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曉月 胡宇雯 劉佳穎 章旭明 胡冰夏



摘要?基于在江西省南昌市、宜春市、萍鄉市、贛州市、撫州市、吉安市和新余市等部分村莊的入戶調查數據,利用描述性評價與回歸模型,從個人特征因素、家庭經濟特征因素、干部責任心因素、精準識別因素等12個因素,對非貧困戶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評價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表明:非貧困戶對于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整體處于一般水平;非貧困戶對精準扶貧政策的滿意度受到家庭經濟特征因素、干部責任心因素、致貧原因、相對貧困情況等因素的影響?;诖耍岢鲆韵孪嚓P建議:加強扶貧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當地教育水平;提高干部素質,加強內部管理,“兩頭兼顧”;加強政策宣傳,實現政策公開透明化,完善監督與懲罰機制,使貧困戶與非貧困戶都“認賬”;精準識別工作、扶貧工作落實實現標準化、常態化。
關鍵詞?精準扶貧政策;扶貧工作;非貧困戶滿意度;逐步回歸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20)07-026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7.075
Evaluation?of?Satisfaction?Degree?of?Rural?NonPoor?Households??to?Precision?Poverty?Alleviation?Policy?and?Analysis?of?Its?Influencing?Factors
HUA?Xiaoyue,?HU?Yuwen,?LIU?Jiaying?et?al
(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31)
Abstract?Based?on?the?data?of?household?survey?in?Nanchang,?Yichun,?Pingxiang,?Ganzhou,?Fuzhou,?Jian?and?Xinyu?in?Jiangxi?Province,?from?12?factors?such?as?personal?characteristic?factors,?family?economic?characteristics?factors,?cadre?responsibility?factors?and?precise?identification?factors?and?so?on,?this?paper?analyzes?the?satisfaction?evaluation?of?nonpoor?households?with?precision?poverty?alleviation?policy?and?its?influencing?factors?by?using?descriptive?evaluation?and?regression?model.?The?results?showed?that:?The?satisfaction?of?nonpoor?households?with?precision?poverty?alleviation?policy?as?a?whole?is?at?a?general?level;?the?satisfaction?of?nonpoor?households?with?the?policy?of?precision?poverty?alleviation?is?influenced?by?the?factors?of?family?economic?characteristics,?the?factors?of?responsibility?of?cadres,?the?causes?of?poverty,?the?relatively?poor?situation,?and?so?on.?Based?on?this,?the?following?recommendations?were?made:?strengthening?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the?process?of?poverty?alleviation?and?improving?the?local?level?of?education;?improving?the?quality?of?cadres,?strengthening?internal?management,?and?achieving?“twopronged?balance”;?strengthening?policy?publicity,?achieving?open?and?transparent?policies,?improving?supervision?and?punishment?mechanism,?so?that?both?poor?and?nonpoor?households?are?“admit”;?accurate?identification?work?and?poverty?alleviation?work?to?achieve?standardization?and?normalization.
Key?words?Precision?poverty?alleviation?policy;Poverty?alleviation?work;Nonpoor?households?satisfaction;Stepwise?regression
作者簡介?華曉月(1997—),女,山東臨沂人,從事農村經濟與政策研究。
