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華君 霍榮棉 吳麗
摘要: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如何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彰顯文化自信,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努力的方向。本文結合杭州市白楊街道在創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方面的實踐經驗和做法,凝練出“三融三創”的創建模式。“融”是白楊街道最大特色,形成特色鮮明的主體融合、內容融合和受眾融合的三重融合,“創”是白楊街道文化模式的內核,地方文化服務力爭實現“創四體”、“創四特”和“創四高”的三級創建。融創結合模式是白楊街道實現文化品牌創建,開展地方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文化建設 品牌 三融三創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建設的日益重視,各地紛紛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品牌創建活動。白楊街道地處杭州市錢塘江沿岸,轄區內共有高校14所,常住人口6.27萬人,大學生群體21.8萬人,外來流動人口12.5萬人,具有典型的人群多元性。街道轄區內文化資源多樣,擁有14所高等院校和較多的大型企業,形成了較為繁榮的產城融合體系。文體設施、文體隊伍、培訓師資、文化志愿者等資源豐富,大型企業建設的開放參觀基地為轄區內居民提供了多樣的文化體驗,如康師傅、味全、娃哈哈、萬事利等知名企業也成為白楊街道文化資源供給的重要來源。近年來,白楊街道堅持和深化“八八戰略”總體要求,圍繞杭州“東方品質之城”、“擁江發展”及國際化名城建設的發展定位,緊扣開發區“三大戰略”,大力推進“文化白楊”建設,創新文化發展思路、探索文化服務模式,破解文化建設難題。經過多年努力,白楊街道文化實力顯著提升,社區文化建設亮點紛呈,政校、政企、校企文化互動頻繁,多樣文化活動欣欣向榮,文化環境不斷優化,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較大滿足,當地百姓居住粘性和幸福感持續增強。白楊街道近年來先后被評為省級特色文化街道、省級示范街道行政服務中心、杭州市文明街道、杭州市衛生街道、杭州市G20服務保障先進單位等等,下轄社區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浙江省民主法治社區、浙江省先進體育社區等多項國家、省、市榮譽稱號。習近平、趙洪祝、黃坤明、蔡奇、王國平等各級領導曾前來視察,對白楊街道各項事業發展給予了親切關懷和指導,極大地提升了白楊街道文化建設的信心與決心。
一、探索白楊1+X,打造“三融三創”新模式
白楊街道積極依照杭州市“1+X”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建設要求,在保障各項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上,結合白楊街道當地實際情況,探尋文化白楊新模式“X”。經過多年實踐摸索,逐步形成“三融三創”文化服務新模式,白楊新城以“融”為基礎,以“創”為路徑,不斷彰顯青春活力。“融”是白楊街道最大特色,形成特色鮮明的“三重融合”,即主體融合、內容融合和受眾融合。主體融合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即白楊街道轄區內高校、企業和地方政府(社區)的多元融合,實現政校、政企和校企的互通互融;內容融合凸顯了白楊街道新城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和鄰里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內涵豐富、特色鮮明、更具包容的“白楊文化”;受眾融合顯現了白楊街道轄區內高校師生群體、外來務工群體、國內居民群體和國際居民群體等各類群體集聚白楊,同共生活、工作和學習,互為鄰伴,相互交融。“創”是白楊街道文化模式的內核,公共文化服務力爭實現“三級創建”,即“創四體”、“創四特”和“創四高”。“創四體”是以創建活動載體、項目載體、基地載體和文創載體四種載體形式,做實白楊街道文化服務平臺;“創四特”是以特色隊伍、特色人才、特色陣地和特色品牌為抓手,推進文化白楊特色體系創建,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式;“創四高”是以白楊街道公共文化服務的高知曉度、高參與度、高滿意度和高融合度為服務導向,切實服務好白楊街道多元群體,打造文化白楊的多內涵和高品質。詳見圖1。
二、載體建設,形成公共文化新生態
