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軍
[摘要]面對剛開始學習地理的初中生,如何培養他們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需要初中地理教師思考的問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利用地圖教學、開展合作探究活動、構建知識網絡樹、模擬情景教學,逐步滲透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初中;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0-0094-02
新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雖然目前并沒有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提出明確的要求,但初中作為地理課程系統學習的初始階段,是學生地理思維和理念初步建立的重要階段,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逐步滲透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地理理念和環境價值觀。
一、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核心素養”是由一個國際性的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率先提出的。“核心素養”從2016年開始成為風靡中國教育界的概念。中學階段的每個學科都提出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的內容,地理學科也提出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提出,讓教育界開始思考,怎樣的教育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實現自我價值,并推動社會的發展。
國內很多地理學者也提出了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解釋。湯國榮(2015)從“素養”的本義延伸出發探討地理素養的內涵,認為地理素養是一個人通過地理的學習而獲得的地理知識、技能、方法和觀念,或者說是個人通過地理的視角觀察事物并且能夠運用地理技能解決問題的內在涵養。中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等幾個方面。
地理作為一門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礎學科,其中包含很多的知識和概念。教師在地理知識和概念的教學中滲透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認識到人地關系協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體會到地理學習的意義。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途徑
1.利用地圖教學,滲透區域認知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二節《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時,首先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受認知區域特點。三江源地區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之一——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地區,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濕地。三江源地區被譽為“中華水塔”,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地,由此可見三江源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三江源地區的區域位置及分布特征,教師可依次展示三江源地區在中國的位置圖、三江源地區在青藏高原的位置圖、三江源地區在青海省的位置圖,不同大小比例尺的地圖可以幫助學生從整體到局部認識三江源地區的區域位置以及分布特征,讓學生明確描述一個區域相對位置的方法。
2.開展合作探究活動,滲透人地協調現
小組合作探究對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有明顯的作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動性和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結合生活實例思考人地關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注重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在分析地理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能夠客觀地看待各種地理環境問題。
例如在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的時候,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結合之前學習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思考人類在給當地地理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后,應如何處理好人地關系。通過合作探究活動,學生認識到黃土高原的環境治理需要協調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認識到人類必須尊重自然環境,在對自然環境進行開發時應做到合理、適度,在開發的同時,應采取多種措施保護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例如采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恢復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通過探究活動,滲透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在發展的同時既要滿足當地的實際需求,又要注重保護當地自然環境,做到人地協調發展,從而使得人類社會和經濟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3.構建知識網絡樹,滲透綜合思維
知識網絡樹以樹狀形式表現課程的知識結構,生動形象,直觀清晰,脈絡分明,便于教師和學生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思維邏輯。一節地理課的主題就是一個大大的樹干,每一個大的標題是大樹的樹枝,每一個知識點就是大樹的樹葉或者更細的樹枝。把一節課涉及的地理知識以大樹的結構,生動形象、直觀清晰、脈絡分明地展現出來,有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理解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西北地區自然特征與農業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西北地區”為樹干,在樹干上畫出“自然環境”和“農業”兩條主要的支干樹枝,在“自然環境”支干上畫出“地理位置”“范圍”“地形”“氣候”“自然景觀”樹枝,在“農業”支干上畫出“畜牧業”“灌溉農業”樹枝,繼續在樹枝上細畫出樹葉以呈現更加詳細的內容,并引導學生觀察樹枝之間的聯系,深入解釋其中的地理現象,最終解決相關地理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發展。
4.模擬情景教學,滲透地理實踐力
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學習地理時將理論知識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上,引導學生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問題,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和地理實踐應用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可進行情景模擬,如教學《歐洲西部》一節時,設計歐洲西部十日游的活動,模擬實際生活中的旅游情景,讓學生了解歐洲游如何簽證,從而了解申根協定;體驗歐洲的飲食文化,從而引出當地飲食文化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了解當地的著名景點,從而認知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文化特點。一節課圍繞歐洲游展開,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更能夠教會學生外出旅游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感覺學有所用,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總而言之,對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應該在每一節課中逐步滲透,使學生逐步形成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湯國榮.論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J].課程·教材·教法,2015(11).119-122.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