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子
摘要:古詩詞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其精髓所在。古典詩詞與曲調的相互結合,讓古詩詞藝術歌曲賦予了中國藝術新的活力。本首作品《幽蘭操》的詞作者是韓愈,為它譜曲的是我國當代的著名作曲家趙季平。本文以《幽蘭操》這首作品為例,從藝術特征入手,對歌曲的演唱風格及其審美意境進行探究。希望可以讓大家更多地了解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魅力,并且能為日后其他聲樂學習者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古詩詞歌曲? ?《幽蘭操》? ?藝術特征? ?審美意境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6-0168-02
隨著當今社會的飛快發展,人們對古詩詞歌曲的關注越來越高。在這個快速前進的時代,古詩詞歌曲可以讓人“慢”下來,享受在悠揚的琴曲中,領略古代的風韻,感受古代名家的意境。在欣賞歌曲的同時,對我們的傳統文化也進行了學習。古詩詞歌曲也時常成為當下的熱點,得到了眾多音樂愛好者的青睞。
一、古詩詞歌曲的概述及《幽蘭操》的歷史背景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概述
古詩詞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其載體經歷了不斷的演變發展,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楚辭》,到漢唐朝的樂府詩還有格律詩,宋元時期的曲詞,明清朝的散曲等。這些體現出了中華文化在不同時期都留下了時代的印記。中國古詩詞歌曲,大部分都是以古典詩詞為基礎,結合了優美的曲調,編配出了一首首藝術歌曲。近年來,國家重視音樂和文化的發展,讓音樂界和文化界對古詩詞藝術歌曲十分重視,產生了像《經典詠流傳》這樣一系列的優質節目,讓古詩詞歌曲有了新的活力。而且引發了一段古詩詞歌曲熱風,讓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領略古詩詞歌曲的魅力所在。
(二)古詩詞歌曲《幽蘭操》的歷史背景
“幽蘭操”,又名“猗蘭操”,其最早的記述是蔡邕在《琴操》中說,孔子誠不是隱士,也不愿成為一個隱士,只不過因不逢時,有些感傷、喟嘆而已,卻從沒改變其如蘭草一般的高潔之志。此詩是孔子所作,孔子結合當時的處境,有感而發寫下的。后來經過唐代的詩人韓愈改編,根據“蘭為王者香”,作成了另一首流傳至今的《幽蘭操》,來謳歌和致敬孔子。而后經過當代的作曲家趙季平老師譜曲,改編成了一首優秀的藝術歌曲。
二、古詩詞歌曲《幽蘭操》的藝術特征
(一)文學特征
1.語言文字的分析
在古詩詞藝術歌曲中,詩詞與曲調的統一十分重要。從《幽蘭操》這三個字可以看出蘭花的操守。這首詩歌共分為了上闕、中闕、下闕三個部分。上闕道出了蘭花既貌美又有香氣,相比之下,任何花香都不及蘭花。作者由此聯想到了自己的處境,即使未被人賞識,但是想到蘭花不畏嚴寒,依然在不利的環境中生長,展現了自己的自信與豁達的態度。中闕的中心思想是蘭只為王者而香,引用了周文王的典故,透過此典故反映了作者對明君知遇的渴望,由此表達出了如若遇到明主的賞識,自己會散發清香,表示忠誠,愿意為明主所用,并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的才華。下闕表現出了蘭花要經過冰雪覆蓋,在嚴寒蕭條下仍然努力堅持,不低頭,堅韌自信。世人要從蘭花身上學習它高貴的品質,學會堅忍,保持初心。
2.氣息與咬字
相對而言,在古詩詞歌曲中對氣息還有咬字關注度比較高。首先,氣息是演唱的基礎,在詮釋歌曲時,氣息的控制很重要,為了讓氣息流動起來,為了讓演唱歌曲時不生硬,這就需要演唱者在下面做足準備,努力地練習,把握好度。咬字清晰也是在演唱時的基本要求,在古詩詞藝術歌曲中要注意“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咬字要正確,“腔圓”就是要保持好腔體的圓潤、飽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修養越高,對作品的視角和理解就會更有一些深度。這樣在演唱歌曲時,能夠更好的理解歌曲的語境。在《幽蘭操》中,有一些疊詞,例如“猗猗”“揚揚”“幽幽”等。這些疊詞咬字看似容易,要注意在演唱時把握住字頭、字尾,注意一些音節的歸韻,音節要清晰。
“蘭之猗猗”中的“猗猗”的韻母“i”韻母相對好發音,切勿咬的過于死,要注意共鳴的位置。第一句“蘭之猗猗”這四個字要一氣呵成,在這四個字中,第一個字“蘭”還有第四個字“猗”的用氣很重要,由于“蘭”字是開口演唱的第一個字,并且為了防止后面幾個字的氣不夠用,在演唱“蘭”字時需要保持住氣息。“揚揚其香,眾香拱之”的“揚揚”中韻母“ang”,要注意腔體的共鳴,盡量避免鼻音,氣息要推動音樂的進行。“幽幽其芳”的“幽幽”是疊詞,在一種安靜的氛圍下,所以要根據環境,用弱聲演唱。“子孫之昌”的“昌”就要歸韻在“ang”上。在接下來的每一句演唱中氣息運用都要相對均勻,節奏也比較緊湊。全曲對每一個字要求都十分嚴謹,如“揚,幽”等字。這首曲子雖然是描寫蘭花,但是主要描寫的是圣人,所以音色要更加統一。旋律不宜太過張揚。我們還可以通過朗讀尋找它的韻腳,利于更好的咬字,也能感受詩歌的節奏。
