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在我院就診的貧血患者90例,以基因檢測結果為依據分為缺鐵性貧血組48例和地中海貧血組42例。兩組均行血常規檢查,比較檢查結果。結果:兩組MCH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但兩組MCHC、RDW-CV、MCV、Hb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效果理想。
【關鍵詞】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血常規
貧血為臨床常見疾病,發病早期患者多無明顯癥狀,多數患者在出現明顯貧血癥狀時病情已經發展到較為危險的狀態,嚴重影響患者健康[1]。及早明確診斷,予以相應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因此鑒別診斷貧血患者的難度較高,容易導致誤診,對疾病后期治療造成影響。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就診的貧血患者90例,以基因檢測結果為依據分為缺鐵性貧血組48例和地中海貧血組42例。缺鐵性貧血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25~66歲,平均(37.9±2.0)歲。地中海貧血組男19例,女23例;年齡23~65歲,平均(38.3±2.2)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驗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血常規檢驗。檢驗前3天叮囑患者不可使用任何可能會對血液成分造成影響的食品或藥品;于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患者靜脈血2 ml,置于抗凝試管中,然后利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型號:SYSMEX—XN—1000—B3)及配套試劑檢測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血紅蛋白(Hb)、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變異系數(RDW-CV)等。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血常規檢驗結果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20.0處理數據,定量資料以t檢驗,分類資料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MCH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但兩組MCHC、RDW-CV、MCV、Hb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貧血為血液科常見疾病,病因較為復雜,細胞破壞、細胞功能障礙、大量失血等均可能導致貧血發生。貧血發生率較高,有研究顯示我國貧血發生率超過15%,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其發生率呈現出不斷升高的趨勢[2]。發病后患者多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失眠等癥狀,多數患者還伴有皮膚蒼白、心率加快、心功能障礙等不良癥狀,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及時明確貧血類型,開展針對性治療非常重要。
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為臨床上常見的3種貧血類型,其中地中海貧血與缺鐵性貧血的相似度較高,臨床鑒別難度較大,極易因被誤診而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甚至可能會加重患者病情[3]。因此,加強對兩者鑒別診斷的重視非常必要。血常規為當前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檢查方式,主要是通過分析患者血液細胞學中各參數的變化情況來判斷病情。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MCH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但兩組MCHC、RDW-CV、MCV、Hb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類型鑒別中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同時血常規檢驗還具有操作簡單、便捷、費用低、耗時短等多種優點,故而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血常規檢查在貧血類型鑒別診斷中能夠發揮一定積極作用,可將其作為臨床診斷貧血患者的首選方式,具有推廣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黃德善,李明,張巧霞,等.血常規檢驗在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9,8(2):168-169.
[2]孫銀俊.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3):137.
[3]李春艷.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心理醫生,2019,25(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