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欣 王晶瑩

摘? ?要: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引起全球關注。此次疫情讓我們認識到,在全球化時代,青少年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該具備相應的素養與能力。基于現在面臨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文章對全球素養展開研究,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增強全球行動,繼而落實到教育行動課程設計,以期為我國基礎教育應對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所應具備的全球素養教與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全球素養 新型冠狀病毒 全球意識 全球行動 青少年
2019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波及中國各省份,同時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國家也陸續出現病例。北京時間2020年1月31日凌晨,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SARS疫情后,世界衛生組織成立突發事件委員會,指出當未來發生類似SARS的疫情時,突發事件委員會的成立將有利于加強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變能力。
17年來,包括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內,全球共產生六起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09年H1N1流感疫情,2014年野生型脊髓灰質炎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2015-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2018-2019年剛果(金)埃博拉疫情,2019-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截至2020年2月8日,全球已有日本、新加坡、泰國、韓國、澳大利亞等25個國家出現新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為抗擊病毒,需要匯集全球各方力量,采取全球行動。世界衛生組織對我國全面和有效的應對措施給予了肯定,組織啟動多個實驗室加緊建立全球檢測網絡,凝聚全球力量助力抗疫;在區域衛生合作方面,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在斯德哥爾摩總部召開專家會議,商討聯合應對新型冠狀病毒。
在面對全球性問題時,無論是大型的傳染性疾病,還是其他威脅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均關系到全球公民的切身利益。在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全球素養教育能夠使各國公民在面臨病毒或其他威脅時共同參與,積極理解與應對,采取更為合理、迅速和有效的行動。各國公民都具有參與應對各種威脅的權利與義務,這意味著在全球化視域下,所有公民都應該具備基本的全球素養,并共同行動以應對挑戰。
一、全球素養的涵義
全球素養(global competence)是21世紀知識社會人才需具備的能力。為適應數字時代的教育需要,世界各國近年來興起了課程改革,而全球素養亦是各國核心素養或關鍵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1]。1988年,美國最早提出全球素養這一概念,2018年1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明確提出將全球素養作為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組成部分,意味著全球素養教育理念在全球范圍內日趨成熟。
全球素養也被譯作“全球勝任力”或“全球競爭力”。素養是“素質”與“養成”的合成詞,考慮到情境性、過程性——在社會、家庭、學校等情境中的先天素質與后天教養、學養、修養的合成,凸顯其內容的豐富性——知識、技能、能力、態度與人格,暗示素養的可教、可學、可習得[2]。全球素養是個體理解全球的能力,能夠熟練地在本土視角和全球視角間轉換,能夠對全球具有重大意義事件的理解和具有創新性表現的知識、能力和素質[3]。具備全球素養的人能夠將知識與理解、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結合在一起,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解決全球性問題,提高人類的集體福祉[4]。美國的非政府組織——“世界智慧”(World Savvy)認為,全球素養是指在當今聯系緊密的世界生活和獲得成功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氣質[5]。具有全球素養的人是終身學習者、對文化差異有充分的意識、具備理解和思考多元視角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和比較思維能力、具有問題解決能力、能夠接受變化和不確定性,并且能夠理解重要的全球性議題。費爾南多·雷蒙(Fernando Reimers)認為全球素養是為幫助人們理解他們所生活的扁平化世界、綜合不同學科的知識理解全球性事務和議題以及處理這些事務和議題的能力等。[6]
