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網貸已成為當下高校金融市場中隨處可見的現象,在此背景下引發的各類網貸事故的發生頻率也在逐漸上升。大學生網絡貸款消費是法律所允許的正常的社會行為,并沒有對與錯,但如果不加以引導、不以法律規制,就容易引發很多安全問題。 基于此,文章主要從法律視角下對大學生網貸消費安全問題進行了思考,以期借助法律手段實現對大學生網貸消費的合理規制。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貸款;網貸消費;法律規制
一、大學生網貸消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學生網貸消費的概念
“網貸”是網絡貸款的簡稱,是指借貸雙方利用電子商務網絡技術平臺實現信息對接,并完成交易、達成貨幣借貸目的的一種借貸模式,也可以說是“民間借貸”的網絡化。大學生網貸,則是以大學生為借貸主體,以網貸公司為借貸對象,憑借款人的信譽進行借貸行為,無須提供擔保人和擔保物就能獲取的貸款。大學生群體具有比較前衛的消費觀念,還有一定的財產自主支配權,身后又有家長的財力支持,自然就成為了眾多網絡貸款平臺爭搶的客戶。雖然校園網貸的興起使大學生貸款消費更加便利,滿足了大學生更高的消費需求,但也帶來了很多消費安全問題[1]。
(二)大學生網貸的特征如下
1.借款人規模大、人數多
進行貸款消費的大學生群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有些大學生因為虛弱心作祟,常常超出自身的經濟能力而消費,便會發生資金短缺的狀況,網絡貸款便是解決此類問題的便捷的方式之一。
2.借款申請條件少
網絡借貸的借款申請條件相對較少,操作流程十分簡單,而且是以借款人的個人信譽作擔保,并不需要擔保人和抵押物,從申請到發放貸款甚至不足半天。
3.利率高
“低利率”是網貸平臺慣用的宣傳手段,但實際上大學生校園網貸的實際年化利率經過最終測算后發現,普遍都是20%以上,比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要高4%,甚至比信用卡分期賬單的還款利率還要高,與花唄、京東白條等電商平臺相比差距則更大了。
二、大學生網貸消費安全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 非理性消費的貸款行為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并帶動了消費市場的繁榮,再加上互聯網以方便快捷為特征的消費模式的普及,大學生群體的消費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當大學生自身的消費實力難以滿足其消費欲望時,非理性消費的貸款需求便產生。這種非理性消費的貸款行為對于缺乏收入來源的大學生是不可取的,很多的大學生因無法按時或缺乏還款能力從而使自身陷入還款困境中。
(二) 網貸平臺眾多,其手續簡單、門檻過低
據相關數據統計,時下我國網絡借貸平臺多達兩千多家,各種針對大學生網絡借貸平臺層出不窮,絕大多數的網貸平臺手續簡單、門檻過低。大學生只需通過簡易的操作便可輕易從網貸平臺獲取所需資金。網貸平臺對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頗具吸引力,導致很多大學生因為一時的欲望而不顧及自身實際情況盲目貸款,從而給自身及家庭帶來一系列的后續問題。
(三) 網貸平臺審核制度不健全
很多網貸公司在放貸的時候審核程序過于簡單,往往只需要大學生提供相關身份證明(如身份證、學生證、學籍信息、駕照等)便進行放貸,而不對貸款人的真實身份進行規范的審核,從而使很多大學生被冒名貸款。其次是在網貸審核的過程中,貸款的當事人都需要提供身邊人的聯系信息(如QQ、電話號碼、微信等)給網貸平臺才能夠獲取貸款資格,當網貸公司聯系不上無力還款的貸款大學生時,便通過貸款大學生提供的聯系信息持續性地騷擾非貸款大學生,這種行為迫使很多非貸款大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深受其擾[2]。
三、大學生網貸消費安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 消費觀念錯位
大學生網貸問題的產生其根源還是在于大學生消費觀念的錯位,超前、攀比、跟風等不良消費觀念充斥。快捷與方便的網貸便能夠暫時性的提升大學生消費能力以滿足其消費欲望,從而給各種網貸平臺提供了充裕的放貸市場。在當前我國大學校園消費水平下,大學生的生活費能夠滿足其基本的生活花銷,因此消費觀念的錯位是產生大學生網貸需求的主要原因,也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網貸問題。即使是利息不高且合法化的網貸平臺在消費觀念的誤導下也會使大學生背負巨額的還款壓力及信用壓力。
