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藝 王年安 陳永田
摘要? ? 本文介紹了無為縣草地貪夜蛾發生情況,分析了發生特點和原因,闡述了防控情況,并提出了監測與防控建議,以期為草地貪夜蛾的監測與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草地貪夜蛾;發生;防治;安徽無為
中圖分類號? ? S433.4?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115-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草地貪夜蛾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遷飛性農業重大害蟲,具有適生范圍廣、遷飛能力強、繁殖倍數高、暴食危害重、防控難度大等特點[1]。2019年1月,首次入侵我國云南省,并在西南地區迅速蔓延定殖[2],5月17日在安徽省黃山區發現,5月29日在無為縣牛埠鎮土橋社區玉米上發現,7月起向全縣擴散,8月下旬后對部分秋玉米造成嚴重危害。
1? ? 發生情況
2019年,無為縣種植玉米5 867 hm2,其中春、夏玉米種植面積5 333 hm2,秋玉米種植面積533 hm2。草地貪夜蛾在春玉米、夏玉米上點狀零星發生,在秋玉米上偏重發生,全年發生面積達600 hm2,重發面積達66 hm2,造成產量損失1.4%以上,最重田塊產量損失達48%。
1.1? ? 始發階段
5月27日首次發現后,一直到6月底,呈點狀零星發生,共普查169塊田,有蟲田塊占比7.7%,百株蟲量0~2頭,平均0.28頭,最高發生量出現在6月28日,百株蟲量達2頭,危害率達21.6%。始發階段多點性誘捕器未見成蟲。
1.2? ? 擴散階段
7月初至8月15日前為發展擴散階段,其間調查83塊田,有蟲田塊占比25.3%,百株蟲量達0~15頭,平均1.6頭,最高發生量出現在8月5日,百株蟲量達15頭,危害率達40%。誘捕成蟲以8月2—20日為高峰期,4只性誘捕器共誘成蟲35頭,每只誘捕器日誘成蟲0.49頭。
1.3? ? 重發階段
8月15日至10月下旬為重發階段,共調查49塊田,有蟲田塊占比63.3%,百株蟲量達0~170.8頭,平均29.8頭,最高發生量出現在9月24日,百株蟲量達170.8頭,株危害率達100%,最高損失率出現在10月8日,百株蟲量達92頭,穗危害率達96%。9月30日至10月9日,陡溝、姚溝、高溝每點放置3只性誘捕器,共誘成蟲分別為55、34、79頭,平均每只誘捕器日誘成蟲2.07頭。
2? ? 發生特點及原因
2.1? ? 為害對象單一
根據縣植保站普查和農戶反映,2019年草地貪夜蛾在本地玉米上普遍發生,在高粱上點狀危害,僅7月5日在陡溝鎮河壩0.02 hm2高粱上發現1頭6齡幼蟲,在單季水稻和小麥、油菜午季作物上未見。
2.2? ? 發育受高溫影響小
據有關資料介紹,草地貪夜蛾適宜發育溫度一般為11~30 ℃[3]。根據無為縣2019年發生情況分析,38 ℃以下高溫對其無明顯抑制作用。無為縣7月中旬至8月為晴熱少雨天氣,7月24日至8月3日為連續35 ℃以上高溫,其中7月31日和 8月1日最高溫達38 ℃,但7月上中旬播種后的玉米在此期間依然受害嚴重。8月2日,安徽省植保總站、蕪湖市植保站對無為縣姚溝鎮五州一處20 hm2玉米調查發現,四葉期300株,卵8塊,蟲量24頭,1~3齡,幼蟲活性正常,新危害癥狀明顯,高溫對成蟲產卵與幼蟲活動未造成明顯影響。
2.3? ? 世代重疊可能性明顯
無為縣植保站8月1日對姚溝五州四葉期玉米田調查發現,株數900株,卵12塊,幼蟲49頭,其中1齡占10.2%,2齡占81.6%,3齡占8.2%,無4~6齡蟲,蟲齡以2齡為主。8月15日,對同田塊六至七葉期玉米調查發現,株數200株,幼蟲156頭,其中1齡占3.2%,2齡占39.1%,3齡占31.4%,4齡占19.2%,5齡占3.8%,6齡占3.2%,蟲齡仍以2齡為主。8月18日,對同一區域不同田塊4~5葉玉米調查發現,株數200株,卵2塊,幼蟲202頭,全部為1齡蟲。綜合來看,不同時間都有低齡幼蟲主峰出現,預示此區域發生峰次多,世代重疊可能性明顯。
2.4? ? 越冬受低溫影響大
