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由“互聯網+”的概念和公民的閱讀狀況入手,分析了圖書館閱讀推廣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并相應得在推廣內容、推廣媒介、推廣方式上提出了幾點改進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閱讀推廣;互聯網+;圖書館
閱讀,是人類習得前人知識技能、交流情感、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在21世紀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已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與生存技能。公民是社會的承載者與建設者,其閱讀狀況,不僅影響其自身素質的提高,也影響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目標的實現。圖書館,作為信息中心與教育基地,有必要和義務加強閱讀推廣工作,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
一、“互聯網+”與公民閱讀狀況
“互聯網+”的概念,由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在2012年首次提出,之后2015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在全國“兩會”上提出《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指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的思路,引起強烈反響與討論。2015年7月4日,國務院下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互聯網+”要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各行業中間掀起了互聯網布局的浪潮。而圖書館作為一種與信息接軌,提供信息服務支持的特殊行業,更是急需“互聯網+”化,提高信息獲取和服務的能力。
一直以來,閱讀是一種個人行為,但在“互聯網+”時代,公民閱讀開始有了形態多樣的社會化交流,各種好書推薦、讀書微信公眾帳號平臺的推出,成為不少人讀書前后交流心得的重要平臺。互聯網將分享、互動、傳播等多種社交元素注入閱讀中,閱讀的價值在讀者、作者相互之間的交流中被放大。互聯網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生態,從紙張到屏幕載體之變趨向穩定,數字閱讀快速發展,手機等移動閱讀方式成為新的國民閱讀趨勢。國民對個人閱讀的需求不斷提高,這正意味著全民閱讀活動遇上了良好發展時機。
二、圖書館閱讀推廣存在的問題
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是圖書館運營中的重要模塊[1],也是最常規的基礎工作,然而經過調查,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多的問題[3-5]。
(一)閱讀推廣活動范圍狹窄、內容單調
無論是公共圖書館還是高校、行業圖書館,推廣活動多以讀書講座、評選優秀讀者、選出推薦書目、閱讀主題征文等形式為主,雷同率高、缺乏新意,特別是在開展多年以后,無論是推廣活動本身,還是推廣的書目都難以吸引讀者的興趣,甚至有高校圖書館的相關活動出現參與人數較少的狀況[2]。
(二)館藏數字化資源推廣、利用不充分
館藏文獻資源不僅包括紙質資源,數字化資源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各具優勢。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數字化資源已然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傳統圖書館高度依賴館藏紙質資源,數字化資源庫建設不足,沒有充分利用和推廣館藏數字化資源,導致讀者不知道或者不會獲取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在宣傳介質上,對新興宣傳媒介,如微博、微信、移動圖書館APP在圖書館-讀者互動中的認識和利用,存在形式主義傾向,閱讀活動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廣播和更新,可供聯網及時閱讀的資料過少。在推廣方式上則采取單向的講座、展覽等,不能切合讀者需求,與讀者互動困難。同時也缺乏。
(三)推廣活動非常態、時間短、周期長
很多圖書館對閱讀推廣的認識還停留在短期不固定的“讀書節”上,或者集中在某個時期,活動周期長、連續性差,也缺乏后續支持。讀者閱讀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通過幾次短期活動,難以培養具有黏性的讀者與相應閱讀習慣。在人事和組織上,常缺乏專人對閱讀推廣工作進行專門組織和調研,使得推廣活動經常處于突擊追趕潮流狀態,推廣活動自然也流于形式,不能有效組織起讀者。
三、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
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從“互聯網+”本身的特點入手,運用互聯網思維,逐一解決(圖1)
(一)將以圖書為主的閱讀推廣,向紙質圖書與多種數字化資源相結合的方式改變
手機、Pad、Kindle等閱讀方式正逐步取代紙質媒介成為未來的閱讀主流趨勢。人們用在這些電子設備上的時間,已遠遠超過紙質書,而數字化資源具有的輕便、容量大、多媒體的優點,隨時隨地便能進行閱讀,也使人們逐漸養成了“碎片化”閱讀的習慣?——這與傳統用整塊時間進行閱讀的習慣大相徑庭,如果圖書館仍將閱讀推廣的重心放在紙質圖書上,那必然落后于時代。然而,“碎片化”閱讀雖然滿足了讀者閱讀選擇的多樣性,但卻缺乏系統性,同時閱讀深度也不夠,因此高質量的閱讀也必然需要紙質閱讀。與此同時,仍有大部分傳統讀者青睞于紙質閱讀。這也使得紙質閱讀推廣同樣重要。因此,在實際的閱讀推廣工作中,我們圖書館工作者應將數字資源的推廣與紙質資源推廣相融合,讓讀者能隨時隨地享受閱讀的快樂,讓閱讀成為“悅”讀。
