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云 羅恒秀 江炳貞


[摘要] 目的 探討綜合呼吸功能護理對肺外科手術患者術后肺功能恢復的作用。 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間我區收治的797例肺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電腦隨機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99例與對照組398例,觀察組在常規圍術期護理基礎上應用綜合呼吸功能護理訓練,對照組采用常規圍術期護理,評價兩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1 s率(FEV1/FVC)、最大分鐘通氣量(MVV)、血氧飽和度(SpO2)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SpO2、MVV、FEV1、FEV1/FVC值優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26%,低于對照組的8.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肺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進行綜合呼吸功能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并發癥風險。
[關鍵詞] 呼吸功能;護理;肺外科;手術;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73.6?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05-0165-03
Observation of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spiratory func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function recovery of patients undergoing pulmonary surgery
HUANG Xiaoyun? ?LUO Hengxiu? ?JIANG Bingzhen
Thoracic Surgery Department I, Fuzhou Pulmonary Hospital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spiratory func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function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surgery. Methods 797 cases of pulmonary surgery patients admitted to Fuzhou Pulmonary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399) and control group (n=398) using computer random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pplied comprehensive respiratory function nursing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perioperative nurs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used routine perioperative nursing.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 (FEV1) and 1 s rate (FEV1/FVC), maximum ventilatory volume (MVV), oxygen saturation (SpO2) and complications were evalua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values of SpO2, MVV and FEV1/FVC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2.26%,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54%)(P<0.05). Conclusio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comprehensive respiratory fun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ulmonary function and reduce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surgery.
[Key words] Respiratory function; Nursing; Pulmonary surgery; Operation; Pulmonary function
肺外科常見病包括肺癌、肺部良性病變、肺氣腫等,手術是肺外科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相較于其他外科手術類型,肺外科手術難度高、創傷大、風險高、并發癥多、手術時間長等[1]。手術操作對患者呼吸功能產生影響,氣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會增加呼吸道分泌物,術后不可避免的損傷呼吸肌功能,減少有效呼吸面積,增加術后呼吸道感染與肺部并發癥風險,肺外科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包括呼吸道感染、肺不張、肺炎等,一旦出現并發癥可能影響手術效果,影響術后康復[2-3]。本文選取我區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97例肺外科手術患者,分析綜合呼吸功能護理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區收治的797例肺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電腦隨機法將其劃分為觀察組399例與對照組398例,觀察組中,男220例,女179例,年齡16~86歲,平均(55.3±7.5)歲;肺楔形及局部切除術183例、肺葉切除+縱隔淋巴結清除術216例。對照組中,男230例、女168例,年齡16~86歲,平均(55.9±7.2)歲;肺楔形及局部切除術185例、肺葉切除+縱隔淋巴結清除術213例。兩組患者疾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手術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為擇期手術;患者認知功能良好,積極配合研究。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排除精神異常者;排除交流障礙者;排除過敏體質者。
1.2 方法
觀察組:采取綜合呼吸功能護理干預,包括:(1)術前重視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讓患者了解呼吸功能鍛煉的重要性,給予早期康復鍛煉指導,評估患者呼吸功能,包括患者主觀癥狀與客觀檢查,根據患者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的呼吸功能訓練與指導方案。術前與術后1周每日上午10:30與下午15:30各行1次縮唇呼吸與腹式呼吸鍛煉,每次15 min;每日早餐、午餐、晚餐后半小時行登梯訓練;上午11:00、下午14:00、晚上18:00行人工阻力呼吸訓練。(2)呼吸功能鍛煉:指導患者展開縮唇呼吸鍛煉,即患者閉合雙唇后用鼻吸氣,將嘴唇縮起后緩慢呼氣,吸氣與呼氣的頻率維持在1:3[4]。(3)腹式呼吸鍛煉: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指導患者半屈雙膝后保持胸廓不變,雙手放在胸前,囑咐患者用鼻吸氣,同時放松膈肌,擴張腹部,用口呼氣時盡可能收縮腹部肌肉[5-6]。(4)登梯訓練:術前指導患者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登梯訓練,量力而行每天最少3次,避免空腹時進行;(5)人工阻力呼吸訓練:(氣胸、咯血病例除外)選擇大小適宜的氣球,囑咐患者用力吹氣球,每天3次,每次5 min;上肢肌力訓練:有條件情況下可指導患者使用上肢拉力器輔助訓練,訓練過程中護士全程看護,重量0.5~1.5 kg,連續拉12~20次[7-8]。
