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平


摘要:有意義的閱讀,不僅是提升學業的需要,更是開闊視野、終身發展的需要。閱讀氛圍不濃、閱讀條件受限、閱讀理念滯后的農村高中,可以“雙語”融合、交互對話和情境展演為思路,創設閱讀新環境,探索閱讀形式豐富多樣性,構建閱讀教學新模式,打造“閱讀+”的閱讀活動課程,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與興趣,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融入東西方不同文化元素,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關鍵詞:融合;對話;展演;雙語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2A-0016-05
閱讀于人生之重要,總是不時被有識之士強調。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1]而閱讀現實卻并不讓人樂觀。據相關部門統計,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韓國人年均7本,日本人年均40本,俄羅斯人年均55本。中學生的閱讀現狀同樣不容樂觀。除了讀教科書外,不少處于最佳讀書年齡的中國孩子卻更喜歡網聊、打游戲、看網絡直播、打賞主播。不僅如此,近來紙質閱讀“亞健康”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恐怖血腥文學、玄幻仙俠小說、言情小說,正成為部分中學生青睞的主要閱讀內容。這樣的閱讀不僅影響孩子們對文本的正常理解,混淆他們的邏輯和正常思維,也降低了他們的閱讀品位,顛覆了主流價值觀。201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7.4%的青少年每周閱讀網絡小說超過3小時,45.2%購買過網絡小說紙質書[2]。有人這樣戲謔當前中學生讀書的現狀:有閑不讀書,無聊才讀書,盡讀無聊書。
閱讀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信息時代,知識急劇增長,若是像傳統學校教育那樣只強調對系統知識本身的學習與掌握,那么學生學到的知識大部分會很快過時,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人類的知識浩如煙海,學生在校習得的知識只是極其微小的部分。只有讓學生學會閱讀,掌握閱讀的方法,他們才能在進入社會以后,通過閱讀繼續學到工作中所需的各種新知識、新技能,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激發廣大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思維和閱讀能力,才是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負責。
閱讀也是高中生學業發展的需要?!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構成,所涉及的18個學習任務群,其中有16個明確需要“閱讀”。高考對中學生閱讀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江蘇高考2008方案語文試卷總分160分中有145分(語言文字運用15分,文言文閱讀19分,古詩詞鑒賞10分,名句默寫8分,現代文閱讀38分,作文70分)與閱讀有關;英語120分中有85分與閱讀有關(聽力20分、單選15分除外)。
如何破解閱讀難題,引導學生進行有質量、高品位的閱讀?我們基于農村普通高中的閱讀環境不佳、閱讀氛圍不濃和學生的閱讀視野不寬等現狀,本著“創建學校特色,提升辦學品位,促進學生發展”的辦學目標,以融合、對話、展演為實踐理念,積極開閱讀活動課程,推動農村高中學生進行雙語閱讀。
一、“雙語”融合:構建跨學科跨文化的語言閱讀實踐課程
“雙語”融合是新時代構建跨學科跨文化的語言閱讀實踐課程的必然要求和生動體現。中文是母語,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語文和英語是高中學生必修的課程,倡導“雙語”融合就是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和屏障,讓這兩種語言文化在學校創設的特定情境下進行碰撞、交流、融合,在教學活動中尋找兩類語言的契合點,把握它們的共同特征與規律,充分發掘師生的語言潛能,以期從中獲得相應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傳統的語言教學只關注本門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即使同是語言學科,中文與英語也不必然有聯系。其實,同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共通性,當我們聚焦兩門學科核心素養時,會發現在“語言”、“文化”、“思維”和“能力”方面都有著相似的目標要求。這也就為“雙語”閱讀課程的開展提供了可能。
1.創設農村高中閱讀新環境
相較于城市中學,農村高中在閱讀環境的布置上往往較為簡單。因而,根據農村學校特點改善、創設特色閱讀環境,是學校項目開展的基礎舉措。
首先,我們充分利用農村中學的空間優勢,豐富、擴大閱讀場所。在繼續加大圖書館建設的同時,以電子閱讀屏作為載體,設立閱讀廣場,利用豐富的資源設置,推送學生感興趣的閱讀內容。在教學樓的每個樓層設立閱讀書屋,把圖書館開到學生的身邊,讓學生可以方便快速地進行閱讀;設立教室閱讀角,配備專用書柜,將教室變成微型圖書館,制定圖書流通規則,形成常態化閱讀機制。
