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藝術學院
在討論一類設計的相關構成,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其設計的本體含義和指向。“設計”一詞本身便具有非常豐富的含義可供解釋。
在美國學者約翰·赫斯克特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設計就是設計一種能生產設計的設計①。”將原文翻譯成中文后,可以發現在這段由中文重新表現的句子中,“設計”一詞在每一次語法上的使用都是正確的。第一次是泛指一般概念,包含有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等等設計有關領域。第二次則是作為一個動詞,指示行為或過程。第三次作為名詞時則是指代某種設計產物。第四次同樣作為名詞則是表示一種概念或建議。
設計的本體含義如此豐富,延伸出的領域也指向了不同的目標群體。這種指向可以是一種對應的“物”的類型,有時候也指向了設計的一般服務對象,即人類本身。設計如果僅僅困于一種“物”的符號維度的話,設計師就被束縛住了一定的想象力。
從本質上來說,設計可以被定義為人類塑造自身環境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需求來源于人類天然的生理缺陷和心理缺陷。正如人們對飛行的渴望而研發出了飛機,對自身行路的速度與耐力的限制而不滿研發出汽車一樣。
而心理上的缺陷則是促使人們驅動著自己的情緒去投入設計當中。盡管像懶惰、虛榮等等一般含義上的負面情緒常常令人鄙夷,但它們有時也能作為一種設計項目的催化劑。類似在家具用品中流行的“懶人沙發”、珠寶的改裝設計等等。

圖1 懶人沙發
上述的種種生理和心理缺陷是普通民眾的常識性弱點,與之有關的設計研究也早早開始。而出于對人類中弱勢群體考慮的普適設計則誕生的相對較晚,卻也是應時而生。
普適設計的出現來源于人們對一般設計上忽視老人、嬰幼兒等弱勢群體的不平等、不合理的不滿,這些一般設計導致了他們在生活中的障礙。
廣義上講,普適設計是指人們的設計作品具有普遍的適用性,能供所有人方便地使用。這是具有一定難度的設計項目,往往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設計師必須使其考慮的設計品的適用范圍進行擴大并精心推敲和修改,以使其適應其他使用者,如殘疾患者、病痛導致身體功能損失者等。也因此,進行普適設計研究的人常常是專業的設計師,其出現的時期也相對較晚。
20世紀50年代,“無障礙設計”作為“普適設計”的原型出現。在那一時期引起人們更加關注殘疾人這一群體的是由于戰爭而帶來的大量殘疾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后,如何使這類殘疾人口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成為工業設計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在這之后,如何使所有人自由而自然地在同一個空間生活與工作是普適設計需要解決的艱巨任務。
到了當代,普適設計除了關注弱勢群體外,同樣密切關注的還有生活中由于設計而產生的種種不平等現象。這些不平等有的是人們與生俱來的生理結構差異,如男女衛生間結構的差異、左手和右手都方便使用的剪刀等等設計物品,生活中隨處可見。
除了人們皆可使用的設計物品外,一些設計則是避免被某一群體接觸,比較常見的是針對兒童群體的產品設計。如各類家用電器的兒童鎖、窗邊以防兒童探頭的欄桿,當然有的時候防盜窗也能起到這一作用。這可以表示防盜窗既防止了外界有可能的偷盜行為,也具有防止兒童探出窗外的功能。其實最常見的就是人們將刀具等危險物品放在高處,這種設計行為可以說保障了弱勢群體的安全性,使以“家庭”為單位的群體擁有更多優秀的設計物品可供選擇,而不是為了考慮家中的弱勢群體而喪失許多優秀產品的選擇權。
此外還有為盲人設計的盲文電梯按鈕,公交車的折疊式跳板等等為生活中弱勢群體做出的設計。
人們看待設計物品往往從它的形式特征和功能應用著手。兩者本身曾被眾多設計文獻討論過,較為主流的觀點是1896年芝加哥學派建筑師路易斯·沙利文的“形式總是追隨功能”這一口號,后演變為“形式追隨功能”作為兩者間的從屬關系概括。