11月25日,對姚溝五州2處秋玉米田(收獲期為11月上中旬)挖蛹調查,發現15 m2見蛹10個,活蛹8個,2個正在羽化。12月20日,對同樣區域二次挖蛹,發現15 m2見蛹10個,活蛹4個,死蛹6個。據蕪湖市氣象臺天氣氣候分析,無為縣11月平均氣溫達13.0 ℃,降水量達57.3 mm;12月1—20日,平均氣溫達7.0℃,降水量28.2 mm。12月10 ℃以下低溫對草地貪夜蛾越冬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3? ? 防控情況
3.1? ? 防治情況
春、夏玉米發生面積小,以農戶零星防治為主,全縣防治面積在66.7 hm2以下,秋玉米發生范圍廣、發生程度重,以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的統防統治為主,發生區域普遍防治2~4次。但草地貪夜蛾在秋玉米上發生峰次多,世代重疊明顯,防治效果不理想,如姚溝鎮五州某農戶7月中旬播種的20 hm2秋玉米,在 8月2日、15日、25日分別防治3次后,8月29日調查,百株蟲量達35.5頭,新被害株率達45.5%,發生?與危害依然嚴重。
3.2? ? 藥劑選擇
7月26日,縣植保站在高溝鎮卡洛家庭農場開展多種農藥防治草地貪夜蛾示范,面積6.6 hm2。8月2日調查,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3%甲氨基阿維菌素+5%虱螨脲、20%蟲酰肼懸浮劑、15%茚蟲威、35%氯蟲苯甲酰胺的防效分別為96.3%、81.5%、72.2%、59.5%、57.1%。8月15日,在姚溝鎮某農戶開展10%硫蟲酰胺防治對比示范,面積3.3 hm2;8月25日調查,10%硫蟲酰胺、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的防效分別為93.2%、90.6%。無為縣示范結果與尹艷瓊等的室內毒力測定基本一致:具有新型作用機制的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虱螨脲、氯蟲苯甲酰胺等殺蟲劑的殺蟲活性好、毒力強,可作為應急防控的首選藥劑,茚蟲威的殺蟲活性略低[4],但氯蟲苯甲酰胺防效在無為縣較低。
3.3? ? 藥械選擇
農戶防治以電動噴霧器為主,專業化防治組織和種植大戶在玉米苗期和小喇叭口期選用植保無人機和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在大喇叭口期后主要使用植保無人機,全縣無人機防治面積在330 hm2以上。根據無為縣植保站調查,植保無人機在玉米苗期和小喇叭口期防效較好,以上提到的2次藥劑防治示范都在小喇叭口期,選用植保無人機作業,防效高達90%以上,但進入大喇叭口期后防效差。
4? ? 危害損失
2019年,無為縣春、夏玉米基本未受草地貪夜蛾危害,秋玉米受害偏重,重發面積達133 hm2以上,主要為害秋玉米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的心葉和幼嫩葉。據10月18日對7月上旬播種的秋玉米粒重調查,未防治的產量損失1.4%;大發生面積在40 hm2左右,草地貪夜蛾除為害玉米頂心和幼嫩葉外,還蛀食玉米穗棒,據11月12日對7月中旬播種的秋玉米粒重調查,防治不到位的產量損失高達48.0%。
5? ? 監測與防控建議
由于玉米生育期短,草地貪夜蛾趨嫩性強,集中在苗期與抽雄前危害,因而不能僅固定一點來監測全年發生情況,要定期調整性誘和系統監測點。草地貪夜蛾世代重疊嚴重,防治困難大,在重發趨勢下,建議10 d左右防治1次。玉米進入小喇叭口后,植株增高,最好應用植保無人機開展防治。
6? ? 參考文獻
[1] 郭井菲,趙建周,何康來,等.警惕危險性害蟲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J].植物保護,2018,44(6):5-14.
[2] 郭井菲,何康來,王振營.草地貪夜蛾的生物學特性、發展趨勢及防控對策[J].應用昆蟲學,2019,56 (3):361-369.
[3] 姜玉英,劉杰,朱曉明.草地貪夜蛾侵入我國的發生動態和未來趨勢分析[J].中國植保導刊,2019,39(2):33-35.
[4] 尹艷瓊,張紅梅,李永川,等.8種殺蟲劑對云南不同區域草地貪夜蛾種群的室內毒力測定[J].植物保護,2019,45(6):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