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學紅
傳統節慶活動、儀式和儀式教育作為一門活動類課程,經常被納入學校德育課程體系,但似乎很少被有意識地作為一種歷史文化傳承來看待。因此,從生命教育視野重新審視儀式與儀式教育,挖掘其特有的教育意義和價值,有一定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儀式教育并不直接指代某些課程內容或者具體的能力,更多地強調某些生活能力、經驗閱歷、社會力量的獲得,這些綜合的素質能力往往在一般課程中很難覆蓋,但它們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的生命成長卻是不可或缺的。兒童和青少年可以在儀式中獲得教育,學會處理個體間的差異,形成個體的行為,同時,在這個操演參與的過程中,個體所在的集體獲得構建與鞏固。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不僅僅發生在常規的知性學習過程中,而且也發生在表演性的儀式過程中。
生命教育視野下的儀式教育,不是將儀式作為一種外在的思想或行為教化,而是強調其內在的濡化功能,即個體的文化適應過程。無論是建立在不同民族歷史文化傳統意義上的風俗儀式,還是學校日常生活中開展的升旗儀式、開學或畢業典禮、青少年的成長禮、成人禮等,都具有記錄和傳承民族歷史以及個體生命歷程的意義和價值,而這些意義和價值都需要通過一系列儀式化的活動,通過不斷重復形成一定的生命成長印記。例如,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不斷強化青少年的民族與國家意識,培養他們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幫助他們理解自我與他人、個人與民族國家之間的關聯,培養一種家國情懷,使民族、國家以及人類的優秀文化得以不斷傳承與延續。這樣的教育意義和價值不是依靠外在的說教,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身體化實踐加以實現的。
在學校教育中,儀式教育主要依托國家的重大節日活動,除此之外,有些學校還建立并形成了自己的節慶活動系列,形成了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除了國家、學校層面的重大活動之外,儀式教育還可以具體落實到班級以及學生的日常生活層面,針對班級學生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一系列活動,喚醒學生的勞動意識、生命意識以及歷史文化意識,進而形成班級的文化特色。
總之,儀式教育普遍存在于學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學校正規課程的有效補充,它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普遍聯系、所蘊含的生命教育元素,發揮著學科教學無法替代的作用。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