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宇,朱文芬,孔令娜,武 倩,李 娟
(重慶醫科大學,重慶 400016)
醫院感染[1]是現代醫學所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在醫院感染的諸多因素中,以醫務人員雙手為媒介傳播病原體所導致的感染大約占到醫院感染發病率的30%。手衛生是最簡便易行的預防和控制病原體傳播的手段之一,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2]。臨床見習是護生從理論學習走向臨床實踐的重要橋梁,是護生走出課堂邁入臨床的第一步[3],通過深入病房見習,可使護生獲得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促進護生進一步理解及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4]。本研究旨在調查護生見習前后手衛生知識的認知情況,為針對性地加強護理本科生的手衛生知識水平及技能提供依據。
采取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某醫科大學護理專業191名臨床見習護生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全日制本科護理專業臨床見習護生;自愿參加本次調查。排除標準:已進入臨床實習的護生;已轉專業、退學的護生。
1.2.1 調查問卷 參照我國衛生部《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試行)》《消毒技術規范》以及國內外相關文獻,由6名護理專家共同商討制訂“護理專業學生手衛生知識問卷”,問卷內容包括:(1)一般資料:年齡、性別,見習后使用的調查問卷增加手衛生知識來源途徑、帶教教師是否經常洗手等。(2)手衛生知識,共5個維度(23個小題),包括手衛生的概念及意義(5個小題)、洗手相關知識(4個小題)、衛生手消毒與洗手的區別(6個小題)、醫院感染相關知識(5個小題)、使用手套相關知識(3個小題)。每個小題答對計1分,答錯計0分,滿分為23分,得分越高手衛生知識掌握程度越好。問卷總體Cronbach's α系數為0.79,各維度的 Cronbach's α系數為 0.70~0.83。
1.2.2 調查方法 2019年7月—8月,對見習前后的191名護理本科生進行調查,召開臨床見習動員大會時以及見習結束對護生進行綜合考核時發放問卷,問卷當場發放,當場回收,有效回收率100%。
1.2.3 臨床見習中手衛生知識培訓 臨床見習集中安排在大學第四學期課程結束后的暑假進行,時間共4周,見習內容包括醫院護理工作環境、常見基礎護理操作技術、臨床護理工作流程及主要內容、患者健康評估等。手衛生知識培訓內容及方式包括:(1)集中理論授課:臨床見習前,給予護生3學時手衛生專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WHO手衛生運動背景、衛生服務性感染(HCAI)的概念、影響病原微生物經手傳播的方式途徑,并結合臨床見習內容,闡述預防院內感染的措施以及職業暴露的自我防護措施等;(2)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傳“手衛生‘五時刻’”視頻。
1.2.4 統計學方法 整理數據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和t檢驗。
研究對象中男生18人(9.4%),女生173人(90.6%);年齡為(20.19±1.51)歲。見習結束后調查顯示,認為手衛生知識來源于護理學基礎課程課堂教學的36人(18.8%),臨床見習的40人(20.9%),護理學基礎課程課堂教學和臨床見習的112人(58.6%),其他3人(1.6%);認為帶教教師經常洗手的120人(62.8%),不經常洗手的59人(30.9%),沒太注意的12人(6.3%)。
見習后護生手衛生知識總分、手衛生的概念及意義、洗手相關知識、衛生手消毒與洗手的區別、醫院感染相關知識、使用手套相關知識得分均高于見習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見習前后護生手衛生知識的認知得分比較(±s,分)

表1 見習前后護生手衛生知識的認知得分比較(±s,分)
項目手衛生的概念及意義洗手相關知識衛生手消毒與洗手的區別醫院感染相關知識使用手套相關知識手衛生知識總分條目總分5 4 6 5 3 2 3見習前2.29±1.098 2.31±1.043 3.05±1.125 1.80±0.986 2.62±0.560 12.06±2.599見習后3.07±1.156 3.11±0.797 3.56±1.145 2.42±1.185 2.85±0.380 15.02±2.684 t值6.760 8.433 4.417 5.588 4.758 10.923 P值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手衛生知識總分為23分,合計得分17分及以上的占40.3%。臨床見習后護生手衛生知識問卷各條目答對率在15.7%-97.9%,答對率90%以上的有4項,答對率為80%-90%的有3項,答對率在60%-79%的有8項,答對率在60%以下的有8項,見表2。