2018年,OECD對參與PISA的學生進行全球素養評估,認為全球素養是一種能力,指學生能多視角、批判性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問題,能理解差異是如何影響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判斷和思想的,在共同尊重人的尊嚴的基礎上,能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的、欣賞的和有效的互動[7]。OECD的定義使我們更明確地了解全球素養所蘊含的內涵,它將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結合在一起,并認為前三個要素向內而言蘊含了價值要素,向外而言顯化于行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各要素協同作用,而且強調“行動”要素,推動全球素養從理論層面落地于實踐層面。基于文獻的系統性分析可知,“全球素養”不是指代一門學科或者單一的指標,它的提出具有明確的全球化時代的要素指向。21世紀具備全球素養的人能夠將知識與情感、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結合在一起,注重其全球化的行為,并且能夠通過與他人的合作解決全球性問題,提高全人類的幸福水平,是其多維能力的綜合體現。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以及全球能力,目的是在未來可以看到一個更加充滿公平與正義、和平與希望、包容與理解的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盡管國際學界對于全球素養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但目前主流界定都將其置于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及信息化所帶來的機遇跟挑戰的大背景下,關注新時代的學習者應對這些機遇和挑戰時所必需的能力。[8]
二、OECD全球素養評估
PISA對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等方面進行測試,旨在評價全球15歲學生是否具備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及終身學習能力。2016年5月,OECD發布的《全球素養:為了一個更加包容的社會》(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報告明確在PISA 2018中引入全球素養測評。該測評分為兩部分:一是專門針對“全球理解”進行的認知測試,測評解決與全球和跨文化相關問題所需的背景知識和認知技能;二是問卷調查,收集學生對全球問題和文化、技能(認知和社會)、態度的了解,以及學校和教師關于提升全球素養方面的表現的信息。
評估的第一部分是認知測試,旨在衡量學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利用所掌握的知識,對具體的全球事務或跨文化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辯證地看待全球化視野下的各種問題,利用世界知識、采用國際視野來看待問題,最終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了解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與他人溝通,確定并比較不同的行動方針來解決全球性議題和跨文化問題。該測評旨在評估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運用他們對全球問題和文化差異的一般知識和經驗來理解不同情境中出現的具體案例。認知測試是通過一個真實的問題解決情境,在一個全球性或跨文化的題目引導下,要求學生完成一項表現型任務,這些情境的設定是有意義的,并且是參與測試的學生能在生活中接觸到的,以檢測他們對情境的復雜性和對涉及的不同參與者的多元視角的理解能力。例如,一個場景可能要求學生想象他們有一個剛從另一國家移民過來的同學,他們的任務是描述新生可能遇到的困難。總的來說,這些情境涉及到全球問題和不同文化,在這些情況下人們可能有不同的觀點。情境還將向學生呈現任務,要求他們使用所提供的信息進行推理,分析相互沖突的觀點,理解交流中的差異,并評估行動和后果。例如,學生可能會被要求從幾個信息源中進行選擇,選出最權威的信息源;評估陳述是否有效且基于確鑿證據;從一篇文章的幾個摘要中選擇最好的,或者列出建議問題,思考解決方案的可能后果。
評估的第二部分是問卷調查,涉及學生態度、知識和技能的信息。此問卷分為兩組題。第一組調查問卷,學生被要求填寫諸如饑餓與貧窮、女性教育、氣候變化、戰爭、環境與可持續、人口增長、人權、傳染病等對全球及跨文化議題的知識與理解。第二組問題涉及與他人交流所需的語言、交際和行為技能,對自己語言和交流技巧的認識,處理溝通中的障礙,以及在不同語言或文化的人之間進行調解的能力,例如,他們對其他文化的興趣、他們的適應性以及他們對來自其他文化的人的尊重。問卷還將詢問學生在學校學習其他文化和全球問題的機會。它將詢問學生是否參加慶祝文化多樣性的活動和校外活動,如志愿服務。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持有某些態度,比如尊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在學校有哪些機會發展全球素養。
此外,PISA 2018全球素養評估針對校長和教師的調查主要了解全球素養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與態度,以更全面地了解各國學習機會的差異。這將幫助我們了解各國如何將全球、國際和跨文化視角融入整個課程、教師準備計劃以及課堂活動。除了作為各國和地區評估自身績效的“尺子”,評估還將突出最佳做法,并幫助全球各地相互學習。
三、全球素養教育在課程教學中的落實
全球素養教育通常通過開展社會研究和高年級外語課的一系列主題來達成,對傳統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是培養具備全球素養學習者的重要一環。全球素養不僅涉及知識,還涉及更廣泛的技能、情感、價值觀等方面,這就意味著任何學科或年級的任何教師都可以采取措施使課程全球化。由圖1可知,全球素養教育側重四大方面:知識、認知技能和社會技能、態度、價值觀,此框架的具體內容可以納入實踐,對傳統課堂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對整個教學系統而言,以下三方面的做法可以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首先,全球素養的教學內容改革不同于學科教學改革,需要將世界知識與全球問題融入其中。具體有以下三種做法。其一,將全球性問題融入學科教學。