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稚怡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興起,校外教育也愈來愈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存在著教學模式不科學、課程內容不系統等方面的問題。新時代下的校外教育應努力吸收傳統文化并且融合時代特色,努力設計出與校內教育具有互補性、融合性的課程內容。對此,筆者想結合新時代下校外美術教學活動的幾點特征,探討新時代下校外美術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校外教育? ?美術教學? ?課程內容
中圖分類號:J2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6-0136-02
新形勢下素質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接著,校外教育也掀起了一陣改革的熱潮。盡管越來越多有心人開始關注校外美術教育的發展,但社會教育機構大面積增多,美術教師教學水平良莠不齊,美術課程過于重視技法與效果,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校外美術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很多。那么,新時代下的校外美術教學有哪些特征呢?
一、新時代下校外美術教學的主要特征
(一)教學內容豐富多樣
校外美術課程的范圍廣闊,集合了兒童畫、素描、國畫、版畫、水彩、水粉、傳統工藝、等多門課程。像校內課程中的“造型·表現”“欣賞·評述”“設計·應用”“綜合·探索”等在校內教學中各有體現。不僅如此,校外美術教育還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選擇,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做足了準備。
(二)美術教學以興趣作為目的
在校外美術教育中,每個學期都會組織各種形式的比賽、交流活動。通過調查顯示,參加比賽的學生大多數是對美術有著極高的興趣,并會因此而更加自信。而這些孩子大多來自常年班。在校外教育中,以興趣作為教學目的的課堂活動形式,既能增加學生對美術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又能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興趣與個性。
(三)美術教學具有綜合性與融合性
在教改的大環境下,校外美術教師借鑒校內美術課程標準,教學模式多樣靈活,課程內容將美術與文學、音樂、詩歌、科技等領域融為一體,打破了美術教材的限制,從而大大拓展了學生的創作思維。因此,校外教育在開展美術綜合性活動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例如課程中讓孩子們針對氣候變暖,環境保護這樣的社會問題創作一次宣傳畫,既有人文情懷,又能貼近自然中的稀有動物,還能鍛煉美術繪畫能力。又如,結合自然課課本上教過的植物,語文課上背過的古詩,用一堂美術課將這些素材全部呈現在畫紙上,并且加上孩子們自己的情感表達。綜合來看,校外美術教學目標往往放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與綜合素質上。
(四)美術教學具有開放性與多樣性
新時代下的校外美術教學具有開放性與多樣性。這首先表現在學生上課的形式、地點、時間、內容甚至是教師授課的對象。開放性與多樣性推動了校外教育的發展,反過來說,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去設置合理的美術課程。如浦東青少年活動中心書畫美術團組織學生在暑假開展了美術館場館教育體驗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課前自主學習,館內發現學習,師生交流體驗獲得知識與經驗。又如無錫少年宮暑期開展的太行山繪畫寫生活動,真正實現了在自然中授課,增強了綜合實踐能力。最后將作品帶回辦展交流,這樣的課堂環境是多元化的,學生作品評價的對象也是多元化的。這能讓孩子們聽到課堂之外的聲音,通過實踐經歷加深他們對繪畫藝術的理解以及其他人格方面的品質。
二、新時代下校外美術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加強教師建設,設計有針對性的課程
著名藝術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藝術之環境,我們要教整個的環境都表示出藝術的精神,使形式與內容一致起來”。如果教師僅僅在課堂上講解基礎知識,讓學生練習,這樣的教學模式十分缺乏靈活性,也難以體現校外教學的特征。因此,教師應該適當利用生活當中的事物,將美術與現實社會有機地融合,設計有趣科學的課堂,從而體現校外美術教育的優勢。當然,教學資源不止環境資源,教師資源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校外教育中,教師要會“選擇”,切不可急功近利。首先加強自身的美術素養,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充分了解教學對象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了解對象,才能因材施教。其次,校外教育者要借鑒校內美術課程額標準,設計系統嚴謹,合乎學生身心發展的美術課程內容。校外教育沒有統一的教材,課程內容存在著隨意性與不嚴謹性。作為校外教育者不僅需要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更要懂得兒童心理學、少兒身心發展特點、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相關知識。這是一邊學習總結一邊沉淀積累的過程。再次,美術教學中,獨特的人文內涵遠遠比技能技巧來得重要,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個人魅力、繪畫風格都是構成人文的元素。通過這些社會的信息讓學生感受、認識、融入社會,形成社會責任感,從大千世界中得到創作靈感。可喜的是,目前走向教師崗位的90后教師,正在努力做出具有個性化的教學,例如很多美術教師會畫表情包來表達他們想對孩子說的話。
