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生態環境的發展過程中誕生出生態美育這種教育方式,其屬于一種對感受體驗和生態審美較重視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生態美育教學主要注重師生間溝通的平等和民主。在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滲透生態美育對幼兒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價值,有利于使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實現生態化,同時對于幼兒園美術教學對策的有效實施也同樣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生態美育;幼兒園;美術教育;意義;分析;自然材料
伴隨新時代下社會的快速發展,怎樣使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間的生態關系更加和諧是當前社會各界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對于大自然的長遠發展來說,需從物質方面升華到精神教育方面,這種教育才更具活力和朝氣。以往幼兒園的美術教育都是以教師為主,而且使用的都是灌輸式教學,然而生態美育教學方式則與此不同,其屬于一種新型的美育方式。
一、 生態美育簡介
近些年,隨著生態教育的不斷深入,促使生態環境有所改善,然而在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下,單純性生態教育已不能滿足社會所需。在此情況下誕生了生態美育這一理念,這一教育形式現已成為生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尤其是對于受教人員而言,一定要及時樹立生態美育意識,從審美的層面來對待自然和社會,不斷提高自身生態審美水平,同社會實現和諧共存。由此可以看出,人們需用審美觀來對待自然環境,同時對于社會教育意識也需通過生態審美來對其進行不斷創新。新時代背景下的社會需要生態美育來對教育進行不斷完善,其與以往由教師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生態美育也是生態審美教育,其重視各知識間的自然融合和社會各關系的共生互補。強調師生間平等、民主性的對話與溝通,更加關注受教者的體驗與感受,對于提升學生審美水平與美感創造力具有促進性作用。
生態美育其主要功能是和諧統一,通過其特有的生態形象美來實施審美教育活動,由此對受教者起到潛在的影響。與普通美育相比存在明顯的不同之處,是普通美育經過不斷蛻變所形成的一種全新美育形式。生態美育使美育思想更加豐富,并同時促進和諧的實現,這一理念與我國當前所提倡的和諧社會要求非常相符。生態美育通過對普通美育的不斷完善和創新,更為重視人文和情感的體現。
二、 生態美術對于幼兒園美術教育所具有的意義
(一)使美術教學觀實現生態化
在生態美育的層面來看,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是全新的一種教育方式,在此模式下,教師和幼兒間的關系達到平等民主化,教育過程也突破以往由教師一人主導變成教師和幼兒一同參與的局面。以往幼兒園內的美術教學實施的是以教師為主的強硬性灌輸式教學,然而生態美育則與這種死板的方式有所不同。在生態美育的層面來看,幼兒園的美術教育從以往以教師為主變成以幼兒為主,重視師生的共同參與和互動。在新模式下,幼兒園教師教學理念會因此不斷改革,教師教育觀將不斷轉向以幼兒為主,在美術教學中不再僅注重幼兒繪畫技能與繪畫效果,相反則更加重視幼兒的體驗與參與及幼兒的大膽想象與創新,如此對于教師教學理念實現生態化和師生的共同發展來說非常有利。
(二)使美術教育內容實現生態化
生態美育最大的特點是和諧性和統一性,這一特點對于幼兒園內的美術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往美術教學內容通常都是固定死板的,不具備靈活性。生態美育中的生態美使美育實現高效的融合,然幼兒園內的美術教育同樣也需與其他知識達到有效的融合。審美欣賞與藝術創造間的相互融合與滲透,使幼兒美術教學不再僅是單純性的美術活動,同時還會使教學充滿生機,使美術課程實現生態化。這種形式的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與生態美育發展會更加相符,如此不但對美術教學整合與發展具有現實性意義,同時對幼兒個性的和諧發展來說也具有積極性的促進性效用,從而使幼兒園的美術教學內容實現生態化。
(三)使美術教學方法實現生態化
生態美育的形成是經過人們不斷探索而發掘出的一種全新理念,屬于美育生態化的一種體現。生態美育在轉變人們審美觀的情況下,也使人們對待社會及自然的方式發生了轉變。這種方式的多樣化發展與更新,使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法有所改變。幼兒園內的美術教學法可以使用適合幼兒發展和生長特點的各種方式,不只是一種教學方式。新時代下,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活動不可以只停滯在一方面和一種方式上,而需不斷發覺幼兒的興趣點,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這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對于幼兒園美術教學法實現生態化具有促進性作用。
(四)使美術教育效果實現生態化
1. 使幼兒形成生態審美意識
