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美,周 紅,劉志燕 ,王秀紅 ,熊吳燕,肖 霓 ,王蕓蕓 ,鄒惠美
(1.貴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對分課堂是由張學新教授[1]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3個階段,簡稱PAD課堂,把一半課堂時間用于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留給學生討論。該教學模式可充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促使學生拓展知識面[2],被較多高校及中小學教師應用于課堂教學[3-6]。護理學導論是引導學生進入護理專業領域的啟蒙課程,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護理專業、鞏固專業思想、端正學習態度等方面起著其他課程無法取代的作用[7]。本研究在某高校護理學專業本科護理學導論教學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現報告如下。
以某高校護理學專業本科大一3個班343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甲班120人,乙班120人,助產方向103人,男生36人,女生307人。
1.2.1 教學方法(1)教材及學時。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李小妹主編的4版《護理學導論》為教材。每次課2學時,授課18周,共36學時。(2)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向學生介紹課程性質、總學時及具體安排、學習要求,對分課堂的內涵和意義。將學生按4~6人為一組分組,每組推選組長一名。(3)第一次課由教師精講并“留白”,讓學生掌握章節基本框架、重點、難點,然后布置課后作業。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內化吸收教師精講的內容,完成作業。第二次課第一學時組織討論。首先,進行組內討論,時間8~10 min;其次,教師觀察學生討論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及不足,給予指導;再次,組間討論,時間15~20 min,各組代表發言,進行交流討論,整個過程中教師以鼓勵為主;最后,教師總結,時間10~15 min,教師解答學生提問,糾正錯誤,展示優秀作業。第二學時,教師進行下一章節內容講授并“留白”,布置課后作業。
1.2.2 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態度 課程結束后采用課題組自行編制的問卷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態度進行調查,該問卷由18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采用3級評分,即非常認同、比較認同、不認同,分別賦值5、3、1分,總分18~90分。發放問卷343份,收回341份,回收率99.4%,有效問卷338份,有效率99.1%。

表1 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評價[n(%)]
1.2.3 數據整理與分析 將問卷編號,采用Excel軟件建立原始數據庫,雙人錄入數據。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定性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63.3%的學生非常認同、36.7%的學生比較認同對分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幫助學生熟悉課程內容,理解章節重難點。19.2%的學生認為此教學目標已達成,16.6%的學生認為未達成此教學目標。針對“課外作業有助于促進學生認真學習章節內容,為分組討論做好準備”這一教學目標,53.8%的學生表示非常認同,45.0%的學生表示比較認同,33.7%的學生認為此教學目標已達成,10.9%的學生卻不認可。56.2%的學生非常認同、40.8%的學生比較認同“分組討論有助于學生互相促進、化解難點,深入理解章節內容”這一教學目標,38.8%的學生認為已達成該教學目標,13.6%的學生認為沒有達成。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總體評價是,32.8%的學生認為很好,57.7%的學生認為較好,8.6%的學生認為一般,0.6%的學生認為傳統教學方法更好。32.2%的學生希望今后多采用此類教學方法,11.5%的學生持不同意見。
3.1.1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適用的學生群體 對分課堂是基于建構主義理念提出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強調學習的自主建構性和教學的情景互動性,把教師的“講”與學生的“學”和“思”結合起來[8]。本研究在大一學生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并在各環節設定相應教學目標,超過90%的學生非常認同或比較認同該教學目標,但僅19.2%~38.8%的學生認為教學目標已達成,8.6%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模式一般,32.2%的學生希望今后多采用此類教學方法,11.5%的學生持反對態度。王爾馥研究顯示[9],55%的大一新生對對分課堂持支持態度,45%的學生選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
大一學生初入校園,面對與高中截然不同的生活、學習環境,會有諸多不適,如對本專業不夠了解,學習目標不明確;教學方式與高中不同,難以適應;不善于利用課余時間,容易沉迷網絡游戲[10]。因此,很難把教師的“講”與“學”和“思”結合起來。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學者認為,大一學生不適合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11]。
3.1.2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適用的課程 對分課堂包括5個關鍵環節:教師講授、獨立思考、獨立做作業、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是將傳統教學法和新課程背景下現代教學模式的有機整合。護理學導論是護理學專業學生學習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理論性較強,內容枯燥,且與臨床聯系不夠緊密。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在教師精講之后,使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是關鍵。本研究中,不足40%的學生認可對分課堂教學效果,這可能與教學內容偏理論,學生課堂上所“學”甚少,課后占用較多時間“學”和“思”,在知識內化后完成作業,進行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有關。另一項研究顯示[12],該課程內容包含大量深奧難懂的理論,如果教師只講授重點,然后讓學生去討論,會使學生因知識、經驗不足而無法深刻理解理論內涵。因此,這種類型的課程應以教師講授為主,在學生已經扎實掌握的基礎上再討論效果更佳。
教師經驗、班級人數、小組成員能力水平等也會影響對分課堂教學效果,還需進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