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軍 彭鵬
1.石家莊鐵道大學,2.石家莊工商職業學院
毗盧寺位于河北省石家莊西北郊,毗盧寺屬佛教“臨濟正宗”,距臨濟宗祖庭僅數十公里,歷經數次重修,由興盛至式微,也由“寺地三十余畝”至僅剩前、后兩殿。
毗盧寺壁畫作品中,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可視因素的總結構,內容則是串聯總結構的緣由。由兩者之間的關系來看,內容直接決定著表現形式,而有需要借由適當的形式進行表達,相互密不可分。毗盧寺壁畫所要表達的內容既有人情,也有倫理,更包含時代與環境,形成一種巧妙契合,具體解析如下。
從點線形角度來看,毗盧寺壁畫具有較強的裝飾性,且一般并不通過圍繞某一主要人物進行表述,而是更傾向于以群像勾勒的形式描繪一整個群體,由遠處看去,視覺效果呈大塊灰布狀,仔細觀察之下,又可窺見多個獨立的構成要素,百余組人物圖像中,根據社會地位、性別年齡等因素的不同,每個人的衣著與裝飾又各有差異。
從整體角度來看,在大塊灰色畫面之中,壁畫分布著眾多彎曲的線條,所包裹、呈現的形態也有著明顯的“曲”性特征,而造就“曲”性形態的線條也并非全是彎曲的,部分直線、弧線在交錯組合之下同樣也可造成形的“曲”,由整個畫面看去乍然呈分散狀態,而順著曲線的脈絡細細追尋,又可發現不同曲形相互連通的脈絡。
從色彩角度來看,毗盧寺壁畫整體以石綠、朱紅為基調,在色彩的沖突與對撞之中取得和諧,如以淡黃、石青等色作為過渡,在增強莊重感的同時維持色塊之間的平衡感,保留整體和而不同的風格,也以適當的距離增強了畫面美感,達成艷而不俗、靈而不飄的藝術效果。
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藝術家拉斐爾大師創作巨幅壁畫——“簽署廳”壁畫,以其特有的藝術文化魅力與人文主義光輝聞名于世,迄今仍對世界壁畫藝術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從“簽署廳”壁畫的整體布局來看,頂面至四周呈分割狀態,寬大的墻面中,數幅巨大畫作分區而立,由意蘊上分析,幾幅畫作卻共為一個整體,缺一不可,雖在闡釋時可拆分賞析,但不同畫作所代表的元素均是構成主題的關鍵,共同呈現出歌頌人類精神文明的藝術畫卷。
從兩幅壁畫的構圖上可以看到中西方繪畫的不同,西方往往采用焦點透視,而中國傳統繪畫,體現整體空間意識。而畫面的構成卻十分相似:都分為上、中、下三層,內容上都有神、人;天堂、人間。中國畫的構圖方式和空間處理區別于西方古典繪畫是表現特定時空的傳統,常按畫家的主觀意圖自由組合。
毗盧寺壁畫作于毗盧寺殿內六壁上,共繪有壁畫122平方米,絕大部分均有壁畫題記,共有122組,每組少者一至三四人,多者十余人不等。共繪有佛道儒三教各類各式天神帝君、菩薩天王、護法諸神、往古人物五百多身。與之相比,“簽署廳”壁畫則更著重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少量人物進行勾勒,如阿基米德、普洛丁、蘇格拉底等,并通過打破時間、空間、虛實的界限來讓不同人物集中于同一畫面當中。
在表現手法上,毗盧寺壁畫就體現了這種民間藝術集體創作的特色,它依據流傳下來的壁畫粉本進行創作,經過專業畫家與民間畫匠的設計與加工,繪出了富含歷史文化,又接近人民群眾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與“簽署廳”壁畫存在較大共性,“簽署廳”壁畫中同樣有部分內容是基于史實進行的再創作,且兩者共有多樣而統一的表達特征,均可透過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的視角進行賞析。
服飾產品即人們的著裝范圍中所涉及的各個部分,包含衣服、褲子、絲巾等,可通過提取毗盧寺壁畫中的人物圖像、景物圖像等元素,印于服飾產品之上,使其成為具有穿著價值的衍生藝術品。(見圖1-圖2)

圖1 扶桑大帝紋樣的T恤

圖2 十六高僧紋樣的T恤
家居產品即日常家庭生活當中所涉及的小件用具,包含抱枕、杯具、碗具、碟具、茶具等,通過將毗盧寺壁畫當中相關元素印制于家居產品之上,便可使其成為兼具觀賞價值與實用價值的衍生藝術制品。(見圖3-圖4)

