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有企業都會遇到的一個最大挑戰是:不得不接受數字化轉型。因為客戶已經數字化。而應對數字化轉型,企業需要做出三個根本性的改變
1.改變認知
至少要有五個關鍵認知的改變。
● 今天所有的東西都在轉換為數據,不是轉換為產品。
● 不是跟別人競爭,而是跟別人合作。
● 擁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誰連接。
● 回到顧客端,建立可信度和開放協同。
● 要有長期的準備。
2.戰略思維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
這是第二個根本性的改變。當你的戰略目標是創造顧客價值的時候,那你就不是跟誰競爭了,應該是跟誰合作以獲取更大的生長空間。
3.組織管理從“分”到“合”
從“分”到“合”中,第一就是管理必須從整體去看,必須有整體性,并且以顧客端作為管理的起點。第二要打開邊界,和更多人合作。今天的企業自身無法獨立創造價值,而應該和更多企業共生。共生背后的運作機理則是協同。
今天所有企業遇到的挑戰都是不確定的,但不確定性并不是大家的危險,最大的危險正如杜拉克所言:“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所以在數字化當中,實際上需要改變的是認知邏輯、戰略邏輯、管理邏輯。
摘編自“春暖花開”
假如你的員工拼命樹立形象的行為讓他們在日常工作中分心,或使你和你的團隊黯然失色,以下是你可以采取的五個步驟,用以對付主動超越你的員工,同時又不扼殺他們的雄心抱負,或失去你管理他們的權力。
評估他們的自我推銷是否妨礙了業績
一個試圖搶老板風頭的直接下屬可以通過優異的崗位表現來實現??墒怯袝r候,你可能會碰到工作欠佳卻在積極推銷自己的人。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對此人提醒工作要求十分重要。
以客觀之心來控制你的自我懷疑
領導的工作不是拿自己的經驗與下屬作比較。作為他們的領導,有責任要求他們做出出色的業績,在他們未能達到期望時對其提出批評。
在處理他們的行為時始終如一
花點時間與他們共同界定你希望建立的界限,這樣他們才會對你的老板地位和團隊表示尊敬。為加強信任和責任心,不要改變這些界限。
不要被拖入比賽而脫離自己的軌道
有時你會感覺自己開始落后于個別直接下屬,但你必須避免進入與他們競爭的陷阱,否則可能會傷害你。
學習你直接下屬的大膽無畏
毫無疑問,為實現大膽的目標,你的團隊需要有才華、有抱負且臉皮厚的員工。可是當某個直接下屬試圖搶你的風頭、不尊重你的管理的時候,你可以使用這些策略來維護你的領導地位,同時又不扼殺他們的雄心和理想。
摘編自“哈佛商業評論”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也許不是業績最好的,但是他身上卻有一種魅力,讓別人愿意跟著他走,并且他能通過這些追隨他的人,拿到想要的結果。
作為組織的領導者,他們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提升組織效能?在這條路上,大多數人都踩過很多坑:
1.頻繁優化組織結構
很多公司的組織架構是為了調整而調整。
2.不懂如何提升人效
實踐證明,三個人干五個人的活,拿四個人的錢,組織人效是最高的。
3. 盲目進行績效改革
從最初的末位淘汰法,到KPI,再到OKR,績效管理已經演化了很多代,很多公司什么火就用什么考核工具。殊不知,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摘編自“環球人力資源智庫”
很多人在介紹自己的職業時,總是說“我為XXX公司工作”,不妨換個角度,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以此為起點,你會有完全不同的視角。
建議一:理解自己
從事專業工作,不代表領導覺得你專業
大部分工作兩年以上的職場人士,既不是簡單勞動,也不是高知識的專家,這種職場人類似于“經驗型服務公司”。這就涉及到“專業能力”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資產——客戶關系。
建議二:理解客戶
專業能力強,不代表你服務就好。
要把專業能力轉化為服務能力,才能讓客戶滿意——讓領導滿意。
建議三:理解滿意度
服務好,不代表客戶就滿意。
在領導眼里,最好的員工是每次都能進步的人。所以需要建立對自己能力的“可預測性”?!翱深A測性”的核心是“能力圈”,所以別做萬金油式的員工,要清晰地建立你的能力邊界。
建議四:理解生意
就算客戶滿意,不代表你能賺錢。
所以,最好的職場生存之道就是像“公司做生意”一樣工作,把你的專業知識“產品化”,把你的工作“服務化”,克服人性的脆弱與短視,用商業決策的思維來指引自己的行為。
摘編自“人神共奮”
中國過去40年,那些取得卓越成績的企業領袖,大都具有強勢、聰明、大膽、敏捷等特點。但這樣的領導者也有致命傷:就是大部分這類企業的成功,太過依賴一把手的魄力、眼光和執行力。
這種領導特質的風險在于:組織內其他聰明人的才能難以充分發揮,組織的潛力也難以真正釋放;同時萬一出錯,很容易把企業帶到溝里甚至帶向深淵。