收稿日期?2019-06-28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不斷加大扶貧力度,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為了打贏扶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首次提出“精準扶貧”;2016年11月15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并在規劃中提出要遵循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原則。近年來,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堅定走扶貧開發之路,不斷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由1.66億減少到6?000萬,貧困發生率由17.2%降到了5.7%;“十三五”期間,我國貧困人口在2017年減少至3?046萬,比2016年減少1?289萬,但在精準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等問題較為突出。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必須清醒地把握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困難和挑戰,《意見》中提及要統籌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實施效果及其滿意度評價,對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學界精準扶貧政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準扶貧效果評價、精準扶貧政策公眾滿意度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精準扶貧實施路徑創新研究、精準扶貧政策實施過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4個方面。具體來看:
第一,精準扶貧的效果評價。鄧維杰[1]研究指出,精準扶貧的實際執行效果并不令人滿意,主要原因在于精準扶貧中出現了突出的對貧困戶的排斥現象?。付玲等[2]以貴州省武陵山區2010—2015年數據為基礎對扶貧效果進行統計分析,指明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扶貧開發工作難度大?。Wu等[3]采用三階段數據包絡模型對我國光伏精準扶貧項目進行績效評價,研究表明我國光伏扶貧項目存在生產規模不合理的問題,導致效率低下,并據此提出相應建議。
第二,精準扶貧政策的公眾滿意度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如王宏杰等[4]利用滿意程度評估方法對湖北省英山縣4個村莊308份調查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表明受訪者的年齡、有無信仰、是否了解扶貧開發政策等因素對扶貧政策的滿意度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肖云等[5]運用Logistic回歸得出貧困戶對扶貧政策的滿意度不僅受個人因素影響,且受到扶貧政策宣傳不到位、扶貧中的不公平現象及返貧現象等因素的影響。張春美等[6]采用Probit回歸模型分析發現年齡、文化程度、貧困特征、政策了解程度、政策影響收入的認知是影響精準扶貧滿意度的5個重要因素。
第三,精準扶貧實施路徑創新研究。如汪三貴等[7]利用專項村級調查數據,通過分析貧困村確定的準確性、決定因素等來評價中國農村扶貧計劃中村級瞄準的效率,文中指出政府扶貧部門需在非西部地區和非貧困縣改善貧困瞄準方式和能力,提高瞄準的準確性和效率。Zhang等[8]認為光伏扶貧是精準扶貧政策落實的重大特色項目,并且利用內容分析方法深入發展光伏扶貧項目進行政策舉措創新,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進一步實施。羅麗[9]則基于大數據應用的時代趨勢分析其在精準扶貧政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探討大數據技術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創新實踐,以期促進精準扶貧政策的順利實施。
第四,精準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如王麗[10]研究表示精準扶貧在實施過程中受到自然、社會、資源、人口素質等原因影響,導致精準扶貧達不到預期目標。完善精準扶貧制度時,精準扶貧本身也要不斷創新,因地制宜,同時需要通過立法、加大資源投資等方式幫助貧困群體。曹大宇等[11]通過實地調研,分析了江西省產業扶貧中的農戶小規模經營、主導產業規劃與一般產業規劃重合、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等問題,提出了創新產業扶貧模式與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調動農戶生產積極性與保障糧食安全等對策。Wu等[12]通過三階段風險評估模型,對中國光伏扶貧項目總體風險水平進行評估,研究發現項目風險水平相對較高,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同時根據研究結果提出風險控制舉措。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多數學者指出目前國內的精準扶貧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優化提升的空間,與此同時,貧困戶對于扶貧政策的滿意度也在逐步提升。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縱觀學術界已有的文獻不難發現,無論是對精準扶貧政策的效果評估還是滿意度評價,大都是基于貧困戶的視角展開的。事實上,從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實踐工作中,已經發現在精準扶貧背景下非貧困戶的利益訴求逐步凸顯,湖北丹江口市、江西吉安市等地區均開展了針對非貧困戶的大走訪活動,了解非貧困戶對于精準扶貧政策的看法及評價。從非貧困戶的角度對扶貧政策效果展開相關研究具有極大意義,既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又體現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亦是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正在逐漸成為學術界新的研究趨勢?;诖耍撗芯客ㄟ^對農村非貧困戶進行調查研究,剖析影響其滿意度大小的各項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建議,提升非貧困戶滿意度,促進農村精準扶貧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推動國家脫貧攻堅戰的順利進行,以響應新時代國家實現社會公平與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
