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岷 朱 可 高 升
山西大同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小群體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自主性的分配成若干小組,在教師及小組長的帶領下,充分發揮小組間的競爭及互動性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近年來,我國體育教學主要以“告知內容—示范講解—學生練習、教師糾錯—課堂總結”四步教學法為主,這樣的教學方法是以老師的“教”為主體,忽視了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為解決此類教學問題,并積極響應國家教學改革的要求,本研究將小群體教學法運用到足球教學中。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目前對于小群體教學法的運用還僅限于羽毛球、武術、網球等項目教學中,在足球教學課堂上運用較少。因此,本研究將小群體教學法運用到高校足球課中,分析應用效果,為高校足球教學提供有益參考價值。
以高校足球教學中運用“小群體”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大同大學2016級社體一、二班學生共96人為實驗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通過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網、大同大學圖書館以及其他網站,查閱有關“小群體”教學的論文及書籍,收集匯總,并查閱了統計學書籍,對調查數據的統計打下理論基礎。
1.2.2 邏輯分析法
在研究過程中,運用歸納、演繹和類比的推理方法對小群體教學法在大同大學普修足球課程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通過實驗研究,最后得出結論。
1.2.3 實驗法
圍繞本研究目的,將“小群體”教學方法進行實驗設計,對96名學生進行實驗對比研究。探討“小群體”教學法在高校普修足球課中應用的可行性及對比傳統教學方法是否具有優越性。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和SPS22.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顯著性檢測,根據數據特征得出研究結論。
2.1.1 小群體教學法有益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很多年來,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交往中的關系,是以教師的“教”為主體,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只需要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因此學生們就少了很多主動思考的條件,個性及創新性的培養便無從談起。近些年來,許多教學工作者,發現了這樣的教學弊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國家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運用小群體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個體間及小群體間形成相互幫助、互相合作、競爭的良好教學氛圍,有利于發展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創造、主動探索的能力,同時也有益于發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與主動性。
2.1.2 小群體教學法有益于學生增強主體意識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育應該以學生為本,要求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小群體教學法,使學生認知課程目標后,自主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小組與個體之間進行探討,有益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合作意識及競爭意識。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在體育課中的參與度,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2.1.3 小群體教學法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占據教學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臺下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課堂上更多的交流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甚少,合作意識也隨之越來越淡薄。小群體教學法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間及小組中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相互幫助,相互探討,攜手并進,為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有益于學生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并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更強的合作意識。
2.1.4 小群體教學法有益于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
終身學習的內源動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益處與快樂。小群體教學法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在學習、合作、競爭過程中的成就感、幸福感,成功時獲得勝利的喜悅,失敗時在老師的同學的幫助下有所提高并取得成就感,對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意識,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在教學形式上小群體教學區別于傳統教學就是將一個大的班級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獨的學習單位。前人研究表明,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個體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及幫助與合作意識。而小群體教學法,更有利于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到引導、幫助、糾錯、啟發等作用。小群體教學主要以小組組間及組內互相探討、探究、互幫互助為主進行學習。教學程序為:教師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設計及執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方法及成果探討,總結本節課的優點及不足,每人發表自己的觀點并總結,由老師進行監督和糾錯。
2.3.1 實驗操作
將實驗對象的兩個班級學生隨機平均分配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控制實驗條件相同,即兩個組使用相同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及課程安排。對照組將使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授,具體教學過程為: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熱身準備活動→教師介紹本節課內容→教師示范動作并講解→學生模仿練習→教師對學生進行糾錯。其實教師示范動作講解方式是以集中講解和示范為主。練習方式采用學生自由組合的方式進行,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巡回指導。實驗組足球課上課形式則以小群體教學模式進行。
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相關指標測試,即各項指標,兩組隊員無顯著性差異(P>0.05),開始進行8周實驗。8周實驗后,對這些指標再次進行測試,得出實驗結果并對比分析。
2.3.2 身體素質測試
身體素質包括速度、耐力、力量、靈敏、柔韌五大要素,結合項目特征及實際操作條件,我們選定其中的典型項目進行測試。速度選定50m沖刺跑;耐力選定男子1000m,女子800m;力量選定立定跳遠為測試項。未開始實驗前,我們進行這三個項目的前測,得出測試成績為:50m跑平均成績,實驗組7.86s,對照組7.89s,P>0.05,無顯著性差異,可以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班與對照班的男子 1000m、女子800m平均成績分別為4分12秒與 4分16秒,P>0.05,無顯著性差異,可以進行實驗研究。跳遠項目平均成績,實驗組2.14m,對照組2.18m,P>0.05,無顯著性差異,可以進行實驗研究。經前測數據表明,實驗前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身體素質中的三個方面,即速度、耐力、力量上,無顯著性差異。

表1 實驗前后學生身體素質評測表
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后50m跑的成績實驗組為7.33秒,對照組為7.64秒,且P<0.05,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使用小群體教學方法的實驗組隊員在速度方面提升較大,傳統訓練對速度提升較小;實驗后男子1000米及女子800米成績,實驗組為3′57″,對照組為4′15″,P<0.05,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使用小群體教學方法的實驗組隊員在耐力方面提升較大,傳統訓練對耐力提升較小;實驗后立定跳遠成績,實驗組為2.52米,對照組為2.29米,P<0.05,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使用小群體教學方法的實驗組隊員在力量方面提升較大,傳統訓練對力量提升較小。數據顯示,在運用小群體教學法教授足球課8周后,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了顯著性提高。
2.3.3 專項技術測試
從足球技術測試常用的指標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三項:顛球、運球繞桿和射門,且此類測試可以很好的量化指標,為數據統計分析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礎。測試具體方法:顛球:對顛球數量進行統計,符合足球規則的合法部位即可,無其他具體要求。運球繞桿:在場地中,每間隔1.2米放置一個標物,共八個標志物,測試同學不得漏過標志物,標記起點終點,計量最終通過時間。射門:將球門等距離劃分為三個區域,中間區域得10分,兩邊區域為20分,射中門框得15分,未射在指定區域內不得分。

表2 實驗前后足球專項技術評測表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后顛球的成績,實驗組為24個,對照組為15個,且P<0.05,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使用小群體教學方法的實驗組隊員在足球球性方面提升較大,傳統訓練對球性方面提升較小;實驗后運球繞桿的成績,實驗組為12.3秒,對照組為13.9秒,且P<0.05,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使用小群體教學方法的實驗組隊員在足球運球方面提升較大,傳統訓練對足球運球方面提升較小;實驗后射門的成績,實驗組為80分,對照組為70分,且P<0.05,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使用小群體教學方法的實驗組隊員在足球射門方面提升較大,傳統訓練對足球射門方面提升較小;數據顯示,在運用小群體教學法教授足球課8周后,學生的足球專項素質方面,較對照組隊員,有了顯著性提高。
通過使用小群體教學法對大學足球普修課的干預,可以得出此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創新性思維的養成和合作意識的培養,同時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運用小群體教學法進行教學時,首先,要確定本節課教學目的及授課內容。其次,每次課由不同的小組提前做好準備,每組學生輪流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課程活動和組織游戲。最后,由各個小群體討論學習的方式和途徑,通過小組間相互評價與師生互評總結學習經驗與不足;通過實驗研究,可以看出小群體教學法有利于足球技術和身體素質的提高。雖然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身體素質和足球技術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采用小群體教學干預組進行教授的實驗組,其成績提高的幅度較大,這充分說明小群體教學法在足球教學中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