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史料作為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教學資源,其對高中歷史課教學效率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新課改下,隨著多媒體與互聯網逐漸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史料的價值也逐漸被挖掘,尤其是圖片與影像史料,其不僅補充了文字史料,而且還能創設良好的歷史情境,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從而使歷史教學的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培養;家國情懷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教育部門對中學各學科的教育要求也逐漸加強,高中歷史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項重要學科,其不僅對文科學生的高考成績有著重要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到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高中歷史的教學中,史料的巧用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使課堂上的教學的口語化及抽象化得到有效改善,并通過史料的運用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高中歷史的學科魅力。因此,歷史教學需將史料作為教學的重要教學資源,對教學質量進行提升。同時,歷史教學中,教師還需對史料與歷史教材的關系進行充分研究,以此使歷史教學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巧用史料的意義
歷史教學中,巧用史料的意義為:(1)歷史時間的延伸。歷史貫穿于“過去”“現在”“未來”,在沒有相關史料的時候,學生通常會將歷史事件的“結果”當做對其的評判,這種狀況下,就會導致歷史價值的喪失。部分歷史事件的結果雖然失敗了,但是,對后世卻有警示作用,而部分歷史事件看似尚好,卻缺乏創新性與突破性。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注重歷史時間的延伸,以提升學生審視歷史的高度。?(2)歷史空間的延展。歷史事件雖然有相應的空間坐標,但是,對其價值與作用進行闡釋的時候,不能只局限于事件發生的地點,還需對歷史空間進行延展,以此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歷史具有的價值意蘊。基于此,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需巧用史料對歷史空間進行延展,從而使學生充分理解歷史闡釋的意義。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巧用史料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策略
(一)基于文字史料的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具體教學中,史料的巧用需將學生作為主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歷史背景與事件的聯系,并具備自身的歷史認識。但是,歷史講解方式的分歧通常會帶來不同的思考方法,傳統化歷史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知識點講解,且由于每節課的教學容量較大,學生忙著記筆記,這種機械的教學方式,就會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并導致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對史料的真實性進行思考與理解,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還會影響到學生的思維轉向。文字史料運用于歷史教學中,其通常更注重學生在具體學習中的史料實證,該過程的教學中,其不僅要對文字史料進行積極甄選與搜集,而且還需要對文字史料實施合理設計,以此使文字史料成為歷史教學的發生者,并通過文字史料掌握歷史的真實面貌。例如,在對《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開展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文字史料中的報紙作為教學資料,具體為:
中國報紙的報道:十八日夜十時許,日軍自行炸毀南滿路,捏稱系我國所為,將南滿路柳河小橋炸毀,移在沈擊斃華兵尸首多具于橋旁,然后拍成照片,將其作為是中方先發動挑釁的證據。
——《申報》
日本報紙的報道:十八日滿鐵南行第十四次列車通過后,于午后十一時許,在北大營西方,突有中國正規兵,依將校指揮之下,爆炸南滿鐵路,一齊開槍攻擊,該守備軍對之立即開槍應戰使華軍遁走于北方。
——《盛京時報》
通過該報紙史料,教師可提出問題:“同一歷史事件下,雙方表明了各自的立場,那么該事變究竟是由中方還是日方挑起的?”學生則會通過這兩則新聞報道,對歷史事件的真實性進行積極探究,并積極主動閱讀相關文字史料,從而深刻感受到歷史的魅力。通過文字史料的運用,對歷史事件的真實性進行探尋,其不僅可以使學生從文字史料當中的獲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還能使學生處理與辨析歷史信息的能力得到相應提高,以深化學生對相關事件的認識。在歷史學科素養中,史料證實通常更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史料的甄別與解析能力,提高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及其家國情懷。
(二)基于圖片史料的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具體教學中,其更講究藝術性,想要確保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就需確保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有效結合。對于一節精彩的課堂教學,其主要的特點就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入到歷史教學的情境當中,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中。圖片史料作為近些年所提倡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由于其獨特、新穎、直觀的教學特點,通常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使學生迅速地融入歷史的情境當中。例如,在對《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開展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與秦朝相關的歷史圖片,拉近學生與秦朝的距離。教師將圖1呈現給學生,并提問:“圖片是哪里,有誰去瀏覽過?”學生就會積極回答:“萬里長城、兵馬俑,有去過。”然后,教師就可以講述秦朝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寶貴遺產,其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財富,其偉大的開創者,即秦始皇也會被歷史銘記。
