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中學德育特級教師、溫州市第二中學教師,長期擔任班主任。
曾獲首屆浙滬蘇“長三角”教科研標兵、長三角首屆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初中組第一名、浙江省優秀教師、浙江省優質課一等獎、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溫州市名班主任、溫州市優秀教師等榮譽。出版專著《細節成就優秀的教師》《守候陽光》《21世紀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等。
“為什么學生不聽我的話?”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苦惱。
“你覺得你會說話嗎?說的對嗎?”我話音未落,老師就沖著我不滿地說:“說話?誰不會呀!你這人什么意思!”于是,紛紛離去。
再次遇見,還是同樣的問題。
老師講話學生不聽或者不在乎,原因無非有3種:沒有主題、重復啰嗦;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話語之間沒有邏輯。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話語之間沒有邏輯。說話缺乏邏輯主要有3種表現:不知所云,離題萬里;前言不搭后語;沒有論據,憑經驗論述。
于是,說者津津樂道,聽者一臉茫然,學生還是無法理解老師的觀點。話語之間缺少邏輯,不僅讓學生不明所以,更會影響教育效果。
所以,教師在與學生談話時,應建立談話邏輯,構建話語系統,可以基于逆向思維、理性思維和因果邏輯3個角度建立話語邏輯。
逆向思維:從角度到角度的換位
角度單一會造成認知偏差,表述就有可能出現邏輯問題。
重視逆向思維,從換角度和多角度兩個方面建立邏輯體系。換角度,即換位思考,從反方向思考問題;多角度,是指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準確性就會提高。
譬如,針對集體榮譽這個問題,有學生問,我們要更重視自己,還是更重視他人?有人認為是他人,因為這是集體榮譽,要多關注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有人認為是自己,認為只有個體進步了,集體才會變好。
針對這個問題,我設計了一個活動。
我給每個學生發一張報紙,中部撕空,套在頭上,然后用手拉住前面同學的報紙兩角,圍成圈跑。不一會兒,就有學生的報紙被撕破了。如果別的同學脖子上的報紙代表了集體榮譽的具體行為,那么自己脖子上的報紙就代表了個人行為,我們是更關注自己脖子上的報紙(自己行為)還是他人脖子上的報紙(他人行為),這就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在這個活動中有自我和他人兩個關注點,我們要在哪一個關注點花費更多的精力,自我還是他人?學生基于經驗,一般會選擇自我。
第一個角度,關注自我。在奔跑的時候,假如每個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脖子上的報紙上,于是,手會不自覺地出現拉扯的動作,前面同學脖子上的報紙馬上就會被扯破。
第二個角度,關注他人。在奔跑的時候,如果每個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別人脖子上的報紙上,大家都會更小心翼翼,這樣,每個同學脖子上的報紙都會保護得比較好。
兩次體驗活動的結論直接明了,班級集體榮譽感建立的關鍵在于多關注他人。現實中,如果班上有很多同學樂于助人,就會改變班級氛圍,這就是集體榮譽感討論和實踐的過程。
在逆向思維的具體化中,我們從一個角度拓展到兩個角度,并多次換位思考,我們明白了集體榮譽感包含了自我和他人的努力。在自我和他人之間,幫助他人才是建設集體榮譽感的核心,所以我們的重點是在關注他人。在行動中,我們應學會幫助別人,成就自己。
綜上,建立逆向思維的話語邏輯要注意3個方面:第一,多角度思考,根據不同主題的影響因素找到不同的分析角度;第二,換位思考,跳出經驗判斷,從事實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三,將主題置于更長時間和更廣泛的空間內思考,在前因后果的基礎上建立邏輯。
理性思維:從具體向抽象的過渡
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容易因為過多的糾結“內容”而迷失解決問題的方向,這樣從“具體”到“具體”的思考方式容易出現邏輯問題。在現實中,內容是具體的,目的是抽象的,內容的生成建立在目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從目的出發,我們的內容就是合理的,脫離了目的,內容之間的邏輯就會受到影響。
內容缺乏邏輯通常是因為太執著于內容,以至于忘記了內容的類別和內容之間的關系,從而失去邏輯。
思考者的層次太低,就會從內容出發,一直停留在操作層面。我們解決一個問題通常有兩個方向,向上是目的建立,向下叫做法尋找,即內容是建立在目的基礎上的做法尋找。如果我們過于關注做法,看不到目的,那么具體內容之間必然會缺乏邏輯。
根據理性思維建立認識問題的層次,將思考從“具體走向抽象”,實踐從“抽象走向具體”,需要重視3個問題:第一,將思考分成“目的—目標—任務—要求—安排”5個層次,自上而下分解;第二,任何主題的解讀都源于此層次,弄清層次之間的關系;第三,對于后3個層次的具體內容,要根據“目的”和“目標”進行整合。