(二) 認知能力不足
首先,認知能力的不足表現在大學生對于自身的消費實力缺乏精準的定位,易產生超前消費、沖動消費、情緒化消費、享樂消費、盲目消費等非理性消費行為。非理性的消費行為使很多大學生盲目選擇網絡貸款途徑來滿足其消費需求。其次,認知能力不足促使大學生難以理性識別“網貸行為”危害性及“網貸平臺”存在的欺詐性。大學生對還款能力不足產生的危害性欠缺理性認知,從而使自己陷入到網貸的困境中去;認知能力不足的大學生在網貸的過程中警惕性較低,致使其容易陷入到網貸設定的陷阱中去,從而背負高昂的還貸壓力。最后,認知能力不足的大學生在陷入到“網貸困境”以后缺乏有效的應對方法,出現問題時往往采取逃避、欺騙、自我傷害等非理性行為來應對,給自身及家庭帶來更大的損害[1]。
(三) 互聯網金融立法和監管平臺的缺位
首先,針對此領域的專門法律較為單一,未成體系,相關規定零散的分布于其他法律法規中,而且現行的法律規定大多集中在法理原則的層面上,在消費者權益保護和網上信用與網上支付環節上并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法律規定。互聯網金融立法缺位使相對弱勢的大學生群體的“網貸行為”缺乏相關法律條文的規范和保護。其次,我國法律對完全行為人的定義是年滿十八周歲、精神正常。然而,這種行為能力的劃分可能忽視了一個問題: 責任能力對行為能力的影響。有研究認為: 沒有民事責任能力的主體人格是不完整的。雖然絕大多數大學生已經年滿十八歲了,但是他們事實上還是缺乏民事責任能力的群體。缺乏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的大學生群體更易陷入網貸的困境。最后,整個互聯網的經濟形態正在發生劇變,但其相關的監管理念、監管思路與監管體系卻并沒有與時俱進,這大大增加了監管互聯網金融的難度,再加行政及社會監管平臺的缺位,最終導致了大學生網貸市場的秩序混亂、缺乏行業標準、門檻過低等弊端,導致各種大學生網貸消費安全問題[2]。
四、加強大學生網貸消費安全法律規制的建議
在對大學生網貸進行法律規制時,更多的應當是加強對各大網絡信貸平臺的引導和管理,防止無底線加大額度、誘導過度超前消費,在法律規制中應堅持以行政監管為主,以刑事監管為輔的原則。
(一)明確監管主體
校園借貸行業的整頓需要金融監管部門、工商行政部門、工信部門、司法機關、教育部門、行業協會的共同努力。在我國,銀行類金融機構的監管是由銀監會主要負責的,因此可由銀監會負責對網絡借貸平臺的前置審批,并監管其業務范圍。具體可由銀監會委托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同時委托各地支行監管其業務范圍;工商行政部門負責網貸公司注冊管理審查;工信部門負責審查網站內容的合法性;行業協會對存在嚴重違規行為的校園網貸平臺采取“黑名單”制度,對其業務進行懲罰性限制,并協助教育部門將違法違規平臺驅逐出校園;公安機關對涉及違反犯罪的行為進行處理。建立以金融監管部門牽頭,工商工信部門、教育部門多層次協調配合的動態監管體系,明確各部門的職責,避免出現“八龍治水”卻仍然監管缺位的情況。
(二)規范監管對象
第一,完善市場準入法律規制,提高網貸公司的入市門檻。具體規制是,網貸公司在成立前,必須首先向金融監管部門提出申請,在申請通過后下發借款業務牌照,之后以此牌照為依據向工商部門進行登記,登記完畢后最后由工信部門對其進行備案。如果網貸公司在設立過程中并沒有嚴格按照上述流程來進行,其行為就可歸入到非法經營的范疇當中,其營業者也需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只有從源頭對網貸公司實施法律規制,才能大大減少網貸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第二,在向大學生提供貸款服務的過程中,要對申請貸款的大學生給予嚴格的審核,確保其資格的規范性,同時,申請貸款的大學生也要適當承擔一定的責任,從而督促其還款行為。法律應對網貸公司的審核義務進行嚴格規制,明確違反該義務的法律后果,并規制網貸平臺的放貸審核程序,杜絕貸款門檻過低現象。一旦發現網貸公司并沒有嚴格履行其審核義務,那么就需要由網貸公司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外,應規定被冒名的借款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第三, 執法機關要加大對校園非法催貸行為的整治力度,確實保障借款大學生的人身安全,維護安定有序的校園環境。網貸平臺要進行追債應通過正當的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例如采取向法院起訴、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等司法手段,若對債務人采取極端催收方式,侵犯了債務人的隱私,對債務人的人身權、財產權、名譽權等權利造成傷害,也需要追究其法律責任。我們的公安系統也要嚴格執法,對于破壞互聯網金融消費安全的行為進行堅決打擊。