其次,我們還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優勢,依托農村信息教育基礎設施發展的契機,建立數字化圖書館。通過建設電子閱覽室、電子閱讀屏、閱讀亭等閱讀硬件和引進超星、讀秀等多種閱讀軟件,豐富學生的閱讀方式,擴大圖書存儲的規模,提供豐富的圖書資源,也適應讀屏時代的發展需求。通過有效整合并利用多媒體資源,使閱讀朝著個性化、自主式、交互式學習方向發展,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
2.探索豐富多樣的閱讀形式
我們積極探索多樣的閱讀形式,建設促進互動體驗和閱讀成果展示的平臺,營造了和諧共進的閱讀氛圍。一方面,指導學生科學使用網站、微信、QQ等網絡平臺進行互動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組織學生成立閱讀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分享交流閱讀體驗,展示閱讀成果,激發學生自主閱讀、快樂閱讀、合作閱讀,促進“雙語閱讀”有序高效開展。此外,我們還利用多媒體資源,創建網上讀書管理平臺,努力生成數字化、信息化閱讀環境,使閱讀方法和手段多樣化,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質量。
3.整合“雙語”資源
閱讀不是無目的無選擇的看書,而是要借助引領者的眼光,站在應有的高度來“經營”。正如學者朱永新先生在2019年12月10日的“搜狐教育”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所說,開卷有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要把有限的時間,用來讀真正的好書。就雙語閱讀而言,雙語資源不僅包括中英文教材、中英文經典文學作品和其他有價值的中英文讀物,還應當包括語文教師和英語教師等人力資源?!半p語”書籍浩如煙海,選擇怎樣的材料供學生閱讀是很重要的問題。這就要求“雙語”教師通力協作,根據所面對的農村高中學生的知識層次和閱讀能力,本著“適者有效,不適者無效”的原則,精心篩選出具有“雙語”閱讀價值的素材,為學生開出真正有價值的“書單”,從而完成資源整合的基礎工程。
“雙語”閱讀資源的整合是學生在美妙的閱讀過程中進行中英文精品互譯、獲得東西方不同文化滋養的“雙語”滲透的必要步驟和規定“動作”,沒有資源的整合,“雙語”滲透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雙語”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受物質條件、師資力量、閱讀環境等多方因素的制約,要經歷很長一段時期的過程?!半p語”融合是對學科教學的補充和深化,對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時它也加深了師生對兩門學科的理解,有利于密切學科聯系,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激發師生學習興趣和潛能,為人才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交互對話:雙語閱讀中的主要教學形式
社會認知理論對學習和行為提出了個人、行為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假設?!半p語”閱讀實踐的主體是學生,他們的閱讀活動將與所涉及的人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我們將其稱之為“對話”。雙語閱讀中的對話包含三種形式:
一是與文本對話。與文本對話是閱讀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從已有經驗出發,調動感官與文本直接對話,構建知識結構,逐步培養自已的語言感受能力,記錄下自己對文本的心得、感悟和評價。這些心得、感悟和評價可能是膚淺、零碎的,但也是真實的、發自內心的情感體驗,應得到足夠的尊重和重視。
二是師生、師師對話。教師要著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反饋、話題和問題,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在與學生對話中,為他們答疑解惑、解構探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完成閱讀與教學任務。在對話過程中,生生交流共享,聚合智慧;師生引導反饋,發展創造;師師達成共識,精誠合作。
三是中英文對話。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信息的載體。語言之間的碰撞、交流勢必引發讀者的思考,通過中英文對話,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不同語言的文化差異,認同、熱愛祖國文化,尊重其他文化的獨特性。中英對話不僅是紙面上的對譯,也是在閱讀過程學生學習、思考、表達,并形成個性化的情感體驗的結果。
1.構建閱讀教學新模式
學校應該順應教學改革的要求,秉承課改理念,打破傳統閱讀教學“課堂講授為主、教師為主”的局限,構建“生—本”的閱讀教學模式——在浸潤著民主、平等、和諧的人文環境中,學生在雙語教師的引領下自主閱讀、合作閱讀,直接從文本的解讀中汲取知識和營養。我們每周定時開設“雙語閱讀課”(進入課表),學生在教師適當指導的基礎上進行自選、自由、自主的閱讀,以學生展示作為評價閱讀效果的主要手段。
