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芳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音樂戲曲作為一種新的文藝形式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冀東音樂戲曲藝術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從內容方面也需要不斷的創新和改變。人才是冀東音樂戲曲藝術發揚光大和延續傳承的關鍵。本文基于冀東音樂戲曲文化傳播與發展現狀,深入分析冀東音樂戲曲文化的傳播路徑,在此基礎上圍繞音樂戲曲文化的人才培養提出針對性策略。
關鍵詞:協同創新 ? 音樂戲曲 ?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J617.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5-0146-02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中國文化加速融入全球現代文明,文化生態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流行音樂依托商業運作的有力支撐,形成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極大沖擊,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延續造成了較大的阻滯影響。統計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傳統劇團數量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傳統劇目的演出場數也在不斷的減少,中華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后繼乏人。冀東地區音樂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面臨文化多元化和流行音樂文化的沖擊,如何有效保護冀東音樂文化的傳承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關心的問題。
一、冀東音樂戲曲文化傳播與發展現狀分析
現代文明背景下,人們對于音樂和戲曲文化的接受存在明顯的區別。音樂常常以其優美動聽的旋律而易于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但是對于傳統戲曲文化的喜愛卻遠未達到對音樂的熱衷程度,甚至存在負面的反感情緒。冀東音樂戲曲藝術主要包括評劇、皮影、樂亭大鼓(被譽為冀東三枝花),以及冀東民歌、唐劇等。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藝人們的代代傳承,冀東地區豐富的民間藝術形式已經逐漸形成了成熟的文化體系,成為冀東地域文化的標志。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經濟全球化帶來文化的全球化,在外來多元文化的沖擊影響下,冀東音樂戲曲文化的傳承發展面臨嚴峻的形勢。一是外來文化藝術的廣泛傳播帶動廣大年輕人的藝術欣賞水平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流行音樂迅速成為年輕一代所追捧的主流藝術形式。而戲劇、影調、大鼓等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民間藝術,卻因受到演出市場的影響,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其賴以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傳統民間藝術逐漸失去了發展的土壤。二是目前從事傳統民間藝術表演的老一輩藝人相繼離世,而年輕藝人還難以獨立承擔起傳承傳統戲曲藝術的重擔,許多傳統戲曲曲目表現出傳承和發展的斷代危機。目前從事傳統藝術表演的民間藝人演出收入非常低微,這也是造成很多藝人轉行和年輕人不愿意從事傳統戲曲事業的一方面原因。從當前冀東音樂戲曲文化傳播和傳承的現實情況來看,冀東音樂戲曲文化傳播和保存的主要形式主要是錄音、筆記和相片等簡單的方法,而這些方法相對于音樂戲曲文化本身的巨大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而言,并非永久性保存的措施。
國家的發展繁榮既要體現在經濟方面的發展強大,又體現在文化領域的特色內涵,即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冀東音樂戲曲文化是老一輩藝人與人民群眾辛勤和智慧培育出來的帶有地域文化的藝術結晶。通過不斷加強對冀東音樂戲曲文化的科學保護和延續傳承,是當前和今后應長期堅持和關注的重要問題。
二、冀東音樂戲曲文化人才培養與供給困境
音樂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和繁榮,其關鍵在于人才。而優秀的人才又來源于有效的藝術教育。目前,冀東地方戲曲文化的人才培養面臨青黃不接的現實困境,人才匱乏現象非常嚴峻,突出表現為師資隊伍的青黃不接。
