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龍 倪慧群 韓雨辰 唐家林 李根 鄭鵬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了粵港澳大灣區新的戰略任務,廣東省區域創新能力以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為代表形成了獨具廣東特色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香港擁有世界級優秀的大學資源,科研成果產出水平較高;澳門高校雖歷時短但發展較快,迎來諸多發展新契機。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歷年積累了豐富的共同辦學、共建平臺等合作基礎,面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良好機遇,擁有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創新要素吸引力強等諸多優勢,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如科技創新水平不一、協同包容性待加強等劣勢。為此,從頂層設計,人才為本、協同創新發展,創造機遇平臺、力推基礎能力建設, 注重交叉學科融合、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深度融合產學研 4個方面提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 高校? 科技? 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目前已成為我國的重大實施戰略之一。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一份綱領性文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文簡稱為《綱要》),該《綱要》給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清晰全面的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定位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因此,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必然是新時代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各國博弈、大步邁進世界一流灣區的必經之路[1]。
高校歷來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尤其是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引導區域創新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2]。在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內高校所承載的使命重要而特殊,在科技開發、人才培養、知識創造、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粵港澳大灣區源源不斷科技創新活力的重要供給者。
1? 粵港澳大灣區主要高校科技創新情況
1.1 廣東高校
近年來,廣東省的區域創新能力發展迅速,以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深圳大學等為代表的眾多廣東高校承擔起了區域科技創新發展的中流砥柱,為廣東省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力量[2]。從地理位置來看,廣東省的“雙一流”大學,除了深圳大學,其余重點建設高校都處在廣州。而位于佛山和東莞的佛山科技學院和東莞理工學院目前均在廣東省高水平理工高校建設之列,同時,東莞理工學院辦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珠海也順應潮流引入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入駐。另外,深圳同我國港澳臺地區及國際合作辦學方面也取得較好成績。據統計,我國高校BRCI指數排名中有6所廣東高校處于前百強,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深圳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充分體現了廣東高校的強勁實力。
此外,廣東省高校科技創新,正搭建以市場為風向標、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有嶺南地方特點的包容型區域創新系統,助力廣東區域創新向更大規模集成方向拓展,產學研合作范圍和成果取得突出進展。
1.2 香港高校
香港是大灣區科技創新人才的儲備高地,尤其在金融、法律、貿易等領域人才儲備充足。高校競爭力方面,香港擁有世界級的優秀大學,據統計,香港是世界唯一一座有四所QS排名前50的城市,香港9所高校的87個專業進入全球排名前50。科研成果及產出水平方面,多年來,香港高校30多個科研成果被評為我國國家科學技術獎,過去5年,香港高校在基礎科研的論文產出方面在高倍引論文、論文引用方面均排名第一[3]。基礎科研平臺建設方面,香港6所高校建設了1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建設水平不斷加強。
1.3 澳門高校
澳門目前高校的數量為10所,其中,公立和私立的比例為4:6。大學教育和高等專科教育共同組成了澳門的高等教育。其中大學教育在高校進行,以澳門大學為代表。而以澳門理工學院為代表的理工學院和專科學校則承擔了高等專科教育[4]。近年來,澳門的高校數量逐年增加,雖然澳門的現代高等教育只有30多年的歷程,由于社會對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需求越來越多,以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為代表的一批院校發展迅速,例如,設立于珠海的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為澳門大學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機遇。
2?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技合作情況
鼓勵粵港澳高校聯合辦學,積極利用粵港澳高校聯盟優勢,是《綱要》明確的重要內容。粵港澳高校開展科技合作有助于將優質的教育及科研資源進行交流共享,進一步提高大灣區科技創新水平。從歷年粵港澳合作歷程看,粵港澳高校之間積累了深厚的合作基礎,在取得豐厚成果的同時,仍有廣闊的空間有待開拓,特別在當今全球科技合作欣欣向榮的背景下,更加系統和科學你的科技合作是粵港澳三地攜手共進的必然選擇[5]。
近十幾年來,香港的三所高校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先試先行,在大灣區開拓了一片新天地。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于2005年在珠海成立,至今已經培養了近萬名畢業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校則于2014年正式創立。香港科技大學于2018年宣布與廣州市政府、廣州大學簽署合作協議,計劃在廣州南沙建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分校。據不完全統計,隨著2019年《綱要》的出臺,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佛山理工大學等在內,地處珠三角的新增高校將有10所以上。在廣東,將形成一個實力雄厚、水平優異的“高校群”,再隨著香港、澳門高校的加盟,整體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
近些年,粵港澳大灣區各高校除了在“校-校”之間進行合作,還結合自身的學科優勢,紛紛建立起“校-政府”、“校-科研院所”、“校-企業”模式的系列科技創新合作。如澳門大學與珠海市政府開展成果應用及技術服務合作、珠海市政府為澳大提供多元化職業發展平臺;香港理工大學與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藥學院與洛伊克巴德年輕化產業集團進行戰略合作,將幫助開展瑞士賽爾西都系列產品的藥效學及其分子機制的研究,同時幫助瑞士先端產品順利落地港澳地區等。
3?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技創新發展優劣勢分析