(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大學生群體正處于消費行為考慮不甚周全的年輕時期,且長期處于相對封閉、單純的校園環境,對市場風險、自身經濟能力特別是個人信用、逾期風險等預判不足,更需要在政府層面、頂層制度設計中加以防范。立法更應該從源頭上對相對弱勢的大學生起到保護的作用,對網貸平臺的貸款金額、貸款方式、貸款利率等關鍵環節作出明確的規定,對于涉嫌違法的放貸行為要設立明確的處罰標準。之前關于借貸方面甚至是網絡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等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多變的情形。為了更好地規范校園網貸行為,切實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急切需要制定針對校園網貸方面的法律法規。另外,現行有效的法律法規由于社會實踐的變化會出現相互矛盾的現象,因此對舊法進行匯編、整改也是當務之急[1]。
(四)行業自律,社會參與
社會在治理大學生網貸問題的過程中應該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首先,對于已有的自律條約要切實落實好,充分發揮監管作用,如《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互聯網催收自律公約》,通過這些公約對非法網絡貸款的整頓和曝光,倒逼網貸公司嚴格監管、加強自律,讓貸款方式、規模、利率及催款方式、手段等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社會媒介需要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功能。網貸問題能成為時下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其關鍵推力還是在于各類社會媒介的曝光,從而引發社會的關注和討論,因此各個互聯網、電視臺、報刊廣播等平臺的社會媒介要持續曝光針對大學生的一系列違法行為的網貸平臺,通過輿論壓力促使執法部門增強整頓力度及倒逼相關網貸平臺進行自我整頓。
五、結語
大學生網貸消費安全問題是一個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有效規制需要學校、政府、社會、家長、學生等多重主體共同參與。以大學生網貸消費安全存在的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進行法律規制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通過明確監管主體、規范監管對象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等法律規制手段,對網貸平臺和借款大學生的行為進行規制,以期大學生網絡貸款消費更加安全。
參考文獻
[1] 吳臻穎.議析校園網貸法律風險防范[J].現代經濟信息,2016(11):332-333.
[2] 朱麗莎.高校大學生網貸風險及預防研究[J].時代金融,2019(32):121-122.
[3]林明惠.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調查分析及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7(05):79-83.
[4] 包艷龍.“校園網貸”發展情況調查與分析[J].征信,2016,34(08):73-75.
[5] 羅爾男.論我國網絡立法的現狀及完善建議[J].法制與社會,2013(21):67-68.
作者簡介:殳勉(1994- ),女,漢族,江蘇如皋人,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