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術學院
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導致各地建筑形態日漸趨同,人們逐漸認識到建筑地域形態的重要價值,它不僅可以打破建筑形態的同質化趨勢,而且能夠與當地自然與社會生態形成一種動態平衡。地域性作為建筑的固有屬性,是自然、經濟、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三個因素往往與建筑的地域性表達創作產生一定的互動,構成地域性建筑的發展動力。地域環境是自然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形成特定人文生態的重要前提與依托,而某一地域的藝術的生成與發展則同此自然的、人文的因素密切相關。建筑藝術也是如此,其地域形態主要受到三方面要素的影響:一是地域氣候、地理條件等自然要素;二是當地宗教信仰、習俗等社會文化要素;三是地域的技術和經濟要素。五峰土家族傳統民居的地域形態始終與這些要素息息相關。
五峰縣位于武陵山系東北余脈的群山之中,屬湖北省宜昌市管轄,其東鄰宜都、松滋兩市,西接恩施州鶴峰縣,北靠長陽縣,南接湘西石門縣。這里群山起伏,地勢險要,《灣潭首中》對此有記載:“一山未盡一山迎,蹊徑曾無半里平,終日撥云登鳥道,夜來枕邊聽溪聲。”五峰土家族民居主要集中于灣潭鎮茶園村、栗子坪與采花鄉楠木橋村。
五峰土家族村民自古崇尚自然,與山水天地環境相呼應,在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傳統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密碼與符號,并成為本民族的一種集體無意識遺傳至今。
1.村落選址布局對地域地形的回應
土家族傳統村落依據選址不同,一般分為背山面水型、軍事防御型、河谷平壩型等類型,既存在零星分布,又有聚居型的上規模的村落。譬如,在恩施州,背山面水型土家族聚落有彭家寨、二官寨,軍事防御型有魚木寨,河谷平壩型聚落有滾龍壩。“散居溪谷,所居必擇高險峻”描述了五峰土家族村落的布局特征,其主要選址類型有依山傍水、橫臥山灣、騎座山梁型。保存較好的土家族村落主要有采花鄉楠木橋村與灣潭鎮茶園村、栗子坪村,民居基本散布于村道沿線與山崖。楠木橋村現有居民390戶,以司馬、張、陳、譚姓為主,“挽草為記”為界,隨姓氏連片居住或星散分布。楠木橋村由三條“V”形溝谷構成,村內古茶樹、古茶園、古茶道與傳統民居相互映襯。①栗子坪村在五峰屬于規模較大的村落,該村位于高山地帶,民居多呈零星分布狀,或獨戶獨院,或三五成群,自然分布于金頂腳下兩條河谷間的地帶,其格局俗稱“栗子兩淌,高山古村”。石板路、紅花玉蘭樹、水井、池塘、古樹、巖洞構成栗子坪土家族傳統民居的整體環境。長坡村民居則主要沿著溪河分布于山崖腳下,利用了河邊寶貴的弧形空地(圖1)分散式布局的形成,一是因為五峰全境皆為山地,二是村民將住所建在耕地附近,便于兼顧耕種與生活需要。整體看來,五峰地區的平地比恩施地區更為少見,由此造就了更為零碎的布局形態。凱文·林奇指出,聚落適應環境的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聚落自身的適應;二是對 環境要素的調節。而聚落適應環境的形態可以分為主動式形態與受動式形態。五峰土家族村落屬于受動式適應,其人工建筑群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

圖1 長坡村土家族民居布局(圖片由五峰縣文化館提供)
五峰地區遠離中原統治中心,因而土家族民居的選址及建造較少受到封建禮制的束縛,土家族工匠在建造過程中更加注重民居與自然環境的緊密關系。五峰土家族民居由此表現出極強的山地適應性:緩坡地段,或平面后移,擴展底層空間;陡坡地段,或平面后移,或平面不移,前部筑臺,挖填可取平衡,或平面前移,加層爭取更多空間。五峰土家族民居遵循“地居為主,干欄為輔”(俗稱“半吊半坐地”)的營建規則,正屋、廂房、附屬建筑作為基本空間模塊,在平面上以“一”字型、“L”型、三合水型、四合水型多種方式自由組合,以方補缺,隨曲合方,核心空間與附屬空間兼顧地形與實用需要。五峰土家族民居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位于河谷盆地或向陽坡地,鋪設地平樓板,極少吊腳支撐。每座房屋多為三開間,或五、七、九開間,中間為堂屋,兩邊為廂房。另外一種類型為吊腳木樓即在正屋前左右兩側配置廂房。