白楊街道逐步健全體系,建設活動載體,搭建群眾文化活動平臺。形成包括節目孵化、團隊孵化、展演平臺孵化等功能的活動載體。通過舉辦各種題材小戲、小品比賽、展演、評獎等活動,推出新人新作;通過學習共同體、星級團隊、學習之星等評比推進團隊培育、發展;通過民星小舞臺、社區文化節、文化走親等擴大展演平臺。白楊街道不斷探索以項目促特色的服務路徑,建設項目載體,彰顯文化個性,逐步形成包括示范項目、共建項目、社會組織培育項目等組成的項目載體體系。目前已形成示范性學習團隊、一社一品、政校合作、政企合作等項目內容,培育了和立方、向陽花開、樂居灣等19個社區特色項目,木桃詠誦話劇社、景泰藍工藝畫、雨霽舞蹈社等15個社區示范性學習型社團,逐步激發高校、企業力量參與轄區公共文化建設活力。受益于轄區內數量眾多的企業、高校,白楊街道建設基地載體,建設基地載體,推進社會參與,逐步完善體系建設和制度保障,形成更開放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更通暢的社會力量參與渠道。目前,白楊街道已與14所高校共建志愿服務基地,與多家企業共建科普實踐基地,與民營、高校博物館建立文化體驗基地,豐富文化資源,提升文化服務質量。白楊街道堅持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文化工作的戰略重點,建設為抓手,建設文創載體,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形成“易沙創意園”“和達文化創意園”等一批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產業集聚區。
三、融合提升,培育公共文化好品牌
白楊街道做好多元文化融合,培育白楊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了新城文化、校園文化、鄰里文化、企業文化共存的多元文化體系。街道不斷挖掘“新城文化、校園文化、鄰里文化、企業文化”共通點和特色面,逐步形成白楊特色文化內涵。白楊街道做好文化資源融合,培育白楊特色“政-校-企共建”品牌,建立14個高校文化站,推進校園文化資源與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融合,通過項目合作、志愿服務、政府購買等方式,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量。建設政企共建基地,在康師傅、味全等企業建成專業性、科普性、趣味性的實踐基地,拓寬特色文化陣地,傳承開拓奮進精神。白楊街道做好受眾融合,培育品牌活動。建設高校師生、當地居民、務工人員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活動,逐步形成“小候鳥暑期班”、“道德講堂”、“白楊文化藝術節”等品牌活動,使學生實踐提升,使居民受惠受益,強化互尊互益,共融共通的鄰里文化內涵。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進企業系列活動,采用“電影進企業”、“團隊進企業”、“演出進企業”等方式,推進公共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延伸,提升外來務工人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四、全域布點,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圈
做好“一站多室多點”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滿足群眾就近、便捷參與文化活動的需求。以街道文化站為主陣地、社區文體活動室、社會多元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成形。街道綜合文化站形成一中心兩分站的分布形態,全面覆蓋街道中心區域、沿江區域和城北板塊,總面積約3100平方米。各社區均配備200平方米以上的室內文體活動室。同時,充分利用轄區內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共建共享機制,與轄區內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育培訓機構及丘比、萬事利、可口可樂等知名企業達成共享場地100多處,廣受群眾歡迎。做好文化聚集地建設,引導轄區居民開展特色文化活動。以十六街區華元影院影劇院和物美等多家影院為中心,建設集文創、美食、科教于一體的文化聚集地。在沿江板塊建設沿江濕地公園、圍墾文化廣場,融入錢塘江文化、新城文化元素。在區域中心建設消防主題公園、區口廣場,展現下沙現代化風貌。做好30分鐘學習圈,助推學習型街道建設。形成以街道社區學校為圓心,20個市民學校和轄區共建單位為半徑的“1+20+X”的資源共享圈,每年組織開展參觀、學習等教育活動200余場,參與近30000人次,切實全面激活了場地資源的有效利用。
五、全民參與,形成文化惠民新格局