設計總有某個功能的元素。在對一項產品的使用上,功能決定了它的性能和實用性,而形式決定了它在審美上的上限。當然這是在一般理解上,具體要看產品的使用過程、使用場景、使用時間等等,但這里所強調的是兩者對一類設計產品同等重要性。
一把剪刀如果無法完成裁剪紙張等人們對“剪刀”這一物品的基本功能要求那無論它的形式有多么華麗漂亮,可以作為一個藝術品,但在身為剪刀的存在意義上,它是失敗的。它在失去這一功能的條件下,只是一件披著剪刀外貌的其他物品。可如果是兩把具有同樣功能的剪刀,在不考慮成本等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商店里無疑是那把“外貌”更加出彩的剪刀受人歡迎。
上述的有關形式與功能的闡述,對所有的設計類別都是能一定程度上適用的。其中有助于區別普適設計與其他設計的差異,還有一些普適設計比一般設計更為明顯的特征。
首先是普適設計具有的隱蔽性。如人們經常在樓梯上發現的斜坡設計,一方面它可供乘坐輪椅的民眾在短暫的坡道上“行路自由”,另一方面人們有時候也會利用它移動兩輪車輛或拖運行李箱。這個斜坡就很自然地出現在了人們的行進道路上而不顯得突兀。還有較為火熱的老人智能防摔氣囊,在其使用前看上去只是像背了一個普通的黑色馬甲。
普適設計指向了生理上具有某一缺陷的群體,這決定了設計者在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到使用的特殊的心理活動。一些幫助老人的工具,如助聽器等產品越來越重視產品的隱形特征,即在外觀上看上去更像是一件裝飾品,而不是一個“助聽工具”。這能夠幫助使用者在心理上獲得一定的自我安慰,從而達到使用者渴求的自然和諧的遮掩缺陷的要求。
其次是普適設計具有的適用特征。本身這一類型的設計針對的群體往往在年齡、知識水平、認知水平、身體能力和接受新鮮事物能力的水準與一般人有較大差異。以老年人為例,他們一般具有感知能力、運動技能、神經系統等等各項身體素質方面的能力退化②。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身體能力的弱化和思維能力的退步使得老年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為遲鈍,因此針對老人的一些設計反而要求在產品的使用上足夠簡單,這就涉及設計中的人體工程學和產品語義學的相關內容。
比較成功的設計有床邊的拐杖放置案例。如圖3的設計,老人起床隨手就能拿到拐杖,無疑使老人的行動不用承擔隱性的風險。

圖3 床邊的拐杖安置
再次就是普適設計的通用化表現。一部分設計物針對某一空間或場地使用。它在自己的“擅長領域”自然能發揮不錯的作用,但類似于老人的助步器等使用者可能時常更換空間的產品,就需要考慮使用者感到疲憊和勞累時的問題。針對這一產品,目前的解決方案是給助步器裝上座位和手閘,但又遇到了重量、操作煩瑣等問題,這是值得設計師思考的。
普適設計具備的種種特征表現,多數是出于對用戶的關注。這種關注是近代以來設計不斷發展,逐步系統化的標志之一。
關于對弱勢群體的幫助,雖未上升到法律層面,但在經歷完善的品德教育時,人們一般會對弱勢的一方抱以同理心。普適設計正是出于此種心理因素,擺脫了往往只針對于弱勢群體中對個體的幫助,而把目光放在一個群體當中。不同的社會群體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想法或是個性,而普適設計正是去尋找弱勢群體中每個人的共同困難之處,并致力于解決問題。
無疑這是富有挑戰性的,較為差勁的生理能力和迥異于一般人的心理狀況,使設計師需要更頻繁地調查和更精確的計算能力才能真正設計出符合需要的產品。但過猶不及,有的時候正是由于設計師對群體的過度想象,創作出了復雜的設計卻不適用。在現代設計歷史上,現代主義設計大師密斯也提出過“少就是多③”這樣的設計觀點。這樸實簡單的話語表達的正是設計師應該嚴格考量添加在設計當中的每一個念頭。
這樣的關注是值得的,展現了人類更高層面的文明素養。每個人都經歷過嬰幼兒、中年、老年的成長階段。普適設計便是為了老幼殘孕皆有所依而誕生的。這些由普適設計理念而生產出的小物件又何嘗不是為社會增添了一份幸福感呢?促進社會的穩定,維護文明的和諧本身便也是一份“設計”需要擔當的責任。
普適設計在給弱勢群體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本身也陷入了一種悖論。其本身是從人類身體的共性出發,達到努力消除人類生理上差異而造成的不平等現象;這種行為本身就暗含著人們對弱勢群體心理上的一種優越感。