圖1
由于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較久遠,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通過歷史圖片的呈現出秦朝遺跡,可以有效強化高中生的歷史感。歷史教師通過兵馬俑與萬里長城的圖片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刺激,其不僅可以使學生將歷史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而且還能調動學生的思維與想象能力,從而使學生進入到歷史教學情境當中。然后,教師可繼續提問:“如果你是秦始皇,會怎樣做?”通過該問題,其通常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辨別與思維能力,并以此使學生對秦始皇的相關事跡作出相應的判斷,并通過自身的感悟,說出自己對秦始皇的想法。總之,對于高中學生而言,不論是在歷史課堂的學習中,而且還是歷史的考試中,其通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貼近現實生活,而且還能使學生真實的感悟歷史,從而使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與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三)基于影視史料的歷史教學
史料的巧用是歷史教學的重要部分,在歷史教材內容的教學中,通過圖像史料的輔助,不僅能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使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相關知識。隨著多媒體與互聯網逐漸在歷史教學中的廣泛運用,記錄相關歷史情況的影視逐漸增多,影視史料相較于圖片史料而言,其通常更加形象、直觀、生動,不僅能給予學生聽覺與視覺雙重的刺激,而且還不會被空間與時間所限制,其對古今中外相關歷史的展示,以及學生興趣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需注意使用的影視史料,不能讓學生將觀看影視當成消遣,這樣就會對教學效果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播放相關影視作品的時候,需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嚴格的控制播放時間,如果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影視只有一小部分,那么只需要播放一段即可。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歷史教師需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選擇相應的影視史料,再與教師的講解相結合,深化學生對歷史內容的理解。具體教學中,播放影視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完整的播放
所謂的完整播放,通常是在歷史課堂上全程播放整段影視的方法。該播放方式通常很少運用到具體教學中,主要是因為歷史教學的容量及任務量較大,而課時較少,課堂的時間短,因此,該方法很少被教師運用,除非有特殊情況。一般而言,影視作品的全程可以分成幾部分,當影視作品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與教學內容相契合,且影片當中的片段可以直接對知識進行傳遞時,或者是影片的內容能夠給予學生相應啟發的時候,就可以運用完整的播放方式。
2.?剪輯播放
所謂的剪輯播放,其主要就是把影片當中拍攝的素材,根據歷史教學的目標與內容,對影視片段進行剪輯,然后由教師進行選擇與整理實施播放的方式。剪輯播放作為高中歷史具體教學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由于該方式比較靈活,且教師選擇比較多,通過截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影片內容呈現在課堂上,不僅能確保教學質量,而且還能使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想要確保影視片段在教學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則可以選擇自身熟悉的材料,在對影片的片段進行選用的時候,需確保其與教學內容緊密契合。例如,在對《辛亥革命》開展教學時,當講解到革命爆發的時候,教師則可以將《百年中國》當中的片段《武昌起義》進行播放,以此使學生充分了解到該階段的歷史。同時,在具體播放的時候,教師需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影片當中的人物,且人物的具體職位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該片段在影視作品當中雖然只有四分鐘,但是,卻能夠生動形象的呈現出武昌起義實際爆發前的中國革命情況,并表現出革命黨人愿意為革命獻身的一種愛國精神,并呈現出清政府統治在中國的土崩瓦解。由于該影視片段與歷史教學的內容相契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而且對學生有效學習與掌握歷史知識有著重要影響。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運用于高中歷史的教學中,不僅有利于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高,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在歷史教學中,史料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與教學手段,教師可通過史料的巧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引導學生自主搜集史料,不僅有利于學生成績的提升,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從而培養出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向陽.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策略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9(33):108-110.
[2]葛平曉.高中歷史教學中文字史料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33):84.
[3]黃崢.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2019(29):18-19.
[4]楊文仁.基于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史料教學探究[J].成才之路,2019(28):67-68.
作者簡介:
余波靜,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禮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