全球問題和跨文化議題納入課程是知識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可以使用重大全球問題的真實數據來開展數學的真實活動學習,例如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健康狀況和氣候變化,同時全球化的統計數據可以分析國際貿易模式、不同國家婦女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之間的關系,或者全球煙草消費與預期壽命之間的關系等。可以根據不同年級靈活設計數據分析方法,比如在低年級,可以利用數據繪制圖表幫助學生識別模式;在高年級,可以使用回歸和相關分析來進行復雜統計。其二,綜合活動課程的主題學習。可以進行實踐性的服務學習,服務學習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參與有組織的活動,以造福社區。活動結束后,學生可以對經歷進行反思,深化對學習的理解,以及履行公民責任,幫助其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服務學習還可以包括志愿者活動、參與宣傳活動或直接向社區成員提供服務,如看護幼兒或看望老人等。其三,以全球性的主題為中心進行跨學科學習。例如,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雅典·柯克伯格學校(Atheneum Koekelberg school)為附近的莫倫貝克社區服務,該社區主要是穆斯林工人聚居地區,被稱為“恐怖分子的招募地”,也是2016年“致命爆炸”的現場,該學校通過讓每個年級專注于一個全球性問題來教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關內容。所有12歲的孩子全年都在學習可持續發展的某方面內容。學年結束時,學生會通過研討會展示所學知識。例如,20歲的學生學習改善環境的方法;16歲的學生學習關于戰爭、恐怖主義與和平的內容;15歲的學生學習遺產相關知識以及如何保護遺產;14歲的學生研究造成貧困的原因,學習經濟學。該學校的全球教育協調員莫尼克·塞弗林(Monique Sevrin)認為,他們希望教師和年輕人以開放的心態、尊重和批判的態度參與所有項目,超越社區現有的偏見。
其次,全球素養的學習意味著將整個世界進行聯系,這對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師改革其教學方式。教師需要組織學生積極圍繞某一全球性問題進行討論與探究,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其興趣和提高積極性,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更加明顯。小組合作、項目式學習、有組織的討論、結構化辯論等都是新教學方式的體現。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地球村”的出現,世界聯系越來越緊密,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各種信息化手段將讓學生更好地與世界溝通,可以更迅速地了解世界知識。師生也可以通過國內外的網站、應用軟件、平臺等進行學習。例如,杜克大學的教師達拉·迪爾多夫(Darla Deardorf)把班級分成若干以5~6個學生組成的小組。然后,教師或輔導員要求小組的每個學生說出自己的名字,并介紹自己的一些基本情況。接著,每個學生花3分鐘或更少時間講述自己第一次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基于膚色、衣著、語言、宗教或任何其他顯著特征差異的故事。其他學生不得打斷或評論,學生輪流發言。在每個學生講述完自己的故事后,每個人依次用15秒鐘說出故事中最難忘的內容。接下來,教師問了一系列試探性的問題: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的主題?什么讓我們吃驚?我們學到了什么?之后,小組聚在一起,在全班匯報情況。最后,要求學生寫一篇反思文章,思考他們對他人的看法是如何改變的,以及這將如何影響他們的交流與互動。達拉·迪爾多夫認為,當她與世界各地的學生一起經歷這一過程后,學生們對自己同伴的看法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有組織的討論式教學形式給予學生更多表達自己以及聽取別人觀點的機會,會讓學生得到不同的答案并學會理解他人。
最后,教學評價改革。PISA 2018的全球素養測評更注重綜合性和多維度,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重視綜合測評,考查學生對某一問題多方面的認知與體驗。全球素養還具有多個層面,因此單一的衡量標準是不夠的。在規劃評估中,教育者應該清楚他們試圖衡量的是全球素養的哪個或哪些方面,同時形成性評價比終結性評價更重要,它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關于獲得全球素養過程的積極反饋。此外,形成性評價中使用的標準應該不僅僅包括績效水平,也應該詳細描述每個級別的行為。因此,要擯除最終以“優良中差”來評估課程,而是對教學過程進行探究與評價,且不能用統一的標準衡量和評價所有學生。對師生的評價會影響其價值觀的形成,學校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方面,學校給教師提供持續的有關全球素養的專業發展機會,這樣教師會通過與學生互動和課堂教學以更科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教師的評價也會影響學生的發展。例如,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在線程序,可以監控兩個學生使用不同的計算機一起解決一個問題。研究者為每個學生提供不同問題的不同信息,學生使用基于文本的信息互相交流,將各個部分組合在一起,找出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跟蹤調查研究學生做出了什么決策,他們嘗試了哪些選項,他們如何找到解決方案,以及該解決方案是否合適。這個過程就是一種針對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教師可以利用評估的信息來設計活動,過程性實時評價會讓學生更有積極性和提高學習效率。形成性評價不會以最終的結果來定義每一個學生,可以積極地影響學生的思維和態度。
四、啟示
在全球化時代,培養學生的全球素養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并成為全球課程改革的積極方向,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上升,尤其在全民抗疫之戰中,對青少年的全球素養教育更具時代意義。
