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林

小Y是一個有些霸道的女孩,遇到不愉快的事就發脾氣,甚至會對同學動手,班里被她打哭、弄傷的學生不在少數。漸漸地,這些被她打過的學生以共同的自衛需求為紐帶,形成了班里的“反霸聯盟”。一旦小Y發脾氣,他們就會聯合起來指責她。
“她太霸道了,她這樣誰愿意和她玩!”
“老師你看,小Y又發脾氣了,她總是這樣!”
“她下課發瘋,上課還要發瘋!”
有時,小Y沒犯錯,但“反霸聯盟”的同學看到她和別人爭執,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地責怪她,甚至還給她編了粗俗惡劣的順口溜。于是,小Y和這個“反霸聯盟”的矛盾愈演愈烈,別人越是說她,她越沉不住氣,越要用武力的方式表達她的憤怒。
筆者也為處理小Y和同伴關系的事多次約談相關家長。其中,小Y家長表示,孩子固然有錯,脾氣差、愛動手,但同學的語言暴力讓孩子異常憤怒和痛苦。小Y哭著說:“我已經在努力改正了,為什么他們還一直說我壞話?”我感到,找學生談話的效果甚微,必須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學生間的矛盾。
“反霸聯盟”中的學生都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互相安慰、互相出主意,以抵抗小Y的不當言行為共同目標。在積極的方面看,這個“反霸聯盟”團結了學生,滿足了他們的某些精神需求,抱團交流讓他們愿意說出感受,而不是憋在心里悶悶不樂。而從消極方面看,“反霸聯盟”的語言不文明,面對與小Y有關的事,他們會加入更多的個人感情,無故指責、有意捏造,傷害了小Y的自尊心,也嚴重影響了班級的正常學習生活。
“反霸聯盟”和小Y都認為自己是有理、受害的一方,因此,筆者嘗試讓他們轉換角度深度思考,自主矯正行為偏差。筆者分別問“反霸聯盟”中的每個學生和小Y三個問題,讓他們從互換角色、轉換對象、解決方法三個角度進行思考。
第一個問題是幫助學生走出“自我中心”的思考盲區,提醒他們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第二個問題是幫助學生確定個人立場的一致性,提醒他們面對問題要“對事不對人”。第三個問題是幫助學生反思表達情緒的方式,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是小Y的打人行為,還是“反霸聯盟”的口不擇言,都不是合適的表達方式。合理的表達要描述真實的事件,并表達自己實際的感受。
通過對三個問題的思考,“反霸聯盟”里的學生和小Y都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和對方真誠地道歉,并明確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后來,筆者又組織“反霸聯盟”的同學和小Y參與班級的各項活動,為班級這個正式組織的進步而努力,很好地化解了他們之間的矛盾。
(作者單位:上海市徐匯區上師大一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