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紅


[摘要]開放課堂模式以促進有效學習為主要抓手,以改革課堂、優化內容、轉變方式為重要手段,以實現課程課堂聯動促學為最終目標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節為例,探討如何通過對環境承載力以及人口合理容量進行概念辨析,優化教學內容,實現開放課堂背景下的高中地理高效教學。
[關鍵詞]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開放課堂;高中地理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0-0092-02
開放課堂是一種探究性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習者自行調節學習過程,強化學習的主動性,發揮自主學習的靈活性,尊重學生的差異化發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一、概念辨析
環境承載力是環境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體現的是環境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具體來說,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保證相對穩定的前提下,資源、環境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以及經濟規模的大小。需要注意的是,環境承載力概念中的“人口規模”是最大人口數量,即某一地區的資源、環境在維持最低生存標準的情況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數量。
由上述概念可知,最大人口數量所考量的是維持人口基本的生活需要。與此不同的是,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地球及其各個部分對人口的合理負載能力,即在一定條件下,地球及其各個部分具有的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能帶來最大社會效益的相對穩定人口。由此可知,人口合理容量不僅能夠反映人口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同時還能體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數量的協調性,屬于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存在交叉,不等同卻又緊密聯系,辨析這兩個概念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到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活動的支持限度。如果無節制地發展,人類活動就會超越自然生態的承載限度,進而引發一些生態環境與社會人文問題。如果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就需要追求“人口合理容量”,這是這一節內容需要向學生滲透的重要價值觀。
二、教學案例分析
(一)教學目標
理解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兩個概念,分析兩者的影響因素,結合這兩個概念的界定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概念區分。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特定地區的環境承載力以及合理人口容量,形成尊重自然、適度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二)學情分析
在高一階段,學生已經學習過人口的自然增長以及自然資源開發所面臨的問題,但是對于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缺乏系統認知。對于這部分內容而言,概念辨析是后續學習的起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逐步、分層理解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三)教學過程設計
1.情境導入
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只有一個地球》等紀錄片,組織學生列舉人口爆炸背景下的問題,比如糧食短缺、水資源匱乏等,探討世界人口的分布具有怎樣的特點和規律,引導學生探討某個國家或地區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以及所能承載的適宜人口數。
教學情境的引入,基于教材而又不受教材的限制,抓住了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人口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行查閱資料,探究我國人口政策制定的背景和原因,讓學生養成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積極與他人合作,形成個人對現實問題的認知。這體現了教學觀念的開放。
2.案例研究
【案例】復活節島位于太平洋,拉帕努伊人在發現這一柄息地之后,大量涌入繁衍生息,人口快速增長至8000 - 20000人,但是島上的自然資源只能供養2000人,為了養活多余的人口,他們只能進行柄息地擴張。公元800年,島上已經出現了森林破壞,隨之而來的是鳥類、木材、淺海生態的滅絕與退化,拉帕努伊人只能開始土地耕種與畜禽飼養,由最初的漁民變成農民。隨著農業產量的增加,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問題加劇了土地的貧瘠,農業產量也保障不了人口生存。在嚴重的饑荒中,島上居民開始食用能夠找到的各種“食物”,包括人。原本復雜的社會結構崩潰,社會動亂,歷經饑荒、戰亂,島上的人口只剩下2000人左右。1870年左右,島上剩余的拉帕努伊人陸續搬到塔希提島。
【思考題】(1)嘗試在地圖上找到復活節島,根據其區位條件,分析其可能具備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資源稟賦;(2)分析復活節島上的拉帕努伊人數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各階段變化的主要原因;(3)分析復活節島上的人口變化揭示的人口變化現象。
世界人口總體上是呈增長態勢的,每一個個體要生存下去,都會對資源和環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與消耗性,人口越多,資源消耗量就越大,自然環境的負載就越大。然而,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空間、礦產、土地、水等資源都是有限的,人口擴展至一定數量后,其增長就會受到限制。如果不控制人口規模,調整現有的生產、消費、生活方式,“復活節島悲劇”就會重現。因此,需要從理論上研究某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在開放課堂中,教師的角色主要是課堂的組織者和教學的引導者,通過引入問題,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參與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方法的開放。
【理論總結】(1)環境承載力。從生態學、資源和環境角度來看,在某一時期內,特定區域可維持生存的最大人口數就是環境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的衡量指標以及影響因素是什么?對于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而言,陽光、空氣、土地、水資源、生物資源等自然資源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因素及其不同的影響程度。以淡水資源為例,借助統計數據(見圖1、圖2),分析其與人口分布之間的相關性,猜測哪些大洲容易出現水資源短缺的問題。
【總結】不同的因素對環境承載力的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各地區之間的差異性主要由要素的稀缺性決定。上述分析主要是從單一的要素層面來考慮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展開分析,比如從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甚至是自然生態系統整體來考慮。總而言之,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一定技術條件下,特定時期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
(2)人口合理容量。在討論過環境承載力后,學生對區域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有了更深的認知,這是從資源的有限性層面來考慮的。那么,如果從經濟、人口、資源等要素的適宜性來考慮,某一區域到底承載多少人合適?
【案例】根據我國的資源稟賦、人體營養需求、文化體育需要等,結合耕地資源、草原、水資源的利用以及預測數據,專家預測我國的人口合理容量為8億至9億人;如果需要保證一定的生活質量,我國的人口數量應該保持在10億之內;如果按照美國的生活標準,那么需要將人口數量控制在7億之內。
【思考】上述案例體現的是人口合理容量。與環境承載力相比,在確定人口合理容量時不僅要考慮自然要素,還要考慮該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此外該地區的開放程度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說明人口合理容量是相對的。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就是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差異性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針對我國的人口問題,采用了討論式、探究式的教學形式,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自行閱讀教材、搜索網絡資源、撰寫報告等,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學習,實現教學過程的開放。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口問題已成為越發嚴峻的社會問題,人口的增長會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地理學科是一門與自然和社會緊密聯系的學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將地理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觀。
[參考文獻]
[1]胡佳怡.項目式學習的本質、模式與策略研究[J].今日教育,2016(4):47-49.
[2]魏紅麗.新課程背景下構建高中地理開放式課堂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4(77):126.
[3]金樂丹.新課改視域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4( 11):6-7.
[4]安江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的構建策略研究[J].高考,2017(18):26.
[5]徐瑾.構建初中地理開放式課堂[J].考試(教研版),2012(11):79+81.
[6]吳月華,蔡建偉.如何構建地理課堂開放式教學[J].發明與創新(中學時代),2010(4):20.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