生態美育除了可以讓人看到美所具備的深邃與寬闊,主要目的是激發與培養人的發散性、反思性與創造性的審美觀。幼兒園美術教學需從生態美育層面開始,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來開展教學,培養幼兒生態審美意識,由此使幼兒不斷提升生態審美水平與素養。
2. 促進幼兒與自然及人實現和諧共處
生態美育具備和諧統一性,而且還對人與自然、人與人間的和諧性比較重視。基于生態美育而實施的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改變以往美術教學模式,使教學更加自然,并且貼近生活,輔助幼兒更好地體會人與自然間的聯系。生態美育是時代發展下的產物,與時代發展趨勢比較相符。生態美育層面下的幼兒美術教育可以輔助幼兒能夠更充分的欣賞和體會自然事物原本的美好與美感,從而使人與自然能夠達到和諧共存和發展,這對幼兒美術教學的生態化實現非常有利。
三、 自然材料在幼兒創意美術中的運用
(一)有機選擇自然材料,從而激發幼兒美術興趣
自然材料在自然界中可以隨時找到,其中包含沙石、水、泥土、草莖、植物及樹葉等,這些形態多樣并獨具特點的自然材料,因其獨特的特點會讓幼兒產生強烈的興趣,使幼兒被自然所吸引,有種樂不思蜀的感覺。幼兒原本就有親近大自然的本能,而且幼兒在大自然中還會學到很多東西。
本文有效利用本土特色,安排家長與幼兒一同外出走進鄉村進行郊游,感受自然、觀察自然,并在大自然中游戲,體會大自然中的河流小溪與土地溝壑。在親子游的活動當中,幼兒們會沉浸于麥田中,一縷縷麥草會讓幼兒們產生無限創意性的遐想,麥草成為孩子們愛不釋手的美術創作材料,這時稻草小人、草蜻蜓等作品會在幼兒玩耍中被創作出來。鄉村中小溪邊泥巴也是幼兒手中的寶貝,幼兒在泥土中畫畫,體會與課上完全不同的美術創作。
(二)巧妙運用自然材料,從而有效參與主題活動
巧妙合理的應用自然材料,不但可以激發幼兒美術創作靈感,還可提高幼兒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輔助幼兒發現和觀察身邊生活中的美。
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出自然材料本身的效用,本文結合主題教育活動,有計劃性的引用創意美術教學活動所需的自然材料,實施豐富性的美術活動,如此不但可以豐富主題活動內容,同時也會使創意美術活動更具目標性和方向性。例如,在美術主題《多彩秋天》主題創作活動中,教師可以領著幼兒在戶外園區內感受秋天,將樹葉當作玩俱來玩,當幼兒發現各種不同的樹葉時,好奇的心理就會促使其拿起不同的樹葉進行觀看、對比,有些孩子會撿起樹葉開始游戲模式,用手抓起地上的樹葉,用樹葉當作蝴蝶、飛雪扔來扔去。教師看到幼兒的興趣,可提出讓大家一起收集各種不同的樹葉、干草、種子等,之后開展富有創意性的美術創作活動,如樹葉粘粘畫和樹葉變變變等主題活動,如有的小朋友會用槐樹味來當作小動物頭,有的孩子則用松樹葉當作太陽所發出的光,有的孩子會用楊樹葉來當作烏龜身體,還有的孩子還會用各類葉子經過折、剪等加工以后,再進行組合,之后做出五彩孔雀、游泳的魚等創意性作品。
充分利用秋天這個收獲的季節,讓家長幫孩子收集一些植物種子,把各類種子應用到創意美術中,引導幼兒大膽的想象和創作。如用核桃殼來制作小烏龜,用開心果來創作粘貼小花,這些看上去比較平凡的東西,經過幼兒的雙手會創作出不平凡的精美貼畫。孩子看到自己所創作的一幅幅創意畫會感覺非常驕傲,如此不但培養幼兒創新性和想象力,同時還會讓孩子更加自信。
(三)區域活動運用自然材料,使幼兒進行自主創新
區域活動屬于具備開放性的一種教育活動,與其普通的教育活動相比,這種活動氛圍會更加輕松,像這種靈活并且豐富形式的活動可以讓幼兒自主學習、獨立探索和創新,并且還可明顯提升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與幼兒發展比較相適,這種形式的教育會明顯的提升幼兒學習興趣。美術教育中區域活動的教育是利用游戲材料來完成的,活動材料會對幼兒活動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此過程中使用與幼兒生活貼近并且所熟悉的一些自然材料,幼兒會更容易接受,尤其是幼兒在親身參與材料收集以后,在實施創作時便會更為自豪,這樣幼兒在進行美術創意創作時會更積極。區域活動材料的收集不單單只由教師來提供,同時還需重視幼兒的大量參與,及家園的共同配合。例如可讓幼兒與家長一同收集玉米秸稈、各類植物的種子等,用這些自然材料來創作《樹根的故事》和《種子貼貼畫》等,這些創意美工作品幼兒很輕松地就制作出來了,如此在玩樂中能夠很大程度的提升幼兒創新意識,同時還會享受由創作所帶來的成功感。
四、 結語
總體來說,基于生態美育的思想來實施幼兒園的美術教學,對于提升幼兒精神意識,改變現有生存態度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間的和諧共存具有促進性作用。生態美育理念的形成目的是促進幼兒學前教育需與時俱進,使孩子從小就形成生態審美思想,并同時具備優良的生態審美素養及觀念,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培養幼兒綜合素養,并且可以與大自然間和諧共處,從而發展成為新時代下社會發展所需的全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唐宇.生態美育視角下幼兒園音樂教育[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34(6):14-17.
作者簡介:
傅惠香,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安瀾橋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