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科技教育為主線,采取“圍繞三個面,選準三突破”的實施策略,以兩課領先為切入點,以多元活動為載體,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開展多元物理實踐活動,有效挖掘物理實踐活動資源,研發物理校本課程,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科技競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實踐活動;科技活動;創新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課題,急需我們去探索。多年來,我校物理教師以科技教育為主線,采取“圍繞三個面,選準三突破”的實施策略,搭建多元物理實踐活動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一、 以科技教育為主線,搭建多元物理實踐活動平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圍繞三個面,選準三突破”的“三個面”指:一是立足于課堂教學的物理學科課程,重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技能;二是多元的物理實踐活動平臺,重在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三是高水平的創新教育,重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三個面中,課堂教學是基礎和立足點,多元活動是能力培養的載體,科技創新是方向和成效。我們選擇的三個突破口分別是:兩課程、兩活動和兩競賽。“兩課”是指物理綜合實踐課和物理校本課程;“兩活動”是指“創新金點子”活動和科技實踐活動;“兩競賽”是指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機器人競賽。
(一)一線三級——科學管理保有效實施的根本
建立學校教務處、教研組、物理教師組成的三級實踐活動管理體系。在學校教務處、教研室的領導下,物理教研組指導骨干教師設計活動方案,開發活動資源,全組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多元物理實踐活動。科學的管理模式,保證了有人領導,有人組織,有人實施。
(二)硬件設施——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保障
學校加大經費投入,改善各種硬件設施。如建立科技活動室、綜合實踐活動室,改造天文臺、物理實驗室等,添置各種活動器材,以保證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
(三)師資水平——活動取得成效的前提保障
學校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學習和觀摩活動,選派骨干教師參加省級各種培訓,校內組織交流研討,以開闊教師的思路和眼界,多渠道培養骨干教師。
(四)兩課領先——課堂活動顯成效的突破口
我們將“兩課”(即物理綜合實踐課和物理校本課程)擺在了領先地位,以此來實現課堂活動的延伸,實現活動成效的突破,帶動物理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
1. 物理校本課程有效實施策略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1)加強領導。將校本課程的實施列入科技教育特色發展規劃,教務處負責組織,教研組具體落實。(2)課程確定。根據物理學科特點,經過組內調查、討論,確定研發課題和內容,如《少年電子制作》《物理與生活》等。(3)師資力量。教研組選派具有一定專長且責任心強的優秀教師授課,加強研討交流,通過公開教學觀摩、專題研討、方案評比、經驗介紹等研究活動,促進教師對校本課程的再認識、再完善、再發展,真正提高教師開發課程的專業能力和實施水平。(4)活動設計。組內定期組織開展校本研發的集備活動,發揮集體力量,以豐富課程內容,優化活動方案。方案設計上,重視讓學生參與體驗式、主題研究式等的學習活動。(5)活動組織。打破原行政班級,每周開展一次活動,教務處統一確定活動時間和活動地點。(6)強化過程性管理。教務處安排專人進行活動過程的檢查和落實,落實教師指導的具體任務,落實教師指導行為,增強學生活動的有效性,并予以反饋整改。(7)成果展示。在科技文化節上進行活動成果展示。
2. 物理綜合實踐課的有效實施和管理
我們以“三個強化”來提高綜合實踐課的教學質量:(1)強化過程性管理。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指導小組。小組成員經常深入課堂聽課等,加強對教師的過程性考核,定期聽取學生研究性學習匯報,及時監控教學狀況。(2)強化指導力量。全組教師參與綜合活動課的學生指導,共同選題,共同組織開展課外的實踐活動,以增大學生管理的人力。(3)強化活動形式的多樣化。與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師協作,將多學科的科技活動內容作為綜合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活動內容豐富有趣,活動形式多樣化。
(五)多元并進——搭建學生能力發展的平臺
1. 以環境創設為依托,實施科技教育環境化
校園文化是一種隱性課程,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發揮校園科普宣傳陣地作用,如墻報、科技長廊等,電子屏幕和學校科技教育網是我校科普宣傳的主陣地。
2. 以主題活動為載體,拓展科技教育實踐領域
以主題引領的方式,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體驗與參與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主題活動中,如每年組織學生參加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等。
3. 以“兩活動”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普及的基礎上,選擇“兩活動”作為學生綜合能力形成的突破口。“兩活動”是指科技實踐活動和“創新金點子”活動。
(1)科技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和實施