這里的優越感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貶義,而是一個中性詞。比較常見的例子有,身體患有殘疾的人往往并不希望自己身體的某部分缺陷過分受到人們的關注,也因此拒絕使用這些“彰顯”出他們自身缺陷的產品。
出于這一點的考慮,許多在公共空間和公共器具上的普適設計緩和了些群體間的矛盾,盡管它并沒有完全消除這種悖論。如果這些產品設計主要應用在私人環境,即私密空間中,產品會更加注重它所能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
在設計的發展中,從來不缺少對人類整體中所有群體的關注。這種意識在逐年提升,類似于普適設計的還有女性主義設計等等。設計無處不在,即使是普通人也會因其對某個場景、某件物品的不滿意,從而產生批評意識,對其進行自我改造和設計行為。如果將這些討論整合歸納,使意識得以轉化為文字,便形成了設計理論,進一步促進設計行業的發展。
人們對普適設計的批評聲音并不完全相同。這些反對的聲音是合理的,因為批評主體的差異性決定了批評的差異性。但可以確定的是,對設計的不同的解釋和批評并不會影響普適設計最本質的意義,也便是為弱勢群體提供幫助。一項設計的真正死亡在于它的無人問津。
可以說,如今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適設計,需要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因為在當代這一歷史時期,缺乏人情味是目前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大弊端。這種弊端要想解決,勢必需要經過學者的研究和大眾的自發改造。在這個過程當中,普適設計將逐步改變不同群體之間缺乏平等的分裂現狀,最終通過自我完善滿足弱勢群體對人性化設計的需求。
普適設計已經成為影響大眾中弱勢群體內心感受并進行導向的重要操控器。人們在對待普適設計問題上,已經不能再僅僅考慮人們對其在使用中方便快捷等功能的要求,同時應該考慮空間中可能存在的人性化情感問題。
這種人性化問題會伴隨著時代和個人的不同產生奇妙的變化。不同的群體在具有差異的時代與社會上存在著不同的設計需求。這種需求從日常生活中體現,最終在設計師的專業知識中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去。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環境為活動提供了框架,而設計又可被定義為人類塑造自身環境的能力。工業革命以來,噪音和污染逐步加重,與傳統社會相比,都市的生活空間在設計上體現出了多樣性、分散性、專業性等特征。而在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下,更應該重視設計的應用范圍應囊括多種類型的群體。及至現代社會,普適設計的表現形式構成了一個城市不可或缺的裝飾品之一,也成了為弱勢群體改善生活,增添生活樂趣的重要手段。
設計類別或許有比較熱門的類別,但它們本身并沒有價值意義上的高低之分。無論是平面設計、建筑設計、女性主義設計、虛構化設計、綠色設計、關聯性設計還是普適設計等設計方向,人們首先應該平等的看待它們。一塊木頭很難替代一塊鋼鐵所能起到的作用,但鐵也無法像木頭一樣變身為可供人們書寫的紙張。
普適設計如今仍然在螺旋式的上升發展中,盡管它的理論研究或許會陷入瓶頸,但總體是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加以完善。普適設計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產物,也是人類文明繁榮興盛的證明。
如今在普適設計問題上的研究仍然有許多難題,在普適設計研究道路上的發展還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美]約翰·赫斯克特.設計,無處不在[M].丁玨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②王德海.居家養老及其住宅適應性設計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7.
③劉先覺.國外著名建筑師叢書 密斯凡德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