表2 護生手衛生知識各題目回答情況[n(%)]
本調查結果顯示,護生見習后手衛生知識總分、手衛生的概念及意義、洗手相關知識、衛生手消毒與洗手的區別、醫院感染相關知識、使用手套相關知識的得分均高于見習前(P<0.01),說明通過對護生手衛生專題知識的理論培訓以及臨床見習的感性認識,提高了手衛生的知識水平。大量研究表明[5-6],早期接觸臨床可以讓醫學生在實踐中增加感性認識,促進醫院感染等醫學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提高臨床實踐能力,護生的臨床見習[7]是護生獲得醫院感染等安全知識、提高實踐技能等的重要途徑。通過臨床見習,護生感性認識到醫院環境的布局、消毒處理及護理基本技能操作的實施等(如無菌技術、輸液治療、各種注射法、導尿術等),進一步提高了護生對醫院感染相關知識、洗手相關知識及衛生手消毒等的認識。如護生通過觀摩為術后患者更換傷口敷料,感性認識如何實施無菌技術、如何使用手套以及手套使用后的處理等,提高了護生的手套使用相關知識水平;護生通過觀摩臨床常用輸液治療的維護與管理以及皮下注射、皮內注射、肌肉注射等,進一步明確了靜脈輸液、各種注射術的步驟及方法等,感性認識到靜脈輸液、各種注射術的常規護理措施、常見輸液反應的預防、洗手的具體實施以及預防患者間交叉感染的重要性,這些均有助于提高護生對洗手意義、目的、方法、步驟、洗手時刻、衛生手消毒及預防醫院感染等的認識。因此建議在臨床專業課程理論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增加臨床見習機會,通過觀摩臨床具體病例的護理,進一步鞏固、提高護生的手衛生認識水平及其他專業技能。
本研究顯示,手衛生知識總分為23分,得分17分及以上的占40.3%,表明通過臨床見習,護生的手衛生知識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可能與護生在見習期間知識的獲取大多通過觀摩,未能進行臨床實際操作有關;也可能與本研究專題培訓時間少有關(4周見習,僅進行一次3學時專題培訓);還可能與護生在學校教學中獲得的手衛生教育較少有關。有研究表明[8],我國的醫學院校中,缺乏對手衛生等醫院感染相關課程的設置,因此建議加強護生在護理學基礎課程以及臨床見習中關于手衛生知識的理論教育,在臨床護理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為護生創造仿真的臨床場景,提高護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同時本研究發現,臨床見習后護生手衛生知識問卷的23個項目中,答對率90%以上的有4項,包括使用手套相關知識及手衛生是影響醫院感染的重要因素;答對率為80%~90%的有3項,包括洗手方法、“六步洗手法”步驟及洗手用的肥皂需要保持干燥;答對率在60%以下的有8項,包括洗手概念、外科手消毒概念、衛生手消毒概念、衛生手消毒比洗手的抗菌效果更好、使用快手消毒劑可以完全替代洗手、引起醫院感染的手部細菌主要是哪類細菌、外科手消毒監測的細菌數、衛生手消毒監測的細菌數;其余8項的答對率在60%~79%。表明通過臨床見習后,護生對于手衛生的意義、洗手的方法和步驟、使用手套相關知識掌握較好,這可能與護生通過觀摩帶教教師臨床護理實際操作以及觀看網絡平臺上“手衛生‘五時刻’”視頻有關,這些均有助于增加護生對手衛生知識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明確手衛生的實際應用。本研究結果顯示,62.8%的護生認為帶教教師經常洗手,58.6%的護生認為“手衛生知識來源于護理學基礎課程課堂教學和臨床見習”也證實了這一點。對于理論性較強的條目如洗手概念、外科手消毒概念、衛生手消毒的概念、外科手消毒監測的細菌數、衛生手消毒監測的細菌數等知識掌握不好,見習后,“外科手消毒概念”答對率為37.2%,“外科手消毒監測的細菌數”答對率為39.8%,“衛生手消毒的概念”答對率為40.8%,“衛生手消毒監測的細菌數”答對率為48.7%,這可能與護生未在手術室、供應室見習有關,也可能與護生在見習期間進行醫院感染的理論培訓少有關。有研究表明[9],醫院感染專題培訓能提高護生手衛生知識的理論水平及實際操作能力。建議增加護生在手術室或供應室的見習機會,在見習期間加大開展手衛生專題培訓的力度,以進一步提高護生手衛生知識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