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娟

中小企業該怎樣打造自己的品牌?很多老板首先想到的是,拍攝各種五花八門的TVC(廣告片)。但往往即便花了很多錢,也無法形成理想的銷售轉化率。因為要么靠乙方雇人刷流量,要么靠自己的員工點擊,當然不會有好的銷售轉化率。
分眾傳媒創始人兼董事長江南春認為:打造品牌其實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在《中外管理》“管理百家大講堂”上,江南春分享了思想精華:一個好品牌的定位要具備三點——一是產品本身的優勢點;二是與競爭對手的核心差異點;三是用戶需求的痛點。只有“三點合一”,廣告才能迅速引發消費者的關注和共鳴,從而促成轉化。
那么,如何提升品牌廣告的轉化率?品牌廣告與流量廣告如何品效合一?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如何低成本地把數字化做好?以下是江南春對以上問題的論述精要。
或許很多人會說:“打造品牌耗時耗錢,最后也未必見到效果”,我想說的是:打造品牌之所以沒效果,是因為你根本沒有打對廣告,因為廣告的本質不是花錢,而是幫你賺錢。
一旦你懂得了方法論,迅速找到“消費者心智的開關”,就等于找到了跟競爭對手的核心差異點,這時你會發現:品牌打了廣告之后,往往很快就能看到明顯的效果。
舉例來說,中國家居建材市場的規模已經超過4萬億,為什么行業內大多數企業的日子很難過?原因在于,它們始終局限于toB的渠道為王的邏輯,而不去直面終端的消費者,直接做toC渠道。
中國早已進入一個過剩經濟的時代,消費者才是選擇的核心。賣瓷磚的,如果公司只是單純把貨批發給經銷商,認為經銷商自然能夠把貨賣出去,那么被淘汰出局就只是時間問題。因為經銷商終究會發現:代理一個缺少消費者認知的品牌,自己的生意只會越來越難做,漸漸地,他們就不再愿意做了。
相比之下,中國空調產業只有4000億級的市場,但格力電器憑借“好空調,格力造”的消費者認知,做到了1600億;美的空調憑借“變頻空調學美的”,做到了1000億;海爾空調也做到了幾百億……市場規模遠遠遜于家居建材的空調行業,憑什么老大、老二、老三都能做到如此之大?
因為空調行業的品牌集中度高,而消費者的選擇,通常只聚焦在這個行業數一數二的品牌上。相信再過三五年,整個家居建材行業一定會從“渠道為王”時代,過渡到“消費者心智”時代。
不僅僅是家居建材和家電行業,未來所有toC的行業,都是只有先贏得了消費者的認知,才有無限發展壯大的可能。
找到消費者的心智開關后,如何讓自己的品牌廣告見效更快?我的建議是:讓品牌廣告可以向上、向下撬動。
所謂“向上撬動”,是指在線上撬動天貓、京東。比如:在分眾做廣告,很多人會加一個天貓、京東的搜索框,指示大家上網購買,這樣你就可以拿著分眾的合同到天貓、京東上去換流量,因為天貓有“天合計劃”,京東有“京聯計劃”。也就是說,企業在分眾上打了廣告之后,流量就會流回到天貓、京東,然后企業就可以對瀏覽過自己廣告的消費者追投廣告了。
線上、線下數據一旦打通,分眾的客戶就可以在移動端展開追溯,而在消費者對廣告仍有印象之際進行及時追溯,通常能直接引發購買行為。這樣,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起作用的時間周期,就大大縮短了。
所謂“向下撬動”,是指在線下撬動經銷商。企業可在廣告頁面上打出經銷商門店信息,籌碼是與經銷商交換其門店終端的廣告首推。
比如:分眾做某品牌感冒藥推廣的時候,在每個城市的廣告畫面下部的落款,都指向當地的連鎖藥房,然后還會向這些連鎖藥房要門店首推,等于用品牌廣告換來了經銷商的首推權。這時,這兩者之間就會形成聯動。品牌廣告的效果,就會量價齊漲了。
品牌廣告好比是“空軍”,流量廣告好比是“陸軍”。因為流量廣告也好,做地推也罷,都是做渠道,它們更像是一個地面部隊,而品牌廣告則像是善于空中打擊的空軍,它的好處在于,可以炸開消費者的心智防線,讓“陸軍”可以用更低的代價、更高的效率,取得更好的轉化率。
需要注意的是,品牌廣告并不是自己“跳傘”去占領陣地,品牌廣告的核心,是要幫助“陸軍”形成更強的轉化,迅速取得成果,所以,品牌廣告和流量廣告之間,其實是一種組合的關系。
對于預算相對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怎么在少投入的情況下,把數字化做好?我總結了以下“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不要讓消費者白白流失,而要把流量變成流量池。不要在消費者買了你的東西之后,你卻不知道他們是誰。比如:分眾在做瑞幸咖啡項目的時候,消費者可以在分眾上掃碼下載瑞幸App,進而領到一杯免費的瑞幸咖啡。相當于瑞幸獲客只花了一杯咖啡的成本,而App就成了它與客戶之間的連接器。
但此時的消費者早已不是單純的消費者,而是成為了瑞幸的忠實用戶,他們被牢牢沉淀在瑞幸App上。這時,流量就變成了流量池,而用戶留存下來之后,流量還將進一步裂變。(編者注:當然,瑞幸咖啡在資本市場作假,則屬于價值觀層面的自毀長城,并不埋沒他們在消費者流量池建設方面的經驗。)
第二步,通過“以老拉新”,實現流量裂變。獲客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裂變。比如:用戶在瑞幸咖啡的分眾廣告上,掃碼領了一杯咖啡后,它通常會告訴用戶:你還可以贈送給朋友一杯,如果你的朋友也喝了,那么你將再得一杯,這叫做“拉一贈一”。這樣企業就成功地把老用戶變成了志愿者或擁護者。而一個個老用戶再去不斷分享給自己的朋友,流量裂變就發生了。
第三步,當你擁有了流量,就可以跟類似的公司進行流量交換。流量可以變成流量池,老用戶可以帶新用戶,其實不同流量池之間,也可以進行各自流量池的組合與交換。
相信走好以上三步,中小企業就可以相對低成本地把流量池建設起來,把數字化用戶建設起來。
但若你沒有流量池,任由消費者從你的門店流失,不及時與他們建立連接,那么你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感受到的危機就會深刻得多。
這方面,護膚品品牌“林清軒”建立流量池的做法,就比較有典型性——林清軒在分眾上打廣告,消費者掃碼就能領試用裝。而林清軒在武漢地區的幾百萬名用戶,都是平時掃碼領試用裝連接起來的。所以當其武漢門店全部關閉后,林清軒的所有導購通過釘釘、淘寶,依然可以直接和品牌粉絲交流,這為林清軒迅速完成線上轉型創造了基礎條件。
其實,在這次疫情中你會發現:企業通過數字化把流量變成了流量池,危機時刻甚至能夠挽救企業的生命。
責任編輯: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