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電影課程;課程設計;品格關聯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23-0027-03
【作者簡介】趙華,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指導中心主任。
美國課程論專家克利巴德曾說:世界財富有限,經濟學橫空出世;知也無涯,生也有涯,課程論應運而生。我以為,因人的目力和經歷所限,好奇心無限,便有了電影。正如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所說,電影的意義就是讓一個人置身于變幻無窮的環境中,與數不盡或遠或近的人物錯身而過,與整個世界發生關系。因為這種“錯身而過”和“關系”,電影本身所具有的目標就不僅是增長智慧,更重要的是能讓人領悟生命真諦和靈魂升華。
電影伴成長,敦品助人生。童心共光影,仁善自天成。多年來,南京市五老村小學(以下簡稱“五小”)一直致力于用電影照亮兒童美好品格。
一、電影課程:育人視域下的光影傳承
1.五小的電影課程有一定的歷史傳承。
自1997年以來,五小的電影教育經歷了三個階段:起步階段,學校組織學生看電影,開展與電影相關的課外活動;第二階段,學校有計劃地開展主題觀影活動,并開始舉辦“我們的奧斯卡——五老村小學電影節”,電影教育有計劃、有主題、有核心活動;第三階段,學校開始建設和開發校本課程“我們的電影課”,系統思考構建電影課程文化。兒童電影課的開拓者雷禎孝教授曾經說:“五老村小學的電影課實現了用人類最優秀的文化成果熏陶兒童的夢想。”
2.五小的電影課程助推兒童品格提升。
20多年的堅守、實踐和研究,五小的電影課程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獲得發展,學校辦學質量產生飛躍。學校堅持從電影中汲取師生成長的力量,“沉浸電影”成為五小師生和家長的獨特閱讀方式;學校用電影幫助兒童打開看世界的窗戶,豐富了兒童精神閱讀的形式,兒童通過這扇窗戶,觸摸到一個超越時空的完整世界;學校堅持以電影喚醒生命靈性,經典影片的震撼場景、聲光電交融的視聽享受,讓兒童獲得一種認同感、親近感和歸屬感,讓兒童浸潤在對真善美的價值碰撞和體認中。
二、電影育人:品格關聯與課程設計
1.五小在電影育人的實踐中,厘清了電影與兒童品格養成的“三大關聯”。
一是全科關聯的電影教育實踐。“全科”是全學科式的電影研究和實踐,比如語文等人文學科主要從人物傳記、名著閱讀等視角進行深度研發,并與課堂教學緊密關聯;數學、科學等學科則從自然科學、自然紀實等視角進行篩選剪輯。二是活動關聯的融浸式電影教育。“活動”主要強調兒童的自主參與和角色理解,他們可以將自己設計成自己電影的主角,可以將自己裝扮成自己喜歡的角色,可以創造性地改變經典劇情和人物形象。三是場境關聯的閱享式電影教育。主題電影文化墻、教室電影文化角等由兒童參與設計,圍繞電影文化,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全科閱讀理念,融合現代科技元素。學習型光影閱享場境為學生提供了隨時開展電影學習的場所,學生的每一次活動都充滿儀式感,整個設計呈現出互動性、人文性、融創性和再造性的風格。
2.五小的電影育人重視“四類電影課”的設計。
一是必修電影課。根據低、中、高年級學生的特點,由學生、家長、教師以及資深電影人共同參與,為不同年齡段兒童遴選中外經典影片。五小一直秉持“不要讓學生看所有的電影,要所有學生看最好的電影”的理念,為遴選出的電影專門設計“電影必修課實施方案”,基本做到“一影一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電影還實施了“回望經典”的“升級版賞影”。二是選修電影課。學校組建專門的教師團隊,對世界各國的優秀電影進行分主題研究,還特別關注評分較高的經典影片,踐行了“無法帶你到全世界,我卻將世界帶給你”的選片理念。選修電影課主要集中在神話傳說、世界歷史與文化、名人傳記、世界名著等題材,是學生了解世界、內化修養的重要窗口。如《電影中的世界文明史》包含了遠古神話和傳說、古希臘羅馬神話等;《世界大名人傳記電影》《世界大名著改編電影》等凝結了人類文明的精華。三是電影課自助餐。