(二)音樂特征
1.曲式結構
這首作品作曲家趙季平在創作中遵循了古詩詞的韻律,結構簡單的原則,而且在此基礎上還力求詞與曲的統一。這首《幽蘭操》是A+B+A1的三段式再現的曲式結構,結構相對規整,節奏是4/4拍,調性是G調。
開頭前8小節是引子部分,從第9-18小節是A段,也就是上闕部分,接下來B段包括了中闕和下闕。A段由a和a1兩個樂句組成,每個字都和每個音相對,兩個樂句的開始都是大跳,最后的收尾都很平緩。第一樂句有5個小節,從“蘭之猗猗”到“幽幽其芳”,第二樂句也是5個小節,“不采而佩”到“我行四方”。B段分為兩個小段,每小段都由三個樂句構成。然后由一段3小節的間奏過渡到第22小節,進入到了B段。“文王夢熊”開始的5小節是B段第一小段的第一句,“采而佩之”是B段第一小段的第二樂句,這兩句的節奏很相似,旋律都集中在高音部分。從“雪霜茂茂”到“子孫之昌”是第三句,開始節奏變快,而且還加了休止。第二小段的結構和第一小段的很相似,不多加談論了。中間還有一段間奏。在1小節的間奏以后再現A段,A1和A段相互呼應,最后一段樂句加上一小節尾聲,讓曲子更加完整。
2.旋律織體
《幽蘭操》的曲調濃郁,韻味盎然,是g徵調式,旋律比較穩定、自由。A段有大跳部分,相對自由緩慢。之后B段節奏有加快的部分,首尾呼應。在歌曲的旋律處理中,還借鑒了漢字中的聲調特點,讓歌曲顯得更加的巧妙。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旋律節奏比較有特點,沒有過多的起伏,沒有過多的技巧,通過含蓄的韻律,呈現的作品往往讓人回味無窮,留有余味,引發共鳴,令人深思。
三、古詩詞歌曲《幽蘭操》演唱的情感意境
通過吟唱還有誦讀一些技巧的運用,能讓古詩詞與曲調結合,展現出了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魅力,讓古詩詞歌曲富有美感。《幽蘭操》的曲風鮮明,并且古人表達情感十分委婉,借蘭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詮釋古詩詞歌曲時,更多是靜下心體會作者的心情,置身情境中,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從文化的角度來把握住情感還有意境,并結合當下進行演唱。在呈現歌曲時,演唱者要保持一個舒適的站姿及良好的氣息控制,肩膀稍放松后張,脖子還有脊椎都要自然挺立。根據歌詞的變化進行調整,眼睛里要有畫面,投入到歌曲當中。通過掌握這些,對情感的把握會更加容易一些。此曲應該唱出堅毅的態度,豁達的情感,表達出圣人的超然之感,堅韌之品格,還有對社會的責任和文化的傳承。
四、結語
本文以《幽蘭操》此曲為例,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進行了探究,其本身是音樂與文學的融合,由此使二者有了緊密的聯系。不管是在古詩詞歌曲的創作上,演唱意境上,這些都影響著中國聲樂,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地位和價值。《幽蘭操》的不斷改編,讓歌曲得到了升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還有要求。在古典傳統的古詩詞基礎上,和現代音樂以新的形式進行編曲,能讓人在演唱中感受到音韻之美和文學之美,給人以全新的聽覺享受。在新的時代,雖然每天接受著新的文化,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傳統的文化。通過淺析古詩詞藝術歌曲認識到了要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要讓古詩詞藝術歌曲繼續傳唱下去,讓更多人領略到瑰寶之美。
參考文獻:
[1]白芯澤.古詩詞藝術歌曲《幽蘭操》的創作、演唱特征及審美價值[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年.
[2]杜佩金.趙季平古詩詞藝術歌曲《幽蘭操》《別董大》演唱探析[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8年.
[3]王士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幽蘭操》演唱風格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年.
[4]金王倩姝.古詩詞歌曲演唱中的音樂修養——以《晚晴》為例[D]合肥:安徽大學音樂學院,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