1?數據說明與研究方法
1.1?樣本說明
數據來源于江西省南昌市、宜春市、萍鄉市、贛州市、撫州市、吉安市和新余市等地非貧困戶實地入戶調研資料。調查采取入戶觀察、問卷填寫與實地訪談結合的方式共發放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02份,有效樣本率為80.8%,樣本采取隨機抽取方式,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與代表性。表1為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從樣本戶性別和年齡構成來看,男女比例相近,以中老年人為主(40歲以上的占比為81.19%);從文化程度來看,以小學和初中學歷為主(二者占比和為71.70%);從收入來源來看,被訪者家庭收入來源主要為外出打工和務農(二者占比和為71.20%);收入水平來看,被訪者家庭年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10?000~<25?000元和25?000~<40?000元范圍內,占比分別為38.10%和36.10%;從家庭人口構成來看,被訪者家庭人口數大部分都在4人及以上(占比和為64.90%)。由調查及數據分析可知,樣本戶以中老年人為主是因為當地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而較低的受教育水平限制了被訪者謀生的渠道。大部分被訪者的家庭年收入都在40?000元以下,但家庭人口數主要在4人及以上,所以大部分被訪者家庭人均年收入較低,經濟狀況相對較差。
1.2?模型選擇與數據處理
目前學術界針對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多采用回歸模型,其中包括多元線性回歸、Logistic回歸與Probit回歸??紤]該研究需要與變量選取等因素,該采取逐步回歸模型,利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模型構建。該研究的基本思路為:取得問卷數據后,首先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處理,根據因子分析提取有效項作為模型變量,逐步引入模型,構建非貧困戶滿意度影響因素回歸模型。
根據其他學者相關領域研究不難發現,貧困戶對精準扶貧政策的滿意度受多種因素影響。該研究假設非貧困戶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同樣受多重因素影響,在因子分析基礎上,該將自變量確定為12個因素,變量說明與賦值見表2,因變量為非貧困戶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12個一級指標的建立與下設多個二級指標的形成引自王宏杰等[4]的研究,并在其基礎上根據需要進行修改,展開指標體系信度與效度檢驗。
根據變量定義與賦值,結合近年來學界對貧困戶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模型構建要素,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Y=a+b1X1+b2X2+…+b12X12
式中,Y表示因變量;X1~X12分別對應個人特征因素、家庭經濟特征因素、干部責任心因素、政策宣傳因素、政策了解程度、思想因素、致貧原因因素、相對貧困情況、精準識別因素、基礎設施建設因素、扶貧落實因素、公平感知因素;b1~b12表示各自變量的因子系數,其絕對值大小表示該變量對的解釋程度,其正負狀況表示該變量對影響的方向;a表示模型中的常數項。
2?實證分析過程
2.1?信度和效度檢驗
在進行模型構建之前,首先利用SPSS?20軟件對所獲取數據進行相關檢驗。結果顯示KOM值為0.829,大于0.600,問卷效度良好?;诖耍瑢祿M行因子分析,經過多次檢驗,排除不合理研究項后,共提取出12個有效因子(表3),共同度均在0.400以上,研究項信息可有效提取。
2.2?滿意度描述性分析
此次調查從政策了解程度、精準識別落實情況、精準幫扶落實情況、精準管理落實情況、公平感知情況5個維度來分析精準扶貧背景下非貧困戶的相對滿意度情況。
鑒于精準扶貧政策有所側重,因此各維度在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中所占比重有所不同,其中政策了解程度占比10%,精準識別落實情況占比20%,精準幫扶落實情況占比30%,精準管理落實情況占比25%,公平感知落實情況占比15%。
由表4可知,非貧困戶對精準政策的整體滿意度評價為2.950,大于中間值2.500,總體處于中等水平,但是仍與較高滿意度存在一定差距。精準幫扶落實滿意度、精準識別落實滿意度與精準管理落實滿意度均值分別為2.927、2.899、2.927,均處于“一般滿意”水平;而政策了解程度與公平感知情況均值分別是3.266與3.361,處于“一般偏上”水平,其中公平感知情況的均值最高為3.361,根據問卷賦值情況,均值越高則表示被調查對象內心公平感知程度越高,換言之,其更易感到不公平。此外,非貧困戶對于各項指標的感知標準差都低于1,表明其差異性不大。
由分析可知,被調查者對于各指標的滿意度均屬于一般中等水平,說明非貧困戶對于該政策了解程度和滿意程度仍有待提高,從實地調研情況來看,一大原因是政策重點宣傳對象在于貧困戶而忽略了非貧困戶,導致被調查者對政策及實施狀況不夠了解,易產生消極情緒。
2.3?逐步回歸分析
上文定義的12個自變量進入已構建模型后所得結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VIF值小于5,排除多重共線性影響,逐步回歸模型有意義,D-W值為1.771,處于1.700~2.300,模型構建良好。其中經過逐步回歸剔除了部分回歸效果不明顯的自變量,最終非貧困戶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模型為:
Y=0.302+0.223X2+0.094X3-0.626X7-0.06X8+0.216X9+0.498X10+0.238X11
式中,X2,X3,X7,X8,X9,X10,X11對應表2中各變量,修正后的R2為0.902(F=114.084),表明被模型接納的自變量能夠解釋90.20%的因變量。