電影課自助餐是學校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自主開展電影觀摩活動。學校要求家長與學生一起進行親子觀影,提出家庭每周觀影計劃,學校還為家長提供了“自助電影菜單”,鼓勵家長精心設計“家庭共賞電影單”。四是學科電影“課對課”。將學科學習與相關電影對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安排,也有助于教師對教學資源進行深度研究。學校主要在語文、數學、科學、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音樂、美術、體育等進行了學科電影整合。“對接”較好的電影進行“剪輯”“重構”,“散點式”分布的電影進行“微處理”,基本做到與教學設計完美融合。四是電影原創課。學校鼓勵學生進行“微電影”創作,支持學生發布自己的作品,在學校“微電影節”上公開放映,開展影評、演講、公選、頒獎等活動。激勵學生用明澈的雙眸發現身邊的美、用鏡頭記錄身邊的善、用心體悟時代的巨變、用愛激活責任擔當。
三、電影伴成長:兒童品格提升的五大行動
1.我的電影“我做主”。
學校充分給予學生參與選片的權利,每學年學校都要舉行隆重的“好影童選”等活動。《小鹿斑比》《放牛班的春天》《美麗人生》《小王子》《夏洛的網》等電影就是學生票選產生的。學校還將國內外專業機構的選片、各大兒童電影節的獲獎影片、全國中小學生影視教育協調工作委員會推薦片目等推薦給學生,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商量,進行票選。學校也十分重視國外優秀影片的推介,如BFI(英國電影協會)、Film Education、Australian Teachers of Media等網站的推薦片目,定期介紹給學生,提供給有一定鑒賞水平和能力的家長和孩子自主選擇。
2.電影課堂“我設計”。
學校于2014年開發了校本課程“我們的電影課”,該課程以電影片名為課題,通過“影片導看”“我的觀片記錄”“我來說”“我看懂”“我來畫”“我來玩”“我來讀”“我來演”“我來編”等一系列欄目,設計課程內容。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中,關注與兒童品格培育相關的資源開發,引導教師依據教材,用電影資源豐富和改進課堂教學。
3.主題觀影“我表達”。
學校利用隊會、午會等時間,開展“主題觀影”活動,并組織學生對不同電影專題展開討論或研究。如高年級學生對日本這個國家的感受非常復雜,如何整體、全面、客觀地認識一個民族,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學校組織學生觀看相關主題影片,讓學生感受到無論是被侵略國,還是侵略者國,其人民都是戰爭的受害者,也深刻認識到“人性善惡存于一念”,深刻理解到“人性良善”的重要,更加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核心要義。主題觀影讓學生不再是“感性”的仇視,而是激活了他們的理性思考和深度追問。
4.校園電影節“我創作”。
校園電影節——“我們的奧斯卡”不光是為電影評獎,同時也是為學生展示影視活動成果搭建的重要平臺。校園電影節活動中設立了金嘴獎(一句話評說電影課)、最佳影評人、最佳廣告人、最佳編劇獎、最佳觀后感、最佳道具獎、“我電影中的朋友”繪畫作品展、影視歌曲擂臺賽、電影節會標、吉祥物設計比賽等。
5.影視社團“我玩轉”。
學校充分激活學生對電影的熱情,鼓勵學生組建各種學生影視社團。目前,學校已經形成以電影文化、電影語言、電影技術、電影編導、電影門派等多種主題為研究和實踐的電影社團,學校為這些社團專門配備校內外專業指導教師,組織并指導學生開展編電影、拍電影、演電影、剪輯電影等活動,“童影童創”活動積累了豐富的校本電影資源。電影社團的學生還定期開展“電影大篷車”活動,為五小教育集團內成員校和農村邊遠地區學校送電影、送課程,社團指導老師還與同行們分享自己在兒童影視教育方面的經驗。
現代心理學家蒙斯特堡說:電影既不是存在于底片上,也不是存在于銀幕上,而是存在于人類的心智之中。五小的電影育人實踐也許就是一把開啟兒童心智的獨特鑰匙。好電影是澄澈眸子翻閱的書籍,好電影是良善心靈照亮的旅程。
五小電影課程,啟心智,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