楠木橋村土家民居多依山就勢而建,民居朝向不拘一格,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土家族工匠修筑民居遵循“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的原則,在起伏的山地上建造接地面積少的房子,減少對地貌的破壞,同時力求往上部空間發展,房屋底面隨地形變化形成錯層、掉層、附崖等形態,緊湊而有序。②灣潭鎮茶園村土家民居多為“一”字型干欄民居,正屋有五個開間,居中一間為堂屋,因高臺面積不足,西側梢間和偏廈都作架空處理,采用挑廊與正屋階檐相接。土家族民居一般只有偏廈才進行“干欄”化處理,正屋(尤其是正房中的堂屋)必須是地居式。即便是作為輔助性用房的偏廈,一般也僅在受地形局限之時才以“干欄”式應對。五峰的險峻地形并不適宜建造全干欄式吊腳樓,因為這種結構難以維持民居的穩定性,同時易造成材料浪費。五峰土家族對地域環境具有敏感的回應與精微分辨,雖然它由固定的正屋與若干偏屋構成,但每個空間都順應具體山體環境,在位置、方向、大小方面進行自由調節。
地域氣候關系到居住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對當地建筑形態有著直接影響。土家族民居會順應氣候規律形成特定形態,為居住者提供更舒適的居住體驗。五峰土家族民居建筑元素包括深挑檐、柱廊、龕子、天井等,成為土家族工匠對建筑小氣候進行調節的工具,并逐漸演化成土家族民居建筑設計中的獨特語匯。
1.村落選址布局與地域氣候
五峰縣屬于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濕潤多雨,冬季日照時間少。土家族民居選址之初即注重趨利避害,基址山脈與河流對于微氣候的調節均可以發揮作用。土家族村落一般選址于背山面水之地,民居主要分布于迎風坡面之上,此面山坡降水充沛,植被茂盛,利于居住。土家族安排民居朝向并不局限于漢族地區流行的坐北朝南方向,他們善于因應錯綜復雜的山地自然要素,創造更舒適的小氣候。土家族民居選擇坐北朝南、坐西朝東、坐東朝西等朝向,唯獨不選坐南朝北之向,因為此朝向在土家族的心目中預示著不吉。
2.民居空間結構與地域氣候
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也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內涵。思維發展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在語言運用上更加自由靈活,不被固定的模式所限制,是構建自身語言體系的重要能力。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加強學生思維發展能力的培養,這既是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促進學生個人發展需要。
五峰地域氣候不僅影響土家族民居的布局,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民居的形態結構。基于本地氣候條件的考慮,土家族工匠巧妙運用了促進房屋空氣流通、遮陽、防濕、降溫等技術手段,使民居形式追隨當地氣候。
干欄式構造利于空氣的流通,建筑材料以木構為主,寬闊屋檐可以應對當地多雨氣候,民居整體形態輕盈秀美。檐廊作為民居墻體之外的走廊,實際上是堂屋的一種附屬空間。它具有特定功能:一是防止雨水對墻壁侵蝕;二是防止居民將雨水帶入屋內,并便于鄰居串門。凹廊屬于五峰土家族民居的特色空間,其普及度超過恩施等地。“龕子”是土家族民居立面的重要形態要素,內蘊土家族獨特的藝術審美觀,龕子的形成也與當地氣候有密切關系。龕子由吊腳支撐,頂部蓋上罳檐,下方吊腳空間具有飼養家畜及堆放雜物功能。屋檐出檐深遠,同時檐角設計為起翹式樣,也稱“反宇向陽”,在遮擋雨水的同時可使民居獲取更多陽光。龕子兩側廊借用主體屋檐,而最外側的一面廊由于墻壁過于高大,需專門設置罳檐才能遮擋飄雨。罳檐其實是由懸山加屋檐排子演化而成,“山花”部分保持開敞,利于通風,罳檐之下的走廊也成為土家族居民晾曬衣物的主要場所。