科技實踐活動是以小組、班級或年級為單位組織開展的大型實踐活動,它具有綜合性和群體性兩個特征,如我校《橋的研究》科技活動的學生參加人數達600多人,分五個階段展開活動,每個階段的活動方式和活動方法不同,在活動的各階段分別培養了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1)精心選題。教師挖掘地方資源為活動題材,在活動內容選擇上,要立足于課內,并向課外延伸和拓展。(2)活動形式。分為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課內活動著重于小組方案制定、交流討論、小組匯報和探究實驗等,課外活動以資料的收集整理、實地調查、社區服務等為主。(3)活動組織。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組織開展,由小組長負責組員的管理和活動計劃的制定、實施、落實。課內活動由授課教師和小組長共同組織管理;課后活動在組長的組織下,學生自主活動。(4)活動指導。一是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介紹活動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調查、學會探究、學會交流、學會匯報、學會收集處理資料;二是教師強化小組長的培訓和管理,讓小組長真正承擔起職責,指導組員開展活動;三是通過師生互動式的匯報活動進行指導,大家聽取活動小組的匯報,每位同學可提出自己的看法,幫助解決困難。(5)交流匯報。在活動的不同階段進行不同范圍內小組、班級和年級匯報,反饋活動成效。(6)成果展示。以班級、年級為單位,分階段進行成果展示。
(2)開展“創新金點子”評選活動
“創新金點子”評選活動是具有我校特色的活動,它旨在收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突發奇想或異想天開的“金點子”,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讓學生創新的火花閃光。物理教師對有科技興趣的學生集中輔導,如開設小發明技法輔導講座等,指導學生寫作科技小論文,觸發學生創新思維,從生活入手,去發現、尋找“金點子”,并對學生作品進行評獎。
(六)科技創新——引領科技教育走向高水平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以“兩競賽”為突破口。“兩競賽”指教育部、中國科協等主辦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電腦機器人競賽,組織學生挑戰青少年領域最高級別的科技競賽,從而引領科技教育走向高水平化、高質量化。
1. 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為導向,反復錘煉,提高作品的科技含量
在“創新金點子”等活動中,涌現了一批具有一定閃光點的學生作品。物理教師指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整改,指導學生深入探究,反復驗證,不斷提高作品質量。最后,組織學生做好市級、省級的競賽申報工作。經省初評,指導教師對進入省復賽的學生進行答辯技巧的培訓,指導學生制作參賽展板,最后學生接受專家的問辯和答辯。
2. 開展機器人活動
學校創建了電腦機器人活動室,物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獲取知識,針對項目課題進行研究、策劃、設計、組裝和測試。活動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敢于實踐,勇于挑戰機器人大賽。
二、 實踐效果
多年來,我校物理教師搭建了多元物理實踐活動平臺,有效推進了學校的科技教育,促進了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學生的創新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一)科技教育成為學校辦學的一大特色
學校以“重普及,抓提高,出特色”為方向,學校的科技教育也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在我市起到了示范作用。學校多次受到省教育廳、省科協等單位的聯合表彰,學校榮獲“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并被確定為“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學校”。
(二)學生的科技素養明顯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
以科技教育為主題的物理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學生參與面大,讓學生“體驗、創新、成長”,學生創新思維得到了遷移和輻射,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進一步增強,涌現了一批創新型人才,這些同學,有的被新加坡國立中學錄取,有的被福州、廈門等省內名校錄取。
(三)科技實踐活動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我校的科技實踐活動主題多,學生參與面廣,活動成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橋的研究》成為福建省首個獲“全國十佳”實踐活動獎的項目;《有趣的紙世界》活動獲全國一等獎,中央電視臺2套報道了該活動;多個實踐活動項目獲省級獎勵。
(四)科技競賽成績優異,涌現了一批優秀科技項目
多年來,我校學生在科技創新大賽中成績突出,近百個學生科技項目在全國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市級以上獎勵。
(五)建立了重要的科技教育資源
1. 以物理實踐活動為平臺,探索出了一條富有實效的科技創新教育之路,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和科技興校奠定了基礎。
2. 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科技教師隊伍。科技教師素質普遍提高,隊伍不斷壯大,既講求團結協作,又富有創新精神和戰斗力,其中有5人被省教育廳等評為“省優秀科技輔導員”等。
3. 建立了科技活動室、機器人活動室和天文臺等科技教育學習和實踐基地。
4. 創建了學校科技教育網,建立了科技活動資源庫,收集了大量的科普資料。
5. 編輯校本科技教材《小發明創造技法》《少年電子制作》等校本教材。
參考文獻:
[1]郝春曄.中學物理教育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11).
[2]劉毅忠.在物理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J].新課程導學,2010(1).
[3]劉玉芳.教學金點子成功案例: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科技創新能力[J].科技創新導報,2009(7).
作者簡介:劉世水,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劍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