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高一分科后,我接手的新班級的學生學習基礎總體較好。然而,不到一周,科任教師就抱怨不迭:課堂上學生不與老師互動,不管對的錯的都不出聲,讓人感覺他們很冷漠。學生在學校如此,那么在家里表現如何呢?在家長QQ群中我詢問孩子在家時與父母的溝通狀況,結果超過一半的家長抱怨孩子回家后基本上不說話,問一句答一句,問多了就嫌煩。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出現呢?我觀察了兩周多,與學生談話,與班干部談話,發現了問題的癥結:家長和教師都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培養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導致他們不會與人相處。針對這種狀況,我采取了一些措施。
正面引導,點面結合
首先,我召集班委開會,提出這個問題,請大家商討解決的辦法。宣傳委員提議在教室的后面設置書柜,大家把自己喜歡的書帶來交流,通過閱讀逐步打造班級文化;班長提議,在課堂上由班干部帶頭響應老師,積極回答問題,從而影響周圍的同學,以點帶面,逐步改變課堂氣氛。
會議過程中,我發現部分班干部自身就不善于溝通,會議不夠熱烈。
其次,我召開主題班會“溝通讓生活更精彩”,講述了馬云和他的團隊的故事,指出團結合作、善于溝通的重要性。然后,觀看卡耐基的演講視頻,激發學生主動交流的意愿,并學習相關技巧。
最后,學習委員組織小組討論,分析班級目前存在的課堂互動問題。她說,如果不及時解決這個問題,將會影響師生關系,最終影響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
隨后的兩周內,課堂氣氛確實有所好轉,班干部們也積極地參與互動。遺憾的是,大部分同學依然羞于開口,時間一長,班干部的積極性也逐漸消失。不到兩周,又差不多恢復原狀了,老師們即使使出渾身解數也很難調動課堂氣氛。
期中考試后,學校開展“學生最喜愛的老師”評選活動,結果我班的科任教師一個都沒入選。他們都是學校公認的優秀教師,多次入選,為什么這次集體遭遇“滑鐵盧”?我徹夜難眠。學生不會主動與人溝通是問題,不會發現別人的優點更是大問題。
反向對立,激化矛盾
我決定劍走偏鋒,在可控的范圍內激化“不突出”的矛盾。
我召開科任教師和班級家委會的聯席會議,匯報已經采取的措施和不理想的效果,同時匯報下一步計劃:我將激化師生矛盾,放大問題,最后促使學生反省,學會從教師的角度看問題,敞開心扉,相互理解,從而徹底“治愈”“頑疾”。老師們雖然害怕情況失控,但最終還是選擇信任我。在取得科任教師和家委會的理解和認可后,我詳細分配任務,開始了“危險”之旅。
接下來,我開始“走鋼絲”了。我每天進教室的次數明顯減少,冷淡地面對學生,不多說一句話;科任教師除了上課之外,也很冷淡,回答學生的問題時也是面無表情;部分家長在家里面對不愿說話的孩子也表現冷淡,不叮嚀囑咐,不表現出關心的樣子。少部分比較活躍的學生,同我訂立了“攻守同盟”,也變得很低調。班級一下子進入“冬天”,沒有了教師和家長關心的話語和教誨。
不到兩周,一些比較敏感的女生開始抱怨老師沒有責任心,不關心學生,慢慢地,形成了群情激憤的態勢。部分不知情的家長開始與我溝通,希望能夠改變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我請家委會去解釋,自己則冷靜細心地觀察,掌握事態的走向,防止矛盾過度激化,同時耐心等待解決問題的契機。
激烈爭論,反省改進
行動開始后的第三周,我召開了“愛,需要雙方的付出”的主題班會。第一個環節,我讓最氣憤的幾名學生談談班級存在的問題。這下如同捅了馬蜂窩,這幾名學生氣憤地數落老師,認為老師不關心他們的學習,還有學生補充說在家里也是如此,周圍都是冷冰冰的。大家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表達。
第二個環節,我講了一個老套的故事,大意是有一個小女孩和媽媽吵架離家出走。她忍饑挨餓來到了一家餛飩館,慈祥的老奶奶看她可憐,送給了她一碗餛飩。她滿懷感激,說:“我們不認識,而你卻對我這么好,愿意煮餛飩給我吃。可是我媽媽,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趕出來!”老奶奶聽了,平靜地說:“孩子,你怎么這么想呢,我只不過煮了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么感激我,那你媽媽煮了十多年的飯給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還要跟她吵架?”小女孩聽了,頓時醒悟,急忙跑回家去,向媽媽道歉。“多么睿智的老奶奶啊,多么富有哲理而又樸素的話語。這個小女孩為什么一下子就醒悟了呢?”我故作深沉地感嘆。故事是老故事,但聽了故事后,學生一下子安靜了。
第三個環節,我播放事先制作好的幻燈片:父母風雨無阻地送孩子上學,上課時老師痛苦地自言自語,老師們利用午休時間輔導學生……
這時,宣傳委員突然站了起來,其實這就是我精心安排的第四個環節。“我很慚愧,我想我們全班同學都應該反思,父母每天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我們看不到;老師每天殫精竭慮地教學,我們也看不到。我們看到的只是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苛刻。我們對身邊的美好事物熟視無睹,難道我們就應該理所當然地享受這一切?為什么我們都高二了還這么自我?我們應該認真反思,換一個角度審視班級的問題,不能總是抱怨!”教室里越來越安靜,很多學生臉漲得通紅,眼神卻越來越清澈。這時,班長站起來了,團支書站起來了……
破而后立,溫暖如春
緊接著的周六,全班學生在家委會的安排下游覽珍珠泉公園,科任教師和部分家長參加了活動,和學生一起登山、坐索道、看老虎穿火環。中午,師生和家長圍坐在一起就餐,其間,家委會代表披露了事情的真相,大家這才恍然大悟。
我說:“看到大家的表情,我很高興。同學們,讓我們攜手共進,那樣,我們的人生一定會更豐盈更美好!”掌聲回蕩在公園上空,經久不息。
下午,在團支部書記和體育委員的組織下,大家一起玩拓展游戲“解手鏈”,師生相互配合,一個個復雜的“手鏈”被解開,真可謂師生齊心,其利斷金。最后,班長代表全班同學向老師和家長表態一定會認真學習,認真做事,做高智商高情商的學生。同時,他還倡議大家每天給父母一個微笑,陪父母說說話,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破而后立,融化堅冰,這件事終于有了一個圓滿的結果。我想,教育方法不是固定的,需要因人而異,大膽創新,但一定要在自己可控的范圍內。多方合作,抓住契機,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才能讓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