可以預測,未來能持續成功的領導者,將擁有以下特質:
1.挑戰者
強勢、聰明,善于審時度勢,對事情有與眾不同的洞見,并且能夠不斷推動下屬突破邊界、跨出舒適區、挑戰極限,創造出“宇宙第一的績效”,走向常人無法想象的境界。
2.鼓舞者
有非凡的鼓舞人、激發人的能力:給人信心,讓人看到希望和潛力;賦人以能量,使人不怕失敗、哪怕屢敗屢戰;不斷刺激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指導者
成為他人的教練和良師益友:富有同理心,體諒他人的獨特處境,并給人以溫暖;對他人的成長和成功具有深切的、發自內心的關懷;洞察人的優勢和弱勢,并知道如何設計過程,幫助他人持續成長。
摘編自“瑋哥說書”
讀研的意義,就是從“本科”脫胎換骨,用時間成本,去搏一個更高的起點,帶來更高的薪資,進入更寬廣的平臺。
多三年工作實踐經歷,對職場交際之道,會有更現實的認知。但能否把經歷變成經驗,進而變成職場競爭力,還得看個人造化。
為什么某些行業、專業的人熱衷考研,因為這就是敲門磚、入場券。尤其對傳統行業來說,其人才結構趨向穩定,新人晉升路徑緩慢,所以對學歷的要求更嚴格。
相反,新興行業對學歷的偏見和束縛就會更少,行業增長空間大,所以晉升空間也大。相比之下,學歷就不是最重要的了,只要你肯做,就會給你機會。但當新興行業發展到趨向穩定的階段,增量變少的時候,學歷又成了最直接的篩選標準。
所以不妨先理性分析:你想從事的行業,有多深的學歷壁壘?比如:金融、傳統工科行業、醫學,對學歷的要求高;廣告傳媒對學歷的要求就相對小。
讀研是為了突破學歷壁壘,還是為了逃避社會延緩就業節奏?前者很有必要,后者意義不大。
總體而言,不要被線性思維所限制,社會是多元化發展的,并不完全受一個因素的牽制。
但是,不管是通過考研還是通過工作而獲得更高價值的人,都有一個“咬著牙,豁出去”的過程。這個社會沒有烏托邦,只有需要直面現實的我們。
摘編自“上班了么”
有時候浪費時間也是一件很科學的事。很多人把“公私”分得很開。上班就是工作,下班就是生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時間從不應該被割裂開,且本質上也沒有性質的區分。真正需要正確認識并分類的,是我們看待時間的方式。
首先需要做的,是分清兩類時間。
一是必要時間,例如:衣食住行、工作、上課……這些時間不能避免。
二是空余時間,即在必要時間之外的時間碎片。這些時間相對短,更容易被浪費,例如:排隊或等餐的時間。
真正心智成熟的人,都懂得如何體面應對這樣的時間。與其在管理方法上浪費時間,不如掌握直接調動生理條件的技巧。
一、腦結構影響我們心中“必要時間”的長度
其中腦干負責控制的方面牽扯多種基本節律,使大腦按照一定規律工作,節律變更會導致頭腦混亂。所以將工作頻率和時間節律統一,縮短必要時間,才能達到高效工作的目的。
二、“真空”的閑暇時間,能讓人實現高效提升
與其為不確定的未來規劃到每一分鐘,不如用過去自己的總結指導規劃。這樣會更容易辨識自己使用了多少有效時間,也能更好地指導自己接下來一天的安排。
三、過多手機時間管理軟件,效果適得其反
過多依賴時間管理軟件,卻沒養成很好的時間規劃習慣的人,反倒忘了自己的時間本來是要用來干什么的。
見識過這些誤區后,還是要回到時間規劃的本質上。
一、細化小目標,對抗拖延。二、設置“捕捉裝置”,找到無論何時都能記錄事情,想法,項目,任務或者通知的方法。三、利用組織系統將所有的工作信息分成三類——項目、任務和活動,特定的時間干特定的事。學會了高效利用時間,剩下的即便“浪費掉”,也都算不上浪費了。
摘編自“網易公開課”
網上流傳著一句話:“你所謂的10年工作經驗,只不過是1種經驗用了10年”。世界在變,可是你還是老想著用老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結癥在于我們大腦的路徑依賴而產生的惰性。
你曾經遇到的老問題估計不會少,你不曾遇到的新問題可能還層出不窮。怎么辦?老方法可能還能解決部分老的問題,但是完全解決不了新的問題。
換個方法,心態歸零
向老板、同事和同行請教學習更好的“套路”(也叫方法論)。別放不下架子,無知不可怕。站在愚昧山峰,無知還以為知道最可怕。因為它會讓你手里的錘子成為那頭灰犀牛,隨時可能沖過來,破壞力極強。
改變習慣,要事優先
考試的時候,你是先做容易的題目,還是難的?面對一堆棘手的問題,你是先解決容易的,還是難的?
調查結果表明,人們更傾向于從容易的開始,而不是難的、棘手的、不容易搞定的。因為容易的耗費大腦的能量更少。
但是容易的事情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需要克服習慣的慣性,讓大腦離開舒適區。
隨時復盤
避免一頭扎進具體的問題里?!澳嗯H牒?跑得太快+從不回頭看一看,想一想”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把腳步稍微地慢下來,隨時復盤,隨時調整前進的方向、步伐和優先級。
行動力
“快”是任何時代致勝不二的法則。不喊口號,落在行動上,用結果說話!
摘編自“KEEP精進”管理
責任編輯: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