圖3 主山主樹主水主花紋樣的抱枕

圖4 以四海龍王頭像作紋樣的棉麻布袋
1.市場調研
重點調查目標群體的社會購買力、商品需求結構、購買動機等內容,深度了解消費者群體對現有藝術衍生品的喜好與消費需求等。同時,根據市場調研的數據分析結果,確定產品概念、品類、功能,通過有效的設計流程和展陳營銷,確保開發方向與市場需求相對應。
2.產品定位
定位過程是一個對現有要素進行分析、判斷、整理的過程,需將產品定位訴求放在滿足消費者需求、呈現產品的利益點、凸顯產品特點等方向,重新界定藝術衍生品的概念、品類、價格及功能,使其能夠迎合市場需求。
3.設計制作
設計制作是將無形的概念轉化成有形的產品的過程,主要通過尋找對應的造型、材料、色彩、肌理,完成外觀、顏色、細節的確立,將復雜的概念協調為簡單的產品表達,最后完成產品模型的批量制作。
1.價值突破
要在現有的藝術作品價值基礎上進行突破,重點便在于對藝術品原型的“轉化”,但要進行深度的開發與創新,必須尋求衍生品的價值突破。主要可從審美價值、收藏價值、情感價值、實用價值等方向上實現突破,或從商品開發的角度梳理產品功能,從功能需求的角度細分產品類別。
2.跨界整合
毗盧寺壁畫作品中的人物要素、景物要素均可作為設計要素置于服飾產品、家居產品、家具產品等載體之上,在不打破人們原本賦予器物的應用功能同時,重新為物品注入更多觀賞價值。后續開發毗盧寺衍生藝術品的過程中,可進一步探尋其與其他領域產品之間的共同點,并通過設計概念的創新來開辟新的跨界整合空間。
3.文化融合
在創造衍生藝術品的過程中,還可結合節慶風俗、傳統手工、地域文化等要素,通過提煉、重組、再創等形式注入更多的創新融合意識,打破設計語言困境,使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理念能夠得到進一步融合。
1.注重視覺性
觀賞價值是衍生藝術品價值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開發中需注意外在造型的視覺觀感是否賞心悅目,進行設計選材時,也可與毗盧寺壁畫的思想主題、色彩搭配相結合,使人能夠直觀地由衍生品聯想到原本的藝術作品。
2.注重實用性
與僅僅以觀賞、收藏為目的純藝術作品不同,衍生藝術品既需要具有足夠審美價值,也需要注意實用功能,從而吸引注重產品實用性的消費群體。
例如,在開發面向學生群體的衍生藝術品時,可參考“文具”這一品類的實用價值,通過跨界聯名等形式打造以毗盧寺壁畫風格為核心的文具設計體系,在引發目標消費群體共鳴的基礎上擴大消費范圍。
3.注重通俗性
藝術作品一般主要面向小眾群體,而衍生藝術品的開發訴求則主要集中于擴大消費群體、打響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因此需要適當地迎合大眾群體的審美傾向與藝術認知,即盡可能以通俗易懂的藝術語言來闡述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或通過各類宣傳渠道進行藝術產品解析與科普,從而進一步打開市場知名度。
第一,在迎合全球藝術品產業化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為解決衍生藝術產業“本土化”問題帶來理論依據,凸顯毗盧寺壁畫價值內涵,整合出可行的后續開發路徑。
第二,根據人們消費習慣與審美傾向的轉變,找出衍生藝術品與現代商品之間的銜接點,為壁畫藝術在當下社會中的滲透與融合摸清了道路。
第三,通過對比中西方壁畫作品的異同點,尋找可行的借鑒點,為后續衍生藝術產品的多元化制作、開放化設計奠定基礎。
第一,在資本大量入駐全球藝術衍生產業格局的當下,需要進一步轉換對于衍生藝術的概念認知,以看待投資產品的視角重新建立生產消費格局,從而更多地滿足當下市場需求。
第二,在現有的藝術衍生品產業體系格局下,可以進一步思考關于如何使其更加柔性化的問題,即主動緩解個性化與規?;枨笾g的矛盾,同時投入更先進、更多元的技術與文化,發揮藝術創造的包容性,從而解決市場與藝術之間的沖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