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史利卿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北京 100078)
中醫內科學是一門重要的課程,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為中醫臨床學科的主干與核心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科地位[1]。當前,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灌輸式”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模式較單一,學生易缺乏主動性和實踐性,加之中醫內科學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晦澀難懂,影響了教學質量,增加了教學難度。因此,如何提高中醫內科學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興趣并啟迪其臨床思維,亟待中醫內科學教師認真思考解決。
翻轉課堂是一種極具影響力的教學模式,即將傳統教學過程進行“翻轉”。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課程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上課前完成對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師生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答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2]。在這一教學模式中,通過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安排,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了重新規劃,學生在課外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運用等,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多媒體技術的日益成熟,翻轉課堂模式已經逐步走入課堂并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3-4]。翻轉課堂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有效翻轉,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提升能力為主的個體化教學模式,在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為使中醫內科學授課內容與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相適應,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本研究充分利用翻轉課堂的特點,使二者有機結合,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為師生提供交流機會?,F擬從以下方面探討中醫內科學翻轉課堂教學實踐。
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教師課前要準備導學的文檔資料,主要介紹本次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等,比如電子版教材、教案、講稿和授課課件等。二要提前錄制好兩段視頻短片,一段關于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導出疾病診斷;一段關于患者發病的情況,涉及病因病機。視頻時間以10~15分鐘為宜,使學生能夠在課前掌握學習內容。三要準備輔助學習資料,比如網絡共享資源、課外閱讀資料等;四要準備測試題,便于學生在課前測試自己對本次課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在課堂中,教師不再對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而是主要針對學生的共性學習難點展開講解。在講解完共性問題之后,以小組討論、標準化病人教學、病例分析等形式進行知識內化。每個小組以6~8位學生為宜,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全程參與、隨時提供指導。比如:病因病機的內容分析采用小組討論方式,要求小組中所有成員都要思考,鼓勵學生借助課前收集的資料,從不同角度思考,甚至質疑教材內容,并在組內展開協作學習,回答、解決問題。
課后教師利用學生自習開展課后輔導,針對個別學生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解答,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布置作業,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理解教學內容,同時組織學生在線討論,并在線解答學生問題。
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目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國內外教育研究和應用的熱點。在醫學教育中,培養一群綜合素質良好、專業技術精湛的醫學專業人才,不僅要求醫學生能夠具備扎實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精湛嫻熟的臨床實踐技能,更要求醫學生具備科學的臨床思維。因此,引入一種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來提高醫學教學效果成為必然趨勢[5]。既往文獻報道和資料顯示[6-7],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醫學教學中應用能激發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并能增強醫學生將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聯系的能力[8]。同時,該教學模式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培養醫學生的科學臨床思維,從而提升醫學生的綜合診療能力,這對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鑒于傳統中醫內科學教學存在教學內容單調重復、教學形式單一枯燥、教學與實踐脫節、考核評價體系不科學等局限性,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很好地解決目前中醫內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課前通過視頻自學、課中師生互動、課后操作實踐的教學過程,使中醫內科學教學的個性化更加突出、師生關系更為和諧融洽,學生臨床能力進而得以強化[9-10]。
綜上所述,將翻轉課堂引入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學中,不僅將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教學模式,還可將其作為教學改革研究的新工具。一方面,有利于探索翻轉課堂的創新應用,使這一外域理論與國內教育文化和教學經驗相結合、與國內教學現狀相適應,從而使其先進教學理念和手段有效融入國內教學中,為國內教學改革研究提供借鑒[11-12];另一方面,有助于利用創新的翻轉課堂模式探索非中醫專業中醫學精品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和策略,使學生能真正接受中醫學科精神,形成對中醫正確的認知和態度,從而提高中醫學遠期教學質量,培養具有中華文化思維特質的現代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