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孟兆
摘 要: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數量多,相關工作人員數量大,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結合自身的性質與所處的立場及環境,不斷優化內部控制及控制環境,明確控制目標,完善控制技術才能確保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康,內部控制技術的及時性與可持續性,從而對行政事業單位自身更好的管理。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 ?內部控制 ?效果研究
目前主流文獻對于內部控制的定義為:被審計單位為了“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為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發現錯誤、防止錯誤、糾正錯誤,發現舞弊、防止舞弊、糾正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合法性、完整性、真實性”而制定并實施的政策制度和應對程序。
一、內部控制的雛形及發展
18世紀產業革命之后,隨著企業大規模化及資本大眾化,內部控制的雛形“內部牽制”制度隨之出現,其主要原則為:
(1)稽核對證
(2)互相制約
(3)權力分割
(4)完整記錄體系
(5)“錢、賬、物”獨立管轄
(6)職責區分
企業在設置工作崗位及業務環節、劃分職責范圍時應遵循以上原則。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賬戶核對、職務分工”等原則所構成的內部牽制原則逐漸轉變為由“組織結構、人員條件、崗位職責、內部審計、業務處理流程”等原則所構成的內部控制,環節更嚴密,把控更嚴格,為后續逐漸成熟的內部控制結構打下了基礎。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現狀
現階段,各級行政事業單位能夠較好地強化內部管理及相關程序,擁有相對健全的內部監督管理制度,并確保業務工作順利開展。但比起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從理論到實踐均較為落后,內控建設方面的諸多問題也會直接影響行政事業單位的方方面面。
近來,涉及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損失、浪費案件”及“違法違紀案件”時有發生,表明了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存在問題和不足:
(1)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沒有內部控制制度,其中,財務事項的運作和管理沒有硬性規章制度的保證,僅有蒼白無力的限制條例。
(2)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過于簡單,難以發揮作用且細則條例千篇一律,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全面性,以至于難以做到對“不同組織機構、工作性質、流程”的差異化管理,各部門、階段無法很好地統籌聯系,亦無法完全涵蓋行政事業單位內的重大經濟活動。
(3)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較為完善,卻出現消極執行或忽略、無視等情況,致使相應制度無法發揮作用。
只有少數的行政事業單位會結合自身業務范圍及特點,系統性地設計、研究內部控制制度及相關體系,使其更具合理性及完整性。
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加強與提升
(一)構建和諧健康的內部控制環境
良好的內部控制意識是保證內部控制制度得以正常實施的首要條件。這需要提高管理者本身的素質,改變老舊觀念,走出舒適區,讓他們了解內部控制的意義與常識,提高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強化他們身為管理者與責任人的責任感。
其次,強化行政事業單位內全體人員的內部控制意識,讓他們明白內部控制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工作,二是全員參與的具有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工作。
(二)內部控制應該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機制
各個行政事業單位應根據戰略目標對單位層面及業務層面進行風險評估,找出潛在風險,通過識別、分析風險控制要素以建立內部風險管理控制體系,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全方位避免和防范潛在風險。
(三)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
行政事業單位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適合自己的信息系統來強化信息管理能力,結合電子信息治理與電子信息內控,確保信息在各個環節中的正常運行,是行政事業單位能夠準確獲取信息、共享信息,實現信息安全,行政事業單位運營及戰略方面的風險控制與評估,以達到高效管理自身的目的。
四、結束語
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使用安全有效性、資產的安全性及記錄的完整性、防止貪污腐敗及文化環境的建設等方面都具有相對有效且易于實施的控制作用,在今后的實踐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應關注并思考內部控制的相關事宜,才能緊跟事業和時代的發展,讓內部控制的作用及意義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方璇.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研究——基于北京科技協作中心內部控制的案例分析[D]. 2015.
[2]許鋒.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效果研究[J]. 當代經濟, 2015(1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