在“生—本”閱讀的基礎上,以互動式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特別重視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開展。讓教師、學生從自身閱讀體驗著手,利用雙語閱讀小組交流讀書心得、進行作品展示,讓閱讀交流成為閱讀教學的主體。每個月在教室門口的閱讀展示欄中發布3-4篇的雙語閱讀交流文章,供同學們進行閱讀學習與交流。借助學校???,由語文組、英語組老師牽頭,雙語閱讀教師為指導,學生編輯為輔助,選編學生稿件。學生閱讀的原創性成果(片段賞析、讀后感悟、評論等),項目組讓學生自己認真手寫在學校專門印制的“雙語閱讀”專用稿紙上,收集、整理、復印、裝訂成冊,形成了覆蓋全體學生、形式新穎獨特、內容豐富多彩的48本《閱讀擷英Selected? Reflections? on? Reading》校本教材,受到全體師生的廣泛好評。
2.探索閱讀層次的多樣性
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以強化指導閱讀中文經典和原文原版書籍為基礎,讓學生逐漸掌握英語思維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閱讀—對比—欣賞”的雙語對照閱讀活動中,領略雙語閱讀的魅力,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在閱讀活動中,努力構建“閱讀—摘抄—思考—探究—閱讀”的模式,讓閱讀從讀了、知道了的表層,提升到理解了、記住了的較高層次,讓閱讀成為學生知識、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努力改變閱讀的常規樣態,探究多樣的閱讀層次,嘗試構建“學生自主閱讀—師生共讀—生生共讀—親子共讀”的立體閱讀體系。
學校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提倡學生借助閱讀進行社會調研、實踐,將文本的思想性、藝術性、人文性、實用性延伸為自己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從而產生閱讀的創造性。加強文學社、戲劇表演等社團的建設,注重演講、朗誦等實際操作課程的設立,定期開展社會調研,了解民風民俗、了解歐美的文化流變,為活動展示提供鮮活的、經典的或時代的元素。
3.打造“閱讀+”的特色課程
為了使閱讀教學更為系統,我們圍繞“雙語閱讀”,在原有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加大開發的力度,打造以閱讀為核心的校本特色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地域優勢,開發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富有時代性、多樣性、豐富性和選擇性的雙語閱讀校本課程,使項目課程與學科教學對接、與生活應用對接。
譬如,學校語文教研組結合《唐詩宋詞選讀》《現代散文選讀》等課內教材,開發了“古代散文閱讀”“現代小說閱讀”等校本閱讀課程;英語教研組結合《新理念英語》《黑布林英語》《典范英語》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開發了“英語文化之詞匯掌故”“生活英語”等校本閱讀課程。在兩門學科的閱讀課程開發的基礎上,對雙語閱讀的跨文本閱讀進行深度思考,注重雙語的互通和對照,開發了諸如“小說中英文對照閱讀”“散文中英文對照閱讀”等多個重視雙語對照的課程,讓語文、英語教師利用“同文異教”的方式,開展經典名著雙語、雙文化教學,努力促成雙語融合教學。在開發和完善課程的實踐過程中,形成國學研究、中英對標翻譯、母語和英語語言、文化異同比較探究等特色板塊。
為了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我們在加強國家課程實施的同時,著力強化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為學生的選擇性學習提供豐富的特色課程和活動課程,注重多樣性和可選擇性,加強學生社團建設,并在具體的實施中不斷完善和豐富,盡可能滿足各類學生發展的需求?;诖耍覀儤嫿霜毦咛厣恼n程體系(如圖1)和課程目標體系(如圖2):以基礎課程為根本,以特色課程為主干,以活動課程為枝葉,讓課程體系這棵大樹根深葉茂,開花結果。同時,把課程目標體系的三個分支作為相應的課程實施的追求與評價標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情境展演:快樂呈現雙語閱讀成果
美國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杜威特別注重活動,后人在此基礎上概括為活動即課程[3]。雙語閱讀作為特色課程和活動性課程,著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母語的資源和實踐機會處處可見,但對于農村中學而言,尚不具備供學生交流和應用的英語真實語境。學校依托雙語閱讀教學和活動,打造“書香”校園文化,為雙語閱讀教學搭建平臺,創設閱讀生態情境,展示閱讀課程成果。
“人生最大快樂,是自己的勞動得到了成果?!盵4]農村高中學生勤奮質樸,但往往內斂自卑、不善言辭且羞于表達,雙語閱讀活動在完善課程知識體系的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信心,鼓勵學生勇于表達,大膽創造,并采用多種文藝形式展示。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以及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閱讀的場所、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雙語”閱讀活動課程的開展要盡最大可能讓全員參與其中,讓學生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閱讀活動也不僅僅是讀書,撰寫讀書心得、分享讀書感悟、展示讀書收獲、評選優秀作品,我們還通過“演”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實現這一閱讀目標。各種中英文文藝活動,諸如演講、相聲、小品、戲劇、朗誦、歌唱大賽、詩句競猜、對譯比賽等,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積極性,以體驗式作為閱讀教學的補充,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提供給他們豐富的實踐平臺,讓學生把閱讀與實踐相結合,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閱讀樂趣。
