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奇譽
看過《少年的你》的觀眾,應該對陳念將魏萊從樓梯上推下去的那一幕印象深刻,讓陳念失控的不是辱罵和毆打,而是那句“你收了錢我也可以放心點……這樣你們就不用東躲西藏見不得人了”。可見,語言暴力的殺傷力不亞于人身欺凌。
《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最主要形式。在筆者的教育生涯中,近年來學生之間打架斗毆等肢體暴力行為已然鮮見,蓄意而為之的語言欺凌時有發生,更多的是無意的語言暴力。這種無意識的語言暴力以隱形的方式傷害著青少年。
面對語言暴力,大多數學生要么忍氣吞聲,要么激烈對抗,前者無疑傷害了自己,后者往往會兩敗俱傷。作為老師,我們有義務幫助學生尋找第三種解決方案。
我們班的恒長得英俊卻略顯陰柔之氣,不知什么時候開始,班上的同學叫他“班花”。雖然明白同學們是善意的說笑,但只要有人這么喊他,他的臉就漲得通紅,布滿憤怒。性格內向的他也不跟同學爭辯,只是變得越來越沉默。為此,班主任多次在班上批評起哄的學生,漸漸地,同學不再公開喊,私底下依然以“班花”稱呼他。我明顯感覺到這種隱形的語言暴力讓恒背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但一時也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
班上另一個孩子杰,因為長得太胖,也經常被同學拿來開涮,杰卻不惱,反而以此自嘲,一副樂天派模樣,同學們也都喜歡與他開玩笑。
有一次課上,杰被我點起來板演,由于太胖,過道顯得有點窄,他高舉起雙手,伸長了脖子,縮著肚子穿過走道時的滑稽樣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等到板演結束時,我也趁勢“黑”了他一回:“杰的板演完全正確!讓我們開辟出一條寬敞的大道恭迎大肚將軍勝利歸來吧!”同學們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同時紛紛挪動桌子。杰如將軍一般回到座位后,嚷嚷著說:“老師,我們這一組過道太窄了,您不是為難我嗎?您應該點‘班花,那身材!來,‘班花,下一題你上。”
正當我心里一緊時,卻驚奇地發現恒面帶微笑,大大方方起身走向講臺,完全沒有平時的憤怒與不安。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恒在這次課上一反常態?
我總結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杰平常也是同學們嘲笑的對象,恒易與他共情,本能將杰視為同類,不計較杰對他的稱呼。第二,此時班級氛圍十分和諧,恒情緒高漲,沖淡了這一稱呼帶來的不適感。第三,恒也感受到了杰被“黑”時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善意,意識到同學們給他起綽號并非惡意。
此后,我盡量讓課堂氛圍輕松愉悅,與孩子們開著無傷大雅的玩笑,多制造孩子們交流的機會,讓愛和善意得到充分的傳遞。恒在我的課堂上越來越放松,現在已不再計較同學們的稱呼。
青春期的孩子既有著青春的懵懂,也有著青春的純真,他們認為給同學起綽號,只是開個玩笑,沒意識到這種玩笑有時候已經變成了語言暴力。所以,不管是無意實施語言暴力的一方還是被傷害的一方,都是需要幫助的對象。
對于無意中對同學造成了語言暴力的孩子,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其認識語言暴力的危害,并阻止其暴力行為,但同時也要幫助他們向被傷害的孩子傳遞自己的非惡意或者善意。
受語言暴力影響最大的往往是性格內向、膽小怕事的孩子,本就需要心理疏導。我們不一定要通過對抗施害人來保護他們,更應該幫助他們進行心理建設,營造寬松的氛圍,讓他們在環境的感染下慢慢變得樂觀開朗大方,感受到更多正能量,從而學會辨識語言的暴力與非暴力,善意與惡意。
針對校園中無意識形成的語言暴力,其實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既不忍氣吞聲,也不怒懟對方,最后輕松達成和諧。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二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