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驪敏,王龍海,王 艷
(安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移動互聯網發展迅猛,據2018年8月2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已達8.02億,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8.3%;而在網民職業結構統計中,學生占比達25.4%,為職業結構比例最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2015年5月23日,在青島召開的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主題就是“信息技術與未來教育變革”。《青島宣言》也指出,“抓住數字化機遇、引領教育轉型”[1]。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知識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形態學基礎課程,學生學習過程中隨時需要圖譜、視頻等大量的專業學習輔助資源。擴招帶來的大班制教學出現了諸如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掌握不夠及時全面,不能開展有效的形成性評價等問題。而移動互聯網為完美解決以上問題提供了可能。鑒于此,我們開展了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解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我們創建了微信公眾號,根據教學進程,及時動態發布各章節學習重、難點,同步更新教學課件和其他學習參考資料,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課外學習;建立了課程負責人和各班學委為成員的微信(We Chat)群,及時獲取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反饋;各任課教師也分別與所授課班級的學生建立微信群,一方面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新聞、信息分享給學生,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跨越時空的距離將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疑惑發到微信群,學生看到可以互相討論,教師看到可以答疑解惑,實現了師生間的無障礙交流,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建立全體教研室教師組建的工作QQ和微信群,利用這些平臺進行線上集體備課等教研活動。據調查,師生普遍反映:這些網絡平臺解決了師生交流不足等問題,利用移動互聯網,我們實現了“師師交流,信息共享;師生交流,答疑釋惑;生生交流,共同提高”[2]。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啟動OCW(Open Course ware)計劃以來,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運動和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運動席卷全球,優質教學資源迅速傳遞到了世界各個角落[3]。我們也以省級精品課程《正常人體解剖學》為支撐,構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配置了中國數字人網絡版學生端口,向學生推薦如愛課程、網易公開課等網絡共享學習資源,形成了一個高度綜合的解剖學資源庫,為學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實時學習提供了資源保障。調查顯示,我校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為100%,手機上網為100%,學生認為網上學習資源對解剖學學習有幫助者占比高達93.6%,在教師正確引導下手機越來越成為當下大學生學習的“助手”而不是“對手”[4]。
移動互聯網為我們帶來大量的免費共享的App,我們利用問卷星App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考核。任課教師針對不同專業精心準備各章節的試卷庫,每個章節學習結束后,學生隨堂掃描手機二維碼進行在線答題。教師可以即刻了解該班學生對于此章節整體掌握程度,并且可以詳細到每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講評試卷時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學生也可以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答錯的題目并形成個性化的、保存在自己手機里的“專屬錯題集”,這樣學生可以及時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準確的形成性評價。筆者抽取了所授2015級中醫臨床專業1班和同年級同專業同時開課的3班,分別利用“問卷星在線考核”(作為實驗組)和“傳統課程評價”(作為對照組)方式,比較兩組期末考試成績(見表1)。經過對兩組期末考試總成績及每項得分的t檢驗(均呈正態分布,方差較齊)發現:期末考試總分和各類型題目的平均得分兩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該評價方式已在學校多門課程的形成性評價中得到借鑒和推廣。
表1 兩組期末考試及分項得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期末考試及分項得分比較(±s,分)
對照組P選擇題(40分)填空填圖題(15分)名詞解釋(15分)問答題(30分)總分(100分)題型及分值 實驗組26.35±4.01 11.95±1.48 12.04±1.76 24.11±3.97 76.87±14.69 22.67±3.36 11.26±1.87 11.47±1.68 20.55±4.26 65.26±15.07<0.05<0.05>0.05<0.05<0.05
移動互聯網已對教育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技術支持,改變了人類活動的時空結構和人們的學習方式;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表征和表現形式,從而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方式;也改變了學習資源的分布形態及對其擁有關系,進而改變了參與者之間的教育關系,提供了行為主體的智能代理功能;也改變了學習的系統生態,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2]。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學生群體發生了巨大改變,與互聯網共同成長起來的當下大學生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當下大學生的發展需求。學生作為移動互聯網用戶中比例最大,受互聯網影響最為嚴重的一個群體,他們更愿意接受新鮮的事物和信息,更愿意隨時隨地分享信息,同時移動互聯網對學生的認知程度以及知識來源也有著很大的拓寬作用,使得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作用被學生自覺弱化[5]。而我們的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以手機為工具”,正是順應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生群體的這些變化進行的有針對性的嘗試,給學生提供充足的高質量的課外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實施不限空間、脫離課堂、與教師無縫對接的、共享互聯的全新學習模式。當然,改革并不是要一切互聯網化,將解剖學“改革”成“云解剖學”,而是要依據解剖學學科特點,遵循“虛實結合、能實不虛、資源共享”的原則進行改革。
與此同時,對于教師而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是一個良好的契機,任課教師大腦中要植入“移動互聯網+解剖學”的“芯片”,教學方式要與時俱進,利用網絡不斷進行知識結構的更新和教學內容的完善,不斷給自己充電,利用移動互聯網采用更加先進、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與學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