五峰縣高山區(海拔1200米以上)與中山區(海拔800~1200米)兩者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6%,年均氣溫在11~13℃。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峰、嶺寨,經常云霧籠罩,終年氣候寒冷,年均氣溫在7℃以下。
為取暖祛濕,火塘成為五峰土家族居民的必備設施,有些火塘甚至保持四季不滅。據《辰州府志·風俗》卷十四記載:“僻鄉多設火塘,男女團欒。”五峰地區的火塘有四方形與八邊形等形態,民居堂屋兩邊是火塘屋和臥室,右邊多為火塘(圖2)。土家族一般是在屋內地面開挖火塘坑,尺度一般深約35厘米,邊長約120厘米,四周鋪筑條石,外置粗木以隔熱。火塘中心擺放三角架,灶灰中常埋入洋芋、紅薯、苞谷等食物烘烤,上方屋頂則懸掛臘肉用煙火熏烤。

圖2 土家族火塘
火塘屋已成為土家族鄉鄰、親屬歡聚的情感交流場所,也是招待客人的重要場所。土家族火塘也有著自己的方位落座講究,一般是火塘朝內的上方位置為尊位,安排家中的尊長或貴客入座。土家族火塘形態也有演變的過程,由于清朝政府禁止“男女混坐臥火床”的“陋習”,最終導致了土家族傳統火鋪與床的分離,土家族吊腳樓空間也隨之擴大。
五峰土家族工匠擅長因材致用與因地制宜為民居選擇建材,土家族民居所選材質主要是地域性的天然材質,原材、黃土與青石混搭,透出野性美。五峰土家族民居色彩一般保持本色,樓板利用各種本地木材,屋頂采用泥制布瓦,磉礅采用本地青石。土家族工匠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材料的天然色澤及紋理,譬如利用猴栗木的暖紅色、板栗木的豐富紋理、天然石材的豆綠色,民居外觀色彩及質地與自然契合。土家族民居的立柱多采用原木,稍作加工,甚至直接采用天然扭曲樹干作支柱,不加任何修飾。如栗子坪村張華家民居的立柱彎曲自如,卻能與民居整體粗獷風格保持一致,在統一效果之中增添了生機與自然趣味(圖3)。劉勰曰:“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這種風格實際上屬于無飾之飾。土家族工匠長期與大自然近距離相處,不僅對自然心存敬畏,而且本能地體驗到山川草木色與形之原初之美。土家族工匠善于分辨不同木材的天然屬性,因材致用,揚長避短。

圖3 五峰栗子坪村土家族民居之凹廊

圖4 五峰栗子坪村張宅木柱
建筑學家王昀指出:“不同的民族即使處于相同的風土環境之中,他們所建造的聚落形式也不同;而相同的民族無論所處的風土環境是否相同,他們的聚落空間組成也是相似的。”傳統民居作為一個環境實體,其建筑形式既受到地理條件等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受到人們觀念、意識等文化因素的制約。文化因素儼然對民居形態具有決定性作用。
五峰土家族民居是土家族長期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產物,也是土家族傳統文化發展的結果。五峰地區土家族對傳統村落的落地點選擇受自己的空間觀、自然觀的影響,其村落選址行為與其他地區的土家族也是相似的,這絕非一種偶然行為。五峰土家族村落選址有看龍脈的習俗,村落朝向前要有子孫山,后要有靠背山。所謂“子孫山”,即山脈不能斷,避免子孫香火不旺的不吉之兆出現。村落前方不能有煙苞山③,否則村寨會遭受天火之災。
土家族傳統民居構造形態常隨著復雜地形發生變化,但是它保持著一個固定的特點——堂屋在民居中始終占據核心地位。土家族流行祖先崇拜,在堂屋中設置神龕,安放祖先牌位。堂屋具有祭祀與禮儀功能,成為民居中最為核心的空間。堂屋正壁上設祭拜祖先神龕,神龕下方桌上放置各種祭品。堂屋除供奉“天地君(國)親師位”之外,還要供奉家族歷代祖先神靈。“堂屋”是祖先神靈居住的神間,俗人不能在此居住。此外,堂屋還發揮了公共廳堂的作用。堂屋既是家族祭祀的核心,也是家族精神寄托的處所。