對照組:采取常規圍術期護理服務,包括術前健康教育、術前指導、提供營養支持、輸液、輸氧等,術前告知手術注意事項,術后完成日常生活護理、體征監護、用藥支持、傷口護理與引流護理。
1.3 觀察指標
評價兩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1 s率(FEV1/FVC)、最大分鐘通氣量(MVV)、血氧飽和度(SpO2)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肺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后SpO2、MVV、FEV1、FEV1/FVC值優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26%,低于對照組的8.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發病后對人群健康與生命均造成較大威脅,肺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均明顯增高,目前臨床尚未明確肺癌病因,可能與大量吸煙、職業接觸、環境、電離輻射等有關,患病后臨床表現復雜,體征與癥狀根據病灶位置與病理類型、轉移與否存在一定差異。肺部良性腫瘤發病率較低,多數患者無臨床癥狀與體征,多在體檢時發現,肺癌與肺部良性腫瘤疾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均以手術為主,但手術作為一種創傷性治療方式,依然存在一定風險。機體正常肺功能是建立在肺部組織完整、呼吸肌健全、肺組織順應性好、肺組織血液灌注良好、胸膜腔負壓正常、肺擴張狀態良好的基礎上,肺外科患者術前因基礎疾病的存在導致呼吸功能受限,手術中治療需要打開胸腔,導致術側肺部處于開放性氣胸中,胸膜腔對肺部擴張的牽拉作用隨即消失,導致肺泡萎縮,降低肺泡通氣量,增加肺循環阻力,影響肺泡內氣血交換效果,因此術中需擴大視野,操作會損傷胸壁、支氣管、肺組織,減弱呼吸運動;術后切口疼痛會限制胸部呼吸肌運動,導致呼吸運動淺快,易增加肺部并發癥風險[9-10]。
護士在圍術期間為肺外科患者提供呼吸功能護理干預,呼吸功能鍛煉是幫助改善肺功能、預防術后并發癥的重要措施。呼吸功能護理的原則是以有效的呼吸、增強呼吸肌、膈肌的肌力與耐力,以幫助減輕呼吸困難、提高機體活動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防治術后并發癥[11]。本結果表明觀察組護理后SpO2、MVV、FEV1、FEV1/FVC值更優于護理前(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26%,低于對照組的8.54%(P<0.05);分析原因發現,術前行呼吸功能護理干預,鍛煉呼吸肌,提高手術耐受力,增加肺通氣與肺換氣功能,提高患者術后主動克服因切口疼痛抑制呼吸運動能力,提高患者主動管理呼吸能力,加強腹式呼吸與縮唇呼吸法提高肺泡通氣量,增加肺內血液循環量,增強肺泡內氣血交換功能,通過交替使用呼吸功能鍛煉方法可有效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對手術耐受力的同時可促進術后康復[12-13]。腹式呼吸訓練可減輕術后切口疼痛,調整患者的呼吸模式,提高肺容量,通過縮唇式呼吸鍛煉可在術后早期促進肺萎縮部分功能恢復,降低肺泡內功能殘氣量,提高患者呼吸末正壓[14]。術后早期行呼吸功能護理鍛煉,可提高患側胸壁活動,促進胸壁層胸膜血液與淋巴循環,提高引流與吸收效果,減少胸腔積液,積極改善肺功能,提高呼吸肌肌力,促進肺擴張,降低肺部并發癥風險[15-18]。
綜上所述,肺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進行綜合呼吸功能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并發癥風險。
[參考文獻]
[1] 張穎,朱海芳,張會敏,等.呼吸訓練對開胸患者術后肺功能和循環功能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 24(7):839-842.
[2] 張新葉.呼吸功能訓練聯合手法振動按壓法對胸外科手術患者排痰效果及肺功能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8,15(4):244-246.
[3] 亢曉慧.綜合呼吸功能護理訓練對于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肺功能恢復的作用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7, 12(3):154-156.
[4] 時靜,彭艷.呼吸功能鍛煉對心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肺部感染及肺功能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8, 24(8):1262-1265.
[5] 王萍.胸外科手術患者實施圍術期呼吸道護理的臨床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6):132-133.
[6] 王璐,張楷悅,修艷麗,等.綜合呼吸功能護理對于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肺功能恢復的作用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8,10(26):27-28.
[7] 謝方,張洛利,魯豪果,等.循證護理在胸外科手術患者呼吸道管理中應用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2):253-255.
[8] 王文麗.呼吸功能鍛煉對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及肺功能的影響[J].實用醫技雜志,2018,25(3):301-303.
[9] 張芙蓉,張偉宏.優質護理在心胸外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6,18(2):84-85.
[10] 蔣雅娟,王月,劉江,等.呼吸肌評估和訓練對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2):70-72.
[11] 徐芬,蘇文敏,胡建利,等.肺葉切除術后患者發生肺扭轉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9,54(1):143-145.
[12] 張詩越.個性化護理對胸外科手術后患者疼痛評分、生活質量及情緒狀態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8,25(21):2850-2852.
[13] 張學萍,史庭弘,翁國勤,等.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肺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9,26(18):2268-2271.
[14] 楊靚,項芳芳,戴鑫芳.小兒重癥肺炎并發呼吸衰竭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8,25(19):181-183.
[15] 戴建娟,何佳燕,吳菲菲,等.聚焦解決模式在肺癌患者術前心理干預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基層醫藥,2019, 26(5):628-630.
[16] 徐朱慧.優質護理干預在胸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心理情緒和術后疼痛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8,25(17):2287-2289.
[17] 曹玉丹,黃麗.呼吸康復護理在胸外科重癥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27):206-209.
[18] 汪婷婷,李潔.優質護理對小兒支氣管肺炎療效肺功能及舒適程度的影響評價[J].當代醫學,2018,25(25):54-56.
(收稿日期:201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