3.1 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對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發揮巨大的助力作用。粵港澳高校總體的科研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十分突出,在全國甚至是世界范圍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在科技創新方面具有很強的要素吸引力,可以說已具備很好的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第一,在高校實力方面,廣州擁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諸多在各個領域研究水平較高的高校群,此外,近年來隨著中新知識城、科學城的建設興起,整體使得廣東在科技創新方面形成明顯的驅動力。第二,站在改革開放前沿的經濟特區深圳,同時也是我國一座科技創新性城市,在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領域水平位居全球領先,不僅形成了完備的科技產業鏈,還擁有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第三,香港在基礎研究和原始能力創新方面也是位居世界較高水平,依托其比較完善成熟的法治環境,目前已聚集大批高端人才,形成極具競爭力的國際資本和高端人才群體;澳門行政特區在財政方面的實力相當雄厚,它擁有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承載著較好的流動性國際資本。最后,“粵港澳高校聯盟”強強聯合優勢突顯,可為灣區培養更多創新人才、輸出更多創新成果、匯聚更多創新資源。
3.2 劣勢
科技創新水平不一,協同包容性待加強。當前,珠江三角洲地區高校協同發展機制處于起步期,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聯合創新程度不夠深入。在廣東,如中山、肇慶、惠州、江門等城市盡管有建高校,但數量不多,辦學層次也不夠高。香港高校缺乏科研創新專才,缺乏自身新興產業計劃,欠缺為香港本地科技企業提供足夠的資源和支援[6]。澳門高等教育起步較晚,學科門類建設不健全,哲學、歷史學、農學、數學等傳統學科相對薄弱[7]。
基層探索較多,頂層設計缺乏。從近些年粵港澳高校間的合作模式來看,簽訂合作協議、共建科研合作平臺是最為常見的推動方式之一,如香港與廣東省各級地方政府簽署協議來促進跨界產學研合作活動的產生和發展。總體而言,大灣區的高等教育合作仍然建立在不同的高等教育機構與教研人員之間零星的自愿合作基礎上,仍缺乏促進教育合作的總體規劃和構想,促進與合作的步驟還不夠明確等。
4?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建議
4.1 頂層設計,人才為本
首先,應明確廣東、香港和澳門的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定位和高層設計,從大灣區建立的戰略環境和其他世界級海灣地區的成功經驗來看,大灣區高等教育科技創新的發展應以打造全球性人才港、全球性知識和創新港視為核心[6]。以現有成果為基礎,不斷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內高校教育資源,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創新制度、共享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通過產學研合作方式,充分融合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與科研機構、社會層面的發展,以人才培育為關鍵,以人才輸出、知識生產和服務供給為紐帶,進一步強化高校與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系。形成與高水平的大學、優勢的實驗室和一流企業合作,在全球范圍內引進一流的人才和科研團隊,通過組建新的研究所或國家實驗室來合力解決世界級難題和“卡脖子”關鍵技術。此外,支持應用型大學和職業學院的發展,為當地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4.2 協同創新發展,創造機遇平臺
加強高校科技創新合作。高校層面,以常態性科技創新交流促進合作,面向世界、緊跟前沿,可利用“粵港澳高校聯盟”這一重要平臺制定大灣區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的準入條件和方案,成立三地政府共同參與的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委員會,形成制度化、規范化聯動機制。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的技術、產業優勢,引入全球創新資源,建立開放、互聯、合理的大學創新體系。進行技術、信息人才等創新要素和區域一體化的政策研究,為大灣區的建設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在政府層面,積極推動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同時鼓勵其他地區的有關科研機構、企業等參與到合作項目中來。依托三地區聯合創建的創新示范基地,進一步促進在創新創業方面的交流互動,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動機制,同時也給予粵港澳青年在創新創業方面的更好平臺條件。
4.3 力推基礎能力建設,注重交叉學科融合
政府重點加強大灣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平臺的建設,鼓勵并支持共同承擔國家級科研計劃項目,在重大科研儀器和基礎設施的使用方面形成良好的共享交流機制。強化基礎研究的應用,擴大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支持將粵港澳深化創新體系和機制整合到綜合創新改革試驗中。利用香港特區的國際化優勢,促進跨高校“多學科交叉”創新要素匯聚;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準則,布局科技前沿領域學科的交叉融合,為培育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新業態作出貢獻。
4.4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深度融合產學研
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突破科技發展瓶頸;發揮政府在區域創新中的宏觀指導作用,制定完善創新發展中的人才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利益分配政策等法規政策,為高校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區域協作發展,增強對外放開需求,通過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實現良性競爭、互利共贏[2]。
建立以市場為風向標、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有嶺南地方特點的包容型深度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和粵港聯合創新資助計劃,鼓勵建設粵港澳產學研合作創新聯盟。鼓勵港澳高校在內地推廣技術政策、硬件設施以及優質科技項目,促進合作及相關項目在內地的產業化,吸引內地科研機構和企業到港澳設立研究機構。
參考文獻
[1] 譚慧芳,謝來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J].開放導報,2019(2):61-66.
[2] 陳興菊.廣東省高校科技創新與區域創新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6(23):32-36.
[3] 劉佳駿.發揮香港優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J].中國發展觀察,2019(9):20-23,32.
[4] 胡新燕. 澳門與中國內地高等教育合作質量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5.
[5] 曹陽.推進內地與香港高校科技創新合作的思考——? ?來自浙江大學的實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3):131-132.
[6] 謝愛磊,李家新,劉群群.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背景、基礎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9(5):58-63,69.
[7] 盧曉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9(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