土家族堂屋的形態受到了漢族文化的影響。改土歸流之前,土家族一直保持古樸的原始祖先崇拜習俗,尚無祭祀家神的習俗,改土歸流以后才逐漸開始祭祀家祖,到清代中葉蔚然成風。但是這種崇拜與漢族相比,在形式與內容上都有不同。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清政府“以五峰、水盡、石梁各司地為長樂縣,撥長陽、石門等縣地益之”。改土歸流使土家族社會風俗與文化發生了巨變,其民居形態也在漢族文化的滲透下悄然發生改變,如內部構造的變化有房屋內開始設置神龕,主要用于供奉祖先,房屋樣式逐漸轉化成明暗式,其主要類型有明三暗六、明三暗九、明二暗四、明四暗八、明五暗十等多種構造。
五峰土家族地區存在一種和諧共存的文化精神,他們在承認人與我、人與集體的界限的基礎上來強調和諧共存的價值,在“分”的基礎上強調“和”。這種文化精神在土家族的傳統文化形態中隨處可見,如土家族生產上的“薅草鑼鼓”等勞動場景。五峰土家族民居廊道空間便體現了這種和諧的群己關系。廊道作為一種半公共空間,不僅供屋主休憩,也成為眾人自由通行的空間。土家族在日常生活中視人若己,人與人之間很少防范心理。有文獻記載:“乾隆三四十年間,邑中夜不閉戶,道不拾遺,買日用之物者,取物酬直,恒不待主人,主人亦不問也”;“邑中風氣,鄉村厚于城市,過客不裹糧,投宿尋飯無不應者。入山愈深,其俗愈厚”。這種風氣也體現在五峰土家族民居形態之中,屋門保持開敞,進出自如,物品隨意擺放而不擔心丟失。由于大部分村落居民都為同一宗族,村落中的巷道、場壩與水井皆可共用。此種布局減弱了民居建筑的私密性,利于加強住戶間的親密交往,也利于減少鄰里間的矛盾沖突。
栗子坪村始建于11世紀,興盛時期為17—19世紀,是一個宗族血緣型傳統村落,村中居民多為馮姓、王姓和何姓,該村土家族民居布局緊湊,民居間不設圍墻,此舉不僅增進了村民間的情感聯系,而且為村民保留了更多的耕地資源。以“廊”為代表的半公共空間形態在五峰土家族地區尤為常見,彰顯出居民間的和睦。它不僅是屋主休憩之地,亦成為村民的聊天休息場所,加強了村民間的情感聯系。

圖5 五峰民居板凳挑
地域建筑技術的產生、發展除了與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有關外,主要由地域的自然條件決定。此外,技術、經濟作為建筑得以實現的手段,也是建筑形態不斷發展的動力。地域的構造技術、建筑細部處理對地域民居的建筑形態有直接的影響。
五峰地區交通閉塞,資源貧瘠,土家族居民尚無多余財力對房屋進行高標準的裝飾。五峰土家族地區經濟一直以來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使得當地建筑技術一開始體現為對自然規律的被動適應關系。村落的綜合形態與其經濟水平、生產方式、經濟來源等要素都有直接關系。在有限的財力與生產力條件下,土家族工匠創造出一種古樸的民居形式,體現了對當地經濟形態的適應,也形成了與環境的默契。五峰土家族村落的基本生產方式以農耕為主,農作物主要有水稻、茶葉、玉米、馬鈴薯等。如灣潭鎮茶園村布局形態受到茶園直接影響,傳統木質民居與茶園融為一體。經濟實力強的土家族村落與經濟實力薄弱的村落在形態上也會形成差異,前者有余力在公共空間上作一些講究。
五峰土家族民居的木雕裝飾大多依附于門、窗、挑梁、瓜柱等部位,表現題材皆源于日常生活,常見圖案有各種動物、植物、人物等,土家吊腳樓木雕紋飾疏密有致,古樸而不失靈秀之氣。挑梁作為屋檐承重結構外露于屋檐下,是觀者的視覺重心,也是土家族民居雕飾的重點部位。挑的下端常雕成瓜葉形,挑梁垂花與柱頭雕成各種瓜類,寓意五谷豐登,挑柱頭是吊腳樓為了拓展走廊和屋檐,由穿枋木向外挑出與挑柱下端組成。土家族民居裝飾手法摒棄了繁麗堆砌,追求藝術審美與建筑技術的完美結合,表現一種和諧意境。羅曉光認為:吊腳樓的造型、色彩、質感等外在視覺表象往往與建筑的功能、材料、結構渾然一體。其建筑呈現出樸素大方、簡潔的建 筑裝飾風格。