在基礎設施上,要確保能提供優良的數字閱讀環境與充足的數字化資源,如電子閱覽室的建設,中國知網、超星、讀秀等數據庫的引進,本地館藏的信息化與自建庫等。同時,在文獻資源上進行廣泛的館際合作,可確保資源的全面和完整,在內容上真正能夠吸引讀者的興趣。
(二)增加宣傳力度,活動常態化、長期化、多樣化
閱讀推廣不應僅僅是“讀書日”活動,應形成一種常態化的系列活動,在充分發揮其傳統閱讀推廣優勢的同時,融入數字化閱讀推廣模式,不斷豐富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將講座、書展、征文等閱讀推廣模式與新型的移動閱讀、經典圖書影展等結合起來,連續進行推廣活動,效果顯著[6]。浙江工商大學圖書館的“我看書,我表演”的名著改編話劇大賽[7]都很有新意,引起讀者廣泛興趣。在人事安排上,也應該向此方向靠攏,設置專崗專人,只有從理念上將推廣活動當成日常工作來做,才能做好長期的推廣規劃,確保資金、人力、項目的可持續。
在推廣宣傳時,需要利用好全媒體資源,圖書館服務“在線化”,將閱讀推廣的內容和宣傳無縫接通,讓讀者無論是通過傳統的看海報、宣傳單,還是通過圖書館的網站、自建微信服務號、微博公眾號,都能迅速切入到閱讀活動中。設置類似于“豆瓣”的讀者圖書評分系統,或者引入外部數據,優化推廣的效果。新媒介微博、微信在傳播、廣布信息上由于可以有讀者的參與評論與轉發,有高效的認可度和廣泛的傳播性,其后臺API接口的提供,使得掃碼-閱讀的過程十分方便快捷,也保證了讀者的浸入式閱讀體驗。
(三)將傳統的“圖書館驅動的推廣模式”變為“互聯網+”時代的讀者-圖書館共同驅動推廣的模式
“互聯網+”的核心意義在于將所有個體和環節與互聯網相連結,通過互聯網的高速互聯互通來快速調節整個社會經濟網絡。可以說,任何一個環節離開了互聯網,其他環節的效率都會降低,“互聯網+”的整體作用也會大幅削弱。在圖書館-讀者系統中,“互聯網+”也在于維系二者的快速對話與響應,讀者的需求能通過Web 2.0技術傳達給圖書館,圖書館的相關的訊息能也反向到達讀者。實踐證明,利用微博、微信的服務號、公眾號,移動圖書館的APP等,都能進行高效的連接,為閱讀推廣服務開展可視化對話、知識共創、讀書評論留言、手機閱讀推送、經典閱讀交流等[8-9]。利用這些平臺和工具,讀者能發出有力的聲音,真正參與到圖書館服務的決策中來。再如,在數字化資源選購上,流行于歐美的讀者決策采購(PDA),其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能滿足個性化、小眾化的文獻需求[10]。
在信息的創建和收集中,讀者也是圖書館重要的助力。“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網絡,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每個節點的貢獻。讀者社群的積極參與、反饋,才能推動閱讀推廣活動的繼續進行和用戶庫的構建。由早期“圖書漂流”推廣活動,到新時期讀者共建共享信息存儲和交流互動平臺,是信息分享模式的一大進步。臺灣大學圖書館構建的機構庫,由校內各院系所上傳信息,截至2015年初,已包含20多萬條記錄,造訪人數達1000萬以上[11]。當讀者將信息共享出去時,其實就相當于圖書館的延伸,在自發地進行閱讀推廣和傳遞,即使讀者只是對資源進行評價,大量的基數下,比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進行被動宣傳,要更有說服力。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推廣,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擴展。重新反思和結構化推廣模式,以互聯網為中心,需要在推廣形式、內容、媒介,讀者-圖書館互動中積極創新。
參考文獻
[1] 姜曉曦.國外數字圖書館宣傳推廣模式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2(6):101-105.
[2] 關紹偉.高校圖書館閱讀活動建設探索:沈陽理工大學圖書館讀書月活動回探[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5):78-79.
[3] 劉曉娜.全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探究[J].圖書館研究,2014(1):56-59.
[4] 楊梅.廣州地區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調查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1(6):74-78.
[5] 崔波,岳修志.圖書館加強閱讀推廣的途徑與方式[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4):37-39.
[6] 雷菊霞,喬婧,袁玉敏.新環境下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探析:北京師范大學閱讀推廣實踐與思考[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5):86-91.
[7] 朱小玲.校園文化品牌活動構建和閱讀推廣[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2):31-37.
[8] 程文艷,張軍亮,鄭洪蘭,等.國外高校圖書館推廣閱讀文化的實例及啟示[J].圖書館建設,2012(5):47-50,54.
[9] 陳廉芳.互聯網思維下圖書館推動用戶參與的探索[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12):48-52.
[10] 劉華.“讀者決策采購”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的實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1):45-50.
[11]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EB/OL].[2016-09-10]
【作者簡介】 鄭麗兵(1967—),女,本科,研究方向:讀者服務,閱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