實踐證明,學生要求參與表演的激情高漲,他們期盼通過活動來達到自我肯定,別人認同,一改往日農村學子畏縮內斂的形象。在自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學校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滿足學生張揚個性、展現自我的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做“節目單”,提供舞臺,喚起學生的表演欲望和熱情。學校還可以通過校園廣播臺、網絡直播等方式向社會展示學生“雙語”活動的成果,用“雙語”活動帶動“雙語”閱讀的節奏,給“雙語”滲透注入了新鮮活力,為學生的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和無限精彩。
情境展演強調閱讀課程成果展示的藝術性和審美趣味,充分體現了高中生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和靚麗風采。情境展演既是“雙語”閱讀活動課程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對閱讀效果的最好檢驗。我校已舉辦了三屆“書香飄溢校園? 閱讀相伴人生”雙語閱讀成果展演,面向全市,進行直播,創下了單次點擊超35萬人的記錄,并得到了包括海外校友在內的眾多觀眾的積極反饋。
“雙語”閱讀活動課程應著眼興趣、寓讀于樂,它不是另一種方式的變相“補課”,而是激發自我、點燃希望的生命成長過程,是學生生命中不可磨滅的美麗印記。教育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么?我們認為,應該是培養有健全人格、良好素養、創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一個人真正擁有閱讀生活,他便能過上正確的精神生活,真正享受精神生活帶給他的寧靜和幸福。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2:129.
[2]新浪教育.少兒數字閱讀報告:超六成讀過網絡小說[EB/OL].(2015-10-27)[2019-11-28].http://www.chinawriter.com.cn/shaoer/2015/2015-10-27/256466.html.
[3]侯懷銀.杜威的課程觀評述[J].課程·教材·教法,1999(10): 53.
[4]謝覺哉.謝覺哉雜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59.
責任編輯:顏瑩
Integration, Dialogue and Demonstration: An Effective Way of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Bilingual Reading Practice
ZHANG Zhiping
(Haian Qutang High School, Nantong 226661, China)
Abstract: Meaningful reading is necessary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lifelong development. However, some rural high schools are often plagued by weak reading atmosphere, limited reading conditions and outdated reading beliefs. To tackle the above problems, we may take the idea of bilingual integration, interactive dialogue and situational demonstration to create the new reading environment in rural high schools. Meanwhile, we may explore the varieties of reading forms and construct the new modes of reading instruction to create the reading activity curriculum of “reading+”, so that we can spark students reading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improve their reading competence, and promote different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eventually adapting to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talents in a better way.
Key words: integration; dialogue; demonstration; bilingual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