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吉國
[摘要]在高三地理備考的三輪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每一輪次的復習關鍵,提高備考效率,要加強高考研究,把握學情,提高學生能力和素養。
[關鍵詞]高考;地理;三輪復習;備考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0-0095-02
復習備考,是高三師生主要的任務。高考考什么,從哪些角度考,教師怎么教,這些都是高三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復習效率高低,將成為高考成敗的關鍵。筆者結合多年的高三教學經驗,就高三地理復習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對高三地理備考有一定的幫助。
一、堅持抓住每一輪次的復習關鍵,提高備考效率
高三復習一般沿用三輪復習計劃。在每輪復習中,要抓住復習重點所在,這樣才能提高復習的效率。
一輪復習要全面、系統復習,抓主干、抓基礎、抓練習。每年高考試題的模塊比重、考點比重都會發生變化,而重點考查內容的考點也呈分散狀態,因此復習應建立在全面、系統的基礎上,不能只強化幾項重點內容。但是每年的考點又是有所側重的,以主干知識為主,所以在一輪復習中我們既要全面系統復習,又要避免面面俱到的“地毯式轟炸”,這就要求我們研究考綱、往年試題,少走彎路,少做無用功。
自然地理以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規律為主,知識難度較大,但規律性很強。復習過程中,學生必須強化對概念的理解,弄清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抓住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規律,并通過典型例題,強化對概念的理解或原理的運用。例如對于“沖積扇”相關內容的復習,應抓住概念中的“泥沙”來源(山區地形起伏大,地表徑流侵蝕能力強)、“山前流速變緩、泥沙沉積”的原因(地形平坦、河流出現分汊)等,這樣就可以挖掘沖積扇的概念內涵,相關問題迎刃而解。
人文地理知識的理解并不難,但內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點,需要識記的東西多,因此應該抓住核心知識,即區位因素(人口分布、城市區位、農業區位、工業區位、交通區位等),剖析典型案例,厘清知識線索,并應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
區域地理復習主要運用系統地理的原理進行分析,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
二輪復習主要是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鞏固復習成果,對知識薄弱環節進行加固,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使知識得到升華,能力得到提高。二輪復習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對知識以專題形式進行重組。例如以地理學科中的“氣候”“河流”“地形”“交通”“農業”等關鍵詞為核心,運用“環境整體性原理”“人地關系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地理學科基本思維整合基本的知識及原理,形成便于學生理解的知識體系,同時可以滲透地理學科思維。
第三輪復習的重點放在題型歸類、答題規范及回歸教材上,對一些高考典型例題進行分析和總結,歸納和概括出最基本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二、堅持以教研促備考,體悟命題規律,明確備考方向
要做好備考工作,教師應注重對高考的研究。最基本的是要熟悉課標和考試說明、考試大綱。課標是命題專家命題的重要依據,我們在復習過程中要緊扣課標才能做到少做無用功,少走彎路。考試說明是對高考能力要求、試卷內容、試卷形式等方面的具體說明和要求。研究考試說明能把握住高考命題專家的命題思想、意圖和教育理念,使我們的復習更有針對性、時代性。
教師還要研究近年的高考真題,抓住近年來的主干考點和考查方向,為有側重點的復習打下基礎。高考命題專家團隊短期內變化不會太大,各個專家都有研究上的側重,相對應的在命題上也有所側重。縱觀近年的高考試卷,有些考點連續多年出現。例如全國卷Ⅱ中關于“河流”的考查,有2016年的以“河床斷面”為材料的相關考查,2017年的“尼羅河泛濫”,2018年的“汾川河流域水土流失”,2019年的“霍林河流域水庫修建”。可以看出,與河流相關的考查,近年來年年都有。
此外,研究高考,還要研究教育部考試中心的綱領性文件、高考命題專家的論述、教育發達地區的高考研討會資料等。
三、堅持把握學情,抓課堂實效,大幅提高學生成績
學生成績是教學效果的最終體現。高三復習過程中,考試較頻繁,考試結束后,教師可通過分析成績,查找考試中學生的缺漏點,掌握學情,制訂彌補措施。試卷講評過程中,切忌全卷通講,那樣費時費力,效果較差。應挑選錯誤率較高的題目,分析出學生錯誤原因,講解解題思路及錯誤原因,糾正學生知識點、思路上的偏差;整理綜合題的答案,講解答題的思路、要點,規范學生的答題。
考試結束,分析試卷中得分率低的題目,對原題進行改編,以類似題目對學生進行再訓練,使學生在知識方面不留死角;還可以對部分題目進行拓展、延伸,整理成小專題,將類似問題一并解決,讓學生對此類知識和題目做到觸類旁通。
復習過程中,除了知識復習外,還可以穿插課堂限時訓練。教師可以印發針對性的練習,限定題量,限定時間(例如限定20分鐘左右)完成。這樣訓練,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答題速度;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巡視,可以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揣摩學生出錯的原因,當堂講評,及時糾正,查漏補缺。
還可以開展小專題復習。一輪復習中,可以結合學生存在的問題隨時進行針對性小專題復習,彌補漏洞。二輪復習中,因資料書內容比較全,按照資料復習費時費力,效果不佳,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和高考高頻考點,自己整理小專題,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對薄弱知識點和主干知識點進行突破和深化。例如“農業”知識點,可以結合近年來的高頻考點,整理為農業區位因素(重點針對氣候因素)、農產品(品質、價格、市場競爭力等)、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發展方向等方面。
四、堅持以提高學生能力和素養為教學和備考的核心
近年,高考由以前的知識立意轉變為核心素養立意。復習過程中,夯實知識基礎是提升能力和素養的基礎。在一輪復習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讀圖、會讀圖,從而使學生形成心理地圖,具備一定的空間推理與空間分析能力。在課堂講解后提問讓學生復述,這樣可以增強他們的記憶能力。結合一輪教材內容復習,加強學生地理學科能力的培養,例如空間定位能力、區域差異的比較與概括能力、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地理過程的簡單預測與合理想象能力等。
在二輪復習中,教師要結合專題,讓學生練習做高考題,熟悉高考題型,同時強化審題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多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重視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新課改下的高考所要求和強調的。分析近年高考試題,不難發現,其所選材料都與現實生活或一些熱點話題有直接或間接的內在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停留在講知識、講課本的淺層表面,必須要加強知識的有機聯系與實際應用,準確適當地對教材中的知識加以整理,給學生呈現新鮮的知識外延。
總之,教無定法,沒有什么方法對所有學生絕對有效,教師應不斷探究高考備考策略,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復習方法。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