而徽派建筑雕刻形態更偏重奢華(見圖6)。譬如,婺源篁嶺的徽派民居,屋檐下方挑梁構件多運用四面圓雕及透雕手法,圖案豐富,裝飾效果富麗堂皇,精美無比,這與五峰土家族民居古樸簡約的木雕形態形成鮮明對比。徽派建筑雕刻的繁麗無疑建立在徽商巨大的財力基礎之上。明代萬歷年后期,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徽商將巨額財富投入家鄉民居建設中,他們通過民居的精美外觀彰顯自身經濟實力,以此實現光宗耀祖的夢想,對徽派建筑的風格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五峰土家族地區經濟薄弱,民居不可能如徽州地區一般奢華精美,土家族追求實用與美觀的平衡,創造了古樸簡約的土家族雕刻風格,與徽派民居形成了巨大反差。
傳統技術主要包括地域的材料技術、構造技術、裝飾工藝等,其中蘊含著一些符合地域自然條件的歷史經驗,迄今仍具有現實意義。五峰土家族民居地域建造技術是地域資源和人文環境的產物,它兼顧了材料本身特點、內在邏輯性與文化觀念的多重影響。五峰土家族民居地域構造方式源于土家族理性認知與主觀體驗的歷史融合,是特定時空范圍的最佳選擇。
為防止雨水對墻體沖刷,五峰土家民居設置出挑深遠的屋檐,成為土家族傳統民居風格的一個重要識別符號。土家族民居主要有單挑、雙挑與板凳挑三種形態,三種挑又包含了直挑、牛角挑等造型。土家族傳統工匠掌握了挑梁受力技術,將“雙挑”轉化成“板凳挑”,采用吊起與夾腰兩個部件共同承擔屋檐重量,使得挑梁的受力分布點更趨合理,承重水平更高。五峰地區板凳挑在土家族技術的影響下形成獨特的地方形態(見圖7、圖8)。
五峰土家族民居采用歇山頂形式,是由雙坡懸山頂兩側與披屋檐組合而成。民居頂梁架結構的改造是一個復雜的技術活,土家族工匠必須保證四個方向的角梁有支撐點,山面的梁架懸空落在順梁或抹角梁之上。土家族的這種歇山頂形態并不完善,因為真正的歇山頂共有十一條脊線,且需將屋頂山花往內側收進。五峰土家族地區由于長期處于自然經濟狀態,尚不具備平原地區先進的建造技術,然而土家族工匠運用與當地經濟生活環境相宜的技術手段,經過歷史的演變,創造出了本民族獨特的歇山頂結構。

圖6 江西婺源徽派建筑挑梁

圖7 五峰土家族民居挑梁

圖8 五峰土家族板凳挑結構示意圖
有多所民居的吊起長度更大,除了依靠夾腰與大挑的支撐力之外,還在吊起上增設了兩條短柱與物體相接,吊頭造型有圓、方、三角等多種造型。挑梁除了發揮支撐屋頂的作用之外,還被土家族用作構建頂層房間的陽臺欄桿。
總而言之,五峰土家族傳統民居地域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綜合載體,體現著特定地域民族的信仰、社會意識與民族審美心理。五峰土家族民居地域形態與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及文化有密切關系,突出反映在選址布局、結構形態、立面輪廓等方面。五峰土家族民居隱含著自己的“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凝聚著土家族先民的營建智慧,研究土家族傳統民居的地域形態特征、影響因素及發展規律,有助于傳承土家族傳統建筑的歷史文脈。地域建筑根植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環境,現代民居理應提取傳統民居地域形態文化之中的要素、發掘其內涵,使民居與當地社會生態維系一種親密關系。需要指出的是,重視地域形態特征并非局限于簡單采用“自然材料”或“結構”,而是要將那些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形式之中加以運用和體現,還需對傳統地域民居的建筑結構、特征與規律進行深入研究與發掘,使土家族傳統民居建筑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民居形態創新絕不能脫離本土自然及文化環境,否則將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注釋
①根據湖北省五峰縣文化館提供內部資料整理。
②根據湖北省宜昌市五峰縣文化館提供資料整理。
③煙苞是土家族用艾蒿曬干后,將艾絨搓制成繩,用來點煙或熏蚊子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