首先,專業的教師隊伍建設直接關系到傳統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當前冀東地區在音樂戲曲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師資力量還存在嚴重的不足。過去在一些地方院校中還設有至少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年老的教師已經無法承擔治學與人才培養的艱巨使命。一些中青年教師在經濟大潮和外來思想的沖擊下,也紛紛離開教學崗位。另一方面,一些年輕教師因缺乏經驗和教師素養尚未形成,在教學專業水準、教學手段等方面顯得差強人意。這也是造成藝術教育教學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師隊伍和師資力量的薄弱使得藝術人才的專業水平難以提升。
其次,從當前高校藝術專業的生源質量來看,戲曲藝術市場的逐漸萎縮,加之社會偏見的影響,使得戲曲音樂專業的招生難度越來越大。相比20世紀90年代以前,戲曲音樂專業無論是從招生生源還是從學生本身的藝術天賦和素質等方面,都產生了較大的幅度的下滑,多是因為文化課成績不好才選擇報考藝術專業,而很多考生對于藝術的興趣、悟性遠無法達到專業學習的要求。再加上部分人對于傳統音樂戲曲的偏見和誤解,導致學生也無法正常的開展專業學習,逐漸形成消極和抵觸情緒,最后很難在專業上有所突破和做出較高的成就。
再次,從高校人才培養的教學設計方面,目前音樂戲曲專業教學的課程設置仍然比較陳舊,課程標準和課程教學體系落后,缺乏地方特色。從高校專業對比情況來看,傳統的音樂戲曲專業一般都屬于專業調整和被壓縮的對象。因此在教學設施、教學設備以及課程專業設置上都難以受到高校管理層的關注和重視。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所采用的課程標準還比較陳舊,無法體現地方特色,課程設計中專業課程拓展面比較狹窄,仍然只局限在一些傳統劇種知識和表演技巧方面,課程隨意性和片面性問題較為突出,導致學生專業視野狹窄,缺乏對傳統藝術的全面理解認知。
三、音樂戲曲文化高端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
一是深入挖掘冀東地區音樂戲曲特色文化資源,進一步明確音樂戲曲專業建設方向。在音樂戲曲專業的學科建設方面,要不斷強化作品與音樂戲曲技術理論特色的結合,在突出戲曲作曲特色專業方向的同時,促進專業與其他專業協調發展,構造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互補的學科發展體系。大力辦好音樂戲曲本科層次教學,促進開展研究生教育和本碩連讀教學模式,為音樂戲曲藝術傳承發展培養和輸出高層次專門人才。與此同時,和音樂戲曲專業相關的其他幾個專業方向,如音樂學、民族器樂專業等,在戲曲化教學方面也要積極的開展創新嘗試,融合戲曲辦學特色和辦學思路,共同打造音樂戲曲特色辦學模式。
二是注重和積極推進冀東地區音樂戲曲教學的內涵式發展,著力提升音樂戲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打造與音樂戲曲發展特色相匹配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該專業學科建設的成敗。冀東音樂戲曲專業人才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配套的、科學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針對冀東地區音樂戲曲文化的地域特色和發展特點,高校應積極增設具有戲曲特色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共同課,根據學科發展特點和地域文化特色重新設計教學大綱。在教師安排方面,多聘請校內外具有專業戲曲知識和多年音樂戲曲教學經驗的教師,作為專任或兼任的專業課教師給學生進行授課。同時,組織專業力量進行教材的編寫,逐步構建具有鮮明戲曲文化特色的課程教學體系。
三是積極開拓創新,以創新思維強化音樂戲曲文化的藝術創作與實踐,鼓勵原創音樂作品和戲曲曲目創作。高校一方面肩負傳統戲曲藝術傳承和發展的歷史使命,同時也要注重開拓創新,不斷為傳統藝術注入新鮮血液。如在學院建設方面,應逐步健全和完善教學、科研、創作等具體的制度和體系建設。通過戲曲藝術創作和具體實踐檢驗專業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成果,同時也能夠反映高校的教學實力和戲曲特色資源。與此同時,通過對音樂戲曲高端人才的培養和輸出,進一步深入挖掘冀東地區傳統戲曲劇種中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不斷強化和彰顯傳統戲曲劇種藝術的表現形式,提高傳統劇種延續傳承與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蕾,孫玉芝.冀東音樂戲曲藝術的協同創新傳承與發展研究[J].大眾文藝,2015,(13).
[2]田同旭.論古代戲曲音樂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5).
[3]吳洪濤.加強戲曲藝術在我國基礎音樂教學中的地位[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7,(03).
[4]黃蓓.東方文化視域中的古代戲曲研究——評鄭傳寅先生新著《古代戲曲與東方文化》[J].戲曲藝術,2009,(01).
[5]駱兵,徐彩云.古代戲曲在國學中的身份認同及探討意義[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9,(03).
[6]謝英,陳雅謙.閩南古代戲曲演出與鬼神信仰及習俗的關系[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