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娟
溫儒敏教授提出:“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讀書的種子。”為學生孕育“讀書的種子”,統編版教材除了“課內必讀課文”“選讀課文”,還把課余閱讀納進課本,歸入語文課堂。“快樂讀書吧”是統編新教材特設的一個欄目,目的是讓學習者收獲有效課外閱讀之果,我們視它為孕育課外閱讀之地,如何施展其作用,讓學習者從此欄目中,懂閱讀、愛閱讀,讓閱讀的種子在其中萌芽、吐艷、結果。
統編新教材把課外讀書納入教本中不可缺失的構成部件,教學篇數減少了,但閱讀量卻增加了,其實就是“快樂讀書吧”發揮作用,強化課外讀書課程化,解決了課余課程邊沿化等問題,這就是在告知語文教師,一定要“擼起衣袖”一起為課內外閱讀“干一場”。
“快樂讀書吧”下面簡稱“讀書吧”,本文以實踐見教材,踐行“讀書吧”的有效戰略篇章。
一、萌芽篇:導讀推薦課,發閱讀興趣之芽
統編新教材高低年段,各安排了“讀書吧”的板塊,將課外讀納入課內教中。“讀書吧”的編者意圖不同,教者的著力處也就會有差異。我們閱讀萌芽戰略:教材“有什么”——教學“教什么”——學生“怎么學”——教師“怎么教”。萌芽處重點是根據課本內容的特質,選用設計“怎么教”的戰略路線,讓整個閱讀不偏軌。在把握編者意圖的根本上,一定上好導讀推薦課,采用一定的閱讀戰略,呼喚學者讀的期待,才能點燃閱讀興趣,讓閱讀迅速萌芽的肥沃土壤。
一本嶄新未知的書出現在學生面前,從書名到索引、從人景物到事節枝,都可以讓學者進行推測,以喚起學者的內在興趣。比如,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導讀中,我們可以讓學者根據書的名字提問:“這老屋為什么總也倒不了?是被誰施了魔法嗎?老屋經歷了什么才沒有倒的……”這其實運用的是預測這好玩的閱讀策略。通過推理猜測,喚醒學者已有的閱讀策略經驗,同時施展他們的想象,使他們萌發靈動的閱讀之芽。
二、吐艷篇:巧設活動,開閱讀智慧之花
《讀書吧》應要“巧”之花下功夫。“巧”是指讀的組織過程中應該是方法與笑聲相融,讓學者在智慧閱讀中感受愉悅,培養學生樂聲的讀書習慣。只有智與樂交融的課堂才能真正大家想要的讀書方式。設計智樂有效的讀書活動戰略有: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視頻閱讀、書友交流會、人物形象設計大賽、演繹故事、名著人物扮演等,讓我們在讀中交流,讀中分享,讀中收獲,讀出書中的生長點,讀出書中的樂之花。
在閱讀生長和閱讀開花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同年段學生的特點,開展得當的閱讀成長活動,生成他們新異的形象思維,顯出他們獨特的邏輯思維,由此激發讀的智樂,形成閱讀生長點,進而促進閱讀習慣。如,讀完《沒頭腦和不高興》這本書之后,我們充分利用視頻閱讀法和故事演繹法有機結合,讓學生觀看視頻,結合影像視頻豐富自我的想象,整合文本信息,啟動已有的閱讀生長體驗,再以表演的方式復現、改編故事,在演繹中深化體會故事內涵,深刻解讀人物形象,獲得閱讀成長帶來的智樂體驗,從而樂于走在閱讀的大道上。
三、結果篇:接軌課內外,結習慣之果
“語文核心素養”是一個復雜的結構,而學生閱讀能力強弱和良好的讀書習慣,始終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一個人的閱讀生長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精神領域境界多高取決于民族的課外閱讀水平。新課程改革《讀書吧》欄目出現就是讓我們把課堂接軌到課外,它就是精神發育高速中轉站,鏈接課堂內外,提速閱讀,引領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開拓更廣闊的閱讀視野,讓孩子的閱讀之路通暢無阻,讓孩子通向在書的世界里。
在普遍的課堂內容教學上,讀完“讀書吧”推薦的書目后,我們會匠心拓展閱讀,或是同一作者其他的作品,或是同一主題的其他的書目。如,六年級下冊整本書閱讀中的《魯濱遜漂流記》是一本令人無限驚訝的名著。翻閱這本書時,我們提供廣闊的平臺:讀書筆記、作品插圖、人物圖譜、思維導圖、電影分享等,讓學生交流感受這名著的奇妙之處,接著鏈接同樣有奇妙之處的名著《湯姆·索亞歷險記》《騎鵝旅行記》《愛麗絲漫游奇境》等作品,可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我們在戰略上提倡整本書閱讀及群文閱讀。群文閱讀中必須啟動孩子閱讀生長點,找同類名著的共同與不同,啟動閱讀熱點,啟發讀者深入討論思考:“這些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共同點?故事情節奇妙之處的原因?這些奇妙的歷險記有什么異同?……”這樣通過對接拓展閱讀,運用對比、歸類、想象等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讀者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分享“讀”帶來的樂趣,收獲“讀”成長的果實。
“快樂讀書吧”是學生閱讀的沃土,通過有效并科學的導讀推薦課,巧妙設計活動,鏈接課內外,真正在學生心中播下讀的種子,開出“智趣”之花,收成閱讀習慣之果,從而使學生走向自主閱讀、終身閱讀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