現知識的增長。在本堂課中,教師始終圍繞學生的能力發展設計教學環節,通過預測、猜測詞義、理解語篇、追問、討論文章深層含義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不斷激活其已有圖式,使其始終主動參與主題意義的探究和構建。
教師不但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充分挖掘文本深意、作者意圖和文化內涵,讓他們能夠對文章形成自己的看法,更要圍繞文本中的人物及其勵志故事,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布置寫作任務,啟發他們思考,拓展他們的深層次思維,進而使他們在寫作中得到心靈的給養和情感的升華,真正把培養人文素養和文化意識的教育理念落在實處。
當然,學生的文化意識和閱讀素養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實際上,核心素養的概念是發展的,文化意識的內涵也會隨著社會進步而不斷豐富。如果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有意識地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品格教育,將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其品格的培養也會大有裨益。
通過這堂閱讀課,學生受益匪淺,紛紛表示要學習斯伯特·韋伯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溝通、情感交融、真情互動,最終實現了師生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