第一,需要意識到全球素養教育的重要性,這一認識刻不容緩。在全球化時代,國際關系發生著深刻變化,人類也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環境中。恐怖主義、強權政治、重大疾病風險、突發戰爭、難民問題籠罩著這個世界,身為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公民必須擁有全球素養。全球素養教育可以使學習者提升應對全球性問題的能力、形成開放多元的價值觀、養成果斷而有力地采取實際行動解決問題的態度,致力于成為負責任、有擔當的國家公民和全球公民。因此,上至國家、社會,下到學校、家庭,每一個公民都必須意識到培養全球素養的重要性,并積極倡導和付諸行動。[10]
第二,注重多元化和社會情感技能教育。這次疫情中,傳統學校教育暴露出不能緩解學生的焦慮與恐慌的問題,而學生在未來還將面臨各種挑戰,學校、家庭、社會有責任對其進行多元教育和社會情感技能的培養。應該對學生開展以下多樣化的教育。一是醫學通識教育,普通人也應該具備醫學常識,在重大疾病面前勇敢和科學地面對,體諒別人更堅定自己。二是信息素養和科學素養教育,當代的青少年是信息社會的“原住民”,他們更有權利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并具有對網絡傳謠科學避謠的能力與基本的科學素養。三是生命教育,家長應該與孩子正式地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教育的本質說到底就是生命教育,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尊重生命、尊重個體,而死亡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四是合作教育,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的建立,是中國人民在疫情面前“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典范。五是善良教育,孩子在媒體中認識到賣假口罩的卑劣,醫護人員和捐贈救援物資的人們的善良,這些實事案例是善良教育的案例。
第三,積極落實全球素養教育的教學變革。加大全球素養教育并不是否定學校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全球素養不存在與任何單獨課程之間的矛盾,它存在于更廣泛的大環境中。具備全球素養的學習者,需要有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他們能夠把所學知識概念化,找出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學會與來自不同背景和不同國家的同齡人合作。為了獲得這些技能,學生需要學習知識,并將其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因此,將世界性問題納入課堂是很重要的手段,教師需要在實踐與操作中將世界性問題滲透到各類教學中,學生也需要抓住學習機會。
第四,培養強有力的具備全球素養的教師隊伍。要培養出具備全球素養的學生,教師必須首先具備全球素養的知識和培養學生全球素養的教學技能。哈佛大學的費爾南多·雷默斯(Fernando Reimers)表示,無論教師采取什么方法,他們都應該記住,幫助學生成為全球合格的學生是“嚴肅且嚴謹的工作”,而不僅僅是一件好事。要注重培養教師的發展全球素養的意識與動力,更重要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培訓項目,通過討論各種全球性主題來提升全球意識,積極參與各種學習交流項目,注重合作與交流,增加多元視角。
第五,注重吸取其他國家或地區培養學生全球素養的經驗[11]。全球素養教育是就全球化的國際形勢提出的,發達國家為應對這一挑戰,紛紛進行改革,強調全球教育的重要意義,我國可借鑒國外的有效經驗。例如,美國科學課程學習中納入了許多具有全球性的話題,如全球變暖、海洋污染或病毒傳播。對于化石燃料替代品的利弊問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林肯頓高中(Lincolnton High School)科學系主任凱西·博西亞克(Kathy Bosiak)讓學生研究在美國和全球最有效的地方放置風車或太陽能電池板。這樣的教學不影響傳統科學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學習,同時又融入全球性話題,對于學生全球素養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全球素養教育對于我國任重而道遠,尤其在抗疫教育中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唐麗芳, 楊蕓藝. 全球素養教育:國際動向與我國的發展方向[J]. 外國教育研究, 2019, 46(4):91-102.
[2][7]陳磊, 榮維東. 全球素養:內涵、評估、啟示[J]. 語文建設, 2019(7):23-25,55.
[3]劉曉.小學教師全球素養的調查與對策研究——以上海市H區W小學為個案[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4][11]熊萬曦. PISA 2018全球素養的內涵及實踐意義[J]. 教師教育研究, 2017,29(5): 89-95.
[5][6][8][10]周小勇.全球化時代呼喊全球素養教育[J]. 全球教育展望,2017,46(9):25-36.
[9]OECD. The OECD 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EB/OL].(2017-12-12)[2020-03-30].https://www.oecd.org/pisa/Handbook-PISA-2018-Global-Competence.pdf.
編輯 王亭亭? ?校對 朱婷婷
作者簡介:孫旭欣,青島大學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王晶瑩(通訊作者),青島大學師范學院特聘教授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學校學習環境對中學生STEM職業期望的影響機理及其改進研究”(編號:7170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