建立健全面向轄區內各類型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社區為依托,構建覆蓋面廣的基層文化服務點,聯接本地居民、企業員工、高校師生、國際友人等各方主體,就近、便利地享受文化服務。轄區內各級各類文化陣地全部實現面向全員開放;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全民開展,每年10余場,超過23%的群眾受惠。激發群眾參與主動性,以群眾文體團隊建設為抓手,廣泛建立各類型文體團隊,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感和獲得感。現已建成15支文體團隊,包括舞蹈、音樂、話劇、戲劇、模特表演、文學、攝影、籃球和足球等,涉及文化、文藝、體育三大類,同時,也扶持打造了景園社區女子舞龍,東灣社區木球、觀瀾社區雨霽舞蹈等小而美的精品團隊。通過人才自薦、社區推薦、街道定期審核認定的方式,結合轄區內高校、中小學師資力量,建設白楊街道特色人才隊伍。目前白楊街道特色人才庫成員50人,主要由轄區高校、中小學、幼兒園、老年電大以及轄區特色人才組成,針對寫作、攝影、音樂、舞蹈等近46項具體內容進行指導、服務。同時建立近42個精品課程,課程項目包括小詞大雅、國學大講堂、話劇藝術等內容,不斷促進特色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提升。
六、群眾滿意,形成社會協同治理新局面
強化文化包容,開展故鄉再造計劃。近5年來白楊街道持續開展元宵燈會、廚藝比拼、百家宴等活動,解鄉愁、促融合,形成全民一家親的“大鄰里”文化融合特色,提升新杭州人的歸屬感,營造“日久他鄉是故鄉”的主人翁文化氛圍。擴大群眾參與,助推基層治理。充分發揮志愿者隊伍作用,開展社區治安巡邏、交通安全引導、人際互助等志愿服務,全民融入,保障轄區內治安狀況,近年來轄區內未發生重大社會綜合治理案件。助推協同治理,促進鄰里和諧。白楊街道大力推進多方協同治理,構建以街道為責任主體,以社區為基層抓手,聯合轄區企業、業委會、物業公司等的“三方”聯動機制,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有效破解基層治理問題。大北社區打造的“北斗星”社會治理黨建品牌,協同解決多項治理難題;朗琴社區的“三單”服務機制,拓展國際化社區服務廣度和深度;伊薩卡社區的“三方聯席會議”,切實解決群租擾民、電梯安全隱患、商鋪煙油整治、排屋違建整治等遺留難題等。公共文化服務助力社會綜合治理成效顯著,2018年居民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群眾滿意度逐年提升,從2015年的89%躍升至當前的95%,文化白楊真正成為包容、務實、創新的新家園。
七、國際化試點,打造國際化服務新范本
結合開發區“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推進改革攻堅行動”的重點工作任務,白楊街道以國際化視野突出產城融合,打造國際化服務新范本。依托轄區大創小鎮建設基礎,以新加坡科技園和杭州市高科技企業孵化園為核心向外輻射,形成了從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到產業園的雙創全過程體系,促進轄區產業國際化水平提升。依托國際化社區建設,打造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內國際化標桿。白楊街道朗琴社區是杭州市首批建設的國際化示范社區,從路牌指示和公共設施硬件配套,到生活服務指南,再到社區服務等方面構建立體國際化服務網絡,專設境外人員服務站點辦理出入境手續、新居民的臨時住宿登記,有效進行社區境外人員管理;搭建中外居民互動交流平臺,開設“生活體驗漢語”特色課程激發外籍居民朋友學習興趣,同時針對社區樓道長、社區文體俱樂部、老年大學開辦“社區英語主題沙龍”;對和外籍人員經常接觸的崗位工作人員進行外語培訓,全面提高涉外業務水平和工作技能。依托創新創業園區,建設樓宇文化新體系。以新加坡科技園、浙江省海外歸國人員創業園區等為建設單元,打造國際化文化綜合體,營造國際化的文化服務視野。依托杭州出口加工區貿易口岸窗口作用,建設“一帶一路”框架下白楊街道文化發展新思路,以萬事利集團為依托挖掘絲路文化資源,發揮文化先導作用,通過創意、創新的新模式、新載體,將東方中國的傳統文化輸出去,走向國際化新高度。
八、總結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需要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智慧化。受限于校地、政企共建機制,校圖書館、校博物館等優質文化資源的開放程度有待進一步增強。街道將以區校戰略合作為契機,完善共享共建保障機制,加大文化資源整合力度。市民公共文明素質的提升,建設特色團隊是以文育人的重要形式。街道的團隊建設情況較好,群眾滿意度較高,但團隊特色有待進一步凝練。如何更好的搭建平臺、擴大交流,增強對區域特色團隊建設的引導是重要的內容。強化服務品質,是提升群眾獲得感的重要內容,受限于轄區內優質師資的支持,街道文化精品創編工作有待進一步提高。街道將加強各類精品創編的過程輔導和師資支持,搭建交流平臺提升精品創建的質量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