根據表5所得結論可對非貧困戶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第一,家庭經濟特征因素。家庭年收入區間和生活水平層次與滿意度成正比,非貧困戶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越高,越不需要依賴于精準扶貧政策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對政策實施的具體過程和細節關注度較少,對于精準扶貧政策的滿意度越高。
第二,干部責任心因素與滿意度成正相關。干部責任心越強,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將更加為民考慮,更易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民眾對于精準扶貧工作的認可度與滿意度也會越高。
第三,致貧原因與滿意度呈負相關關系,且致貧原因是影響非貧困戶滿意度的最大因素。扶貧政策到位情況、教育狀況、醫療條件與生活質量等因素都屬于致貧原因,即非貧困戶認為這些因素限制地區發展,對政策的期待值較高,希望通過相關政策改善生活水平。
第四,相對貧困情況與非貧困戶對于精準扶貧政策的滿意度水平成反比。根據相對剝奪感理論,同等經濟條件下,其他農戶占有貧困戶名額而自身無法評上這種現象越普遍,非貧困戶更易產生消極情緒,對于政策的滿意度下降。
第五,精準識別因素與滿意度呈正相關關系。對貧困戶的識別過程和標準越公開透明,非貧困戶對于政策以及政策負責人的信任度就越高。
第六,基礎設施建設是影響滿意度情況的主要因素。水利建設、教育扶貧、金融扶貧狀況良好,相關扶貧政策實施效果較好,可提高當地經濟水平與人民生活水平,非貧困戶滿意度將處于較高水平。
第七,扶貧工作落實與滿意度呈正相關關系。若資金使用到位且過程透明,并對于扶貧工作明細進行公示,則民眾對于扶貧工作的過程情況越了解,對政策實行結果的滿意度越高。而完善的責任制度有利于提高干部責任心,監督政策的實施,有助于提高政策實施效果,并促進滿意度提高。
3?結論與建議
3.1?研究結論
通過對江西省的南昌、新余、宜春、萍鄉等地的非貧困戶抽樣入戶調查,運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和逐步回歸模型分析非貧困戶對精準扶貧政策的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得出以下結論。
3.1.1?江西省農村非貧困戶對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整體評價。
非貧困戶對于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整體處于一般水平,其中,非貧困戶對于“精準幫扶落實情況”這一指標的滿意度最低。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當地精準扶貧政策負責人針對非貧困戶的政策宣傳工作仍舊存在優化空間,信息不對稱使得弱化了非貧困戶對精準扶貧政策的效果評價。與此同時,非貧困戶對于各項指標的感知雖存在差異,但其差異性不大,總體上對政策滿意度與公平感的感知較一般,政策的認同感仍有提升空間。
3.1.2?非貧困戶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素。
根據對所調研村落數據的統計分析,非貧困戶對精準扶貧政策的滿意度受到家庭經濟特征因素、干部責任心因素、致貧原因、相對貧困情況、精準識別因素、基礎設施建設因素(提出旅游扶貧因素)、扶貧工作落實因素(剔除資金使用方式)的影響。其中,家庭經濟特征因素、干部責任心因素、精準識別因素、基礎設施建設因素(剔除旅游扶貧因素)、扶貧工作落實因素(剔除資金使用方式)影響方向為正,影響程度分別為22%、9%、22%、50%、24%;致貧原因、相對貧困情況影響方向為負,影響程度分別為63%、6%。
3.2?建議
為優化扶貧工作,提升調研各地非貧困戶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實現農戶扶貧政策滿意度的整體統一,建議從以下角度出發采取相應措施。
(1)加強扶貧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當地教育水平。完善基礎設施、開發新產業有利于增加當地經濟收入,在實現貧困戶脫貧的同時也給非貧困戶帶來好處,提高農村整體生活水平。
(2)提高干部素質,加強內部管理。政府官員和基層干部是政策執行的主體,其行為會影響政策執行的各個環節,從而影響執行結果和滿意度。被訪者大多認可政策本身,但對于具體的實施過程不夠滿意,干部應提高自身素質,堅持以民為本的態度,提高責任心,“兩頭兼顧”,及時關注非貧困戶,為群眾謀福利,杜絕假政績和濫用職權的現象。
(3)加強政策宣傳,實現政策公開透明化,完善監督與懲罰機制。非貧困戶對于確定名額的標準流程及之后的信息不甚了解,是造成滿意度水平一般的原因之一,可見政策在基層執行過程中相關信息公開工作仍存在問題,監督機制等制度并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當地基層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加強監督力度,采取更有效的方式督促基層干部按流程執行政策,并公開相關信息,加強宣傳和公示力度,關注扶貧各環節的實施效率和質量,力求扶貧程序和結果都做到公平公正,讓貧困戶與非貧困戶都“認賬”。
(4)精準識別工作、扶貧工作落實實現標準化、常態化??山梃b優秀扶貧示范村和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經驗,將“精準”落到實處,明確各項指標,并做出詳細、合法化解釋,破除非貧困戶疑惑,扶貧工作及時、透明、精細,經得起百姓和實踐檢驗。
針對非貧困戶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影響力度,除關注該研究分析得出的家庭經濟特征因素、干部責任心因素、致貧原因、相對貧困情況、精準識別因素、基礎設施建設因素(剔除旅游扶貧因素)、扶貧工作落實因素(剔除資金使用方式)等因素之外,還應完善對基層政府的精準扶貧政策的考核評價體系,增加非貧困戶的滿意度指標,并加以量化。精準扶貧政策雖然是針對貧困戶,但非貧困戶的訴求和主觀態度同樣會影響政策的執行和結果,同時會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應提高非貧困戶的參與度,讓其盡可能了解整個政策的實施過程、標準以及效果,從而贏得非貧困戶的理解,在提高滿意度的同時可以更好地監督政策的實施過程,進一步推動政策落實到位,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