譬如,教師對運動會的安排通常是這樣的:在運動會召開之前呼吁大家踴躍參與,奮力爭先,獲得好成績。但是,這種做法通常都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教育效果。于是,他們不明白為什么反復鼓勵,還是有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不足?為什么團體活動中總有一些學生拖后腿,為什么我們的學生關注的重點都是取得第一名,而不是為了成就什么樣的班級,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些問題背后反映了3個問題:第一,那些主動性有問題的孩子其實并不接受你的教育,主動的孩子不需要,被動的孩子沒效果。第二,拖后腿的孩子才是教育的重點,但是我們常常會因為那些主動的孩子,忽略拖后腿的被動孩子。第三,孩子們的重點在具體的比賽中,是因為我們從未解釋過比賽對我們的成長來說有什么用,我們對于比賽的教育價值引領不清。
基于邏輯,從目的來說,我們想要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因此我們制訂了“運動會獲得團體總分第一”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我們以任務的形式分解目標。根據運動會得分計算方式,我們了解了每一年總分第一的分數構成,并據此根據本班同學的運動能力選拔運動員;給每個運動員制訂目標;觀察運動員的運動狀態,提出要求;制訂激勵機制,激發運動員的積極性;制訂訓練計劃并確定負責人。這就是從抽象向具體的拓展,是基于目的的具體行為操作。最后就是針對任務和要求進行行動安排。
在現實中,理性思維要具備不局限于具體,并從具體中抽象出理性認識的要求;在5個層次中,關注各層次之間的關系,重視目的和具體操作;所有的具體事情都在目的的指引下發展。在此基礎上,強調重視理性思考和邏輯關系,懂得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以及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因果邏輯:從原因向結果的推理
我們基于現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基于不同的事情看其中的聯系,基于品質判斷重點,這些都是尋找邏輯的方法,也是從原因向結果的推理。如果各因素之間缺乏聯系,或者僅僅根據主觀判斷其中一者而決定其他,那么就會出現理解不清、概念混亂等邏輯問題。
缺乏因果之間的邏輯聯系通常是因為事實和原因之間倒置了。
從聯系判斷是因為聯系雙方沒有抓準對方的話語重點。譬如,溝通中有一種漏斗效應,呈現的是由上至下信息逐漸減少的現象。對溝通者來說,心里想的是100%的內容,但當你在眾人面前用語言表達時,你說出來的只有80%。當這80%進入別人的耳朵時,由于文化水平、知識背景差異,只被接收了60%。實際上,真正被別人理解了的內容大概只有40%,行動時就已經變成20%了。常態中,由于各種“漏斗”,雙方都會有不等的內容缺失,所以就導致原因到結果推理不合邏輯。
建立因果邏輯需要做到3個方面:清楚原因分析的立足點,足夠全面地考慮原因;根據事實整合原因,要有論據;在原因的基礎上得出結論。這樣,因果之間的邏輯關系就清晰了。
譬如,翻看班級活動的照片,發現只要有人拍照,無論其他人在做什么,有一個孩子始終盯著鏡頭。由此,我們可以由盯著鏡頭看這個結果推理出這個事件的原因。
這件事情由結果到原因的邏輯推理可以分成4個層面。
第一層,表象認識。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但為什么會這樣,影響因素是什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于是,我和孩子說,你不能走神,要專注,要注意力集中。但這樣的教育,并不會讓孩子發生什么變化。
第二層,通過多張照片關注這個孩子時刻盯著相機的習慣性細節,發現她的眼睛一直都跟隨著同一個拍照老師的鏡頭。一般說來,我們專注某一個人的時候,也期待這個人能夠關注自己,這是人內心的需求。換個角度說,這個學生的行為是在“求關注”。
第三層,學生表現出“求關注”的行為,我們的第一著力點應該是家庭,通常只有單親、離異、留守、父母工作很忙和有二孩的家庭的孩子才會缺失關注。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家庭的過度偏向關注,比如父母只關注她的分數,而不關心她的心理,這樣片面的家庭關注給孩子的感受就是缺失關注。
第四層,從此前接受的教育來看,她在小學時期經歷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讓她變成這樣。
從“表象→動機→家庭→教育”4個方面看,結合學生的成長環境,分析問題行為背后的動機,最后得到的結論就是確定教育方法的依據。所以,在邏輯建立中,我們見到“果”時,也要注意推理尋找其中的“因”。
建立因果邏輯一般從4個層次入手:第一,確定表面現象和問題行為;第二,行為內在動機的探尋;第三,基于家庭層面的原因思考;第四,基于過往教育經歷的思考。4個層面體現了一種由表及里尋找影響問題核心的順序,最終看到行為和原因之間的邏輯聯系。因果邏輯建立有3個關鍵點:重視影響因素的完整體系;看見行為背后的動機;確定諸多影響因素中的關鍵因素。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