(二)開展具有開放式的教學活動
常見的開放式教學活動是寫生、現場作畫、集體畫展、書畫交流活動等等。不過,目前有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校外美術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即場館教育。它是由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和美術館搭建校管共建的教學模式。場館教育的優勢在于它既豐富了校外美術教學的資源,又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在觀摩藝術品和展覽的同時,學生可以將書本的知識與現實銜接,對培養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質有著積極作用。場館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了將美術課堂與美術館和博物館有機結合起來,讓美術教學融入社會。這類與美術相關的機構合作舉辦的教育活動,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與繪畫水平。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認識社會與歷史文化價值,增加學生個人社會責任感。需要教育者謹記的是,美術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的美術技巧,更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人品。因此,這里指的開展具有開放式的教學活動,其“開放”不僅體現教學場所與活動內容的開放,更是指活動參與者與活動形式的開放。
除此以外,開放式的美術教學還可以體現在同一課題不同授課形式的實施。在校外美術教學中,利用水粉課、黑白線描課、彩鉛課、水墨課等不同形式表現同一繪畫主題。例如開展《秋天的銀杏葉》課程,第一節課用水粉拓印樹葉的形式,重點在于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樹葉之間不同類型的紋理。第二節課,學生用黑白線描裝飾樹葉的紋理,或者用水墨勾勒樹葉的外形,加入小昆蟲。第三節課,學生攜帶彩鉛工具在戶外寫生,抓住對自然瞬間的感受與理解,畫出具有空間感的淡彩速寫。三節課的內容將《秋天的銀杏葉》這一課題得到了拓展與延伸,是一次讓學生較為全面的感受——認知——表現的學習過程。
(三)校內外教學有機融合
在素質教育中,校內外教育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二者在各自的內容、形式上各有各的優勢,新時代下只有將二者有效銜接,才可以進行完美地素質教育。首先,校外美術教學要在遵循校內新課改的大環境下進行,教師要明白教改的意義,通過深入了解校內的教學問題,才能推動校外教學的質量。其次,校外美術教師要學會走進校內,參與校內美術教師的教學科研活動,充分發揮各個專業教師的優勢,取長補短,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教師資源共享。反之,校內教學活動也可以更具靈活性,聯合校外教育機構建立傳統文化體驗基地,創新科技教育活動等,提供專業教師為學生進行培訓,組織學生參觀學習,讓學習美術變得更加豐富有趣。2019年蘇州市有一場中小學文化交流藝術節的活動,其中展示的學生作品涵蓋了京劇、木偶、剪紙、書法、繪畫等傳統文化。現場有許多學生在進行講解和展示他們的美術作品和工藝品,不僅讓觀者學習了專業知識,還讓講解者增強了實踐能力,更讓我們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得到陶冶,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三、結語
新時代下校外美術教育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但教育者仍需不忘的是美育真正的意義在于育人。校外美術教學的方式方法應不忘初心,改革創新。
參考文獻:
[1]張廷強.校外美術教學方法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4年.
[2]宋笑顏.小學美術教學校外拓展途徑探索[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3]張慧.場館教育在校外美術教學中的探索[J].智庫時代,2019,(37).
[4]張慧.新形勢下校外美術教學活動的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9,(02).
[5]龍念南.校外美術教學,該如何教?[N].中國美術報,2018-07-23.[6]石梅.淺析校外美術教學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4,(16).
[7]房亮.淺析校外教育機構少兒美術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