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綠清,劉 蔚
(廣西中醫學校,廣西 南寧 530001)
人際沖突是人與人在相互交往與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意見分歧、爭論和對抗,Polzer強調護理人員是身處各種醫療沖突情境中的核心人物[1],護士面對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沖突在所難免[2]。有報告顯示,沖突處理不當會造成離職率上升、工作滿意度下降、心理問題(如焦慮)等[3]。護生是護理人員的后備力量,護生在校學習階段是否能正確處理沖突直接關系其進入臨床能否快速適應并正確處理臨床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本文旨在了解護生沖突處理現狀,探討其影響因素,從而針對性地引導護生合理處理沖突。
第一次調查在2015年12月,抽取某護理學院本科護生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467份,均以知情同意參與為原則。第二次調查在2018年12月,抽取某護理學院正在實習的護生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02份。排除標準:請假學生及不愿意參與本次調查者和第一次參與調查但第二次調查時已畢業護生。
采用橫斷面現況調查,利用某個晚上向在校學生集中統一發放問卷,20分鐘完成統一回收。實習護生通過網絡將調查問卷電子版發到群共享,請自愿參與的群成員下載后在20分鐘內填寫完畢立即發回給各班的學習委員。問卷以統一指導語,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問卷。
1.2.1 調查工具 包含兩個部分:(1)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包括年齡、性別、戶籍性質、父母學歷、是否獨生子女、是否擔任班干部、學期綜合成績排名情況等。(2)沖突處理形態量表。該量表由臺灣學者蘇雅慧在袁旅芳[4]翻譯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沖突處理形態量表[5]包括兩大主題:①沖突最多的對象,研究者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設計,包括護生間、師生間、護生與父母及其他;②面臨各種沖突采取的沖突處理方式,由整合、逃避、讓步、支配4個維度組成,共18個條目。運用Likert5級評分法,條目分值為1~5分,將所屬的各維度條目分值相加,分值越高表明調查者越偏向該方式處理沖突。本調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2。
1.2.2 數據處理 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本調查發現,兩次調查結果沖突對象最多的結果一致:在校生(共467名)中顯示與護生發生沖突最多的對象是護生(89.9%);102名本科實習護生的調查數據顯示與其發生沖突頻次最多的是帶教教師(72.1%),其次是患者(10.1%)。第一次問卷調查護生沖突處理形式各維度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護生人際沖突處理形式各維度得分情況(±s,分)

表1 護生人際沖突處理形式各維度得分情況(±s,分)
排序得分維度讓步整合逃避支配最大值5.0 5.0 5.0 5.0最小值1.0 1.0 1.0 1.0 3.67±0.52 3.56±0.49 3.14±0.56 3.09±0.51 1 2 3 4
表2 護生人際沖突處理形式的描述性統計(±s,分)

表2 護生人際沖突處理形式的描述性統計(±s,分)
維度讓步整合逃避支配最大值5.0 5.0 5.0 5.0最小值1.0 1.0 1.0 1.0得分 排序3.55±0.35 3.87±0.12 3.22±0.36 3.18±0.51 2 1 3 4
以一般人口學資料為因變量,以人際沖突處理方式4個維度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表3 護生人際沖突處理方式多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發現,在校護生中,與其發生沖突最多的是護生(占89.9%)。這可能與其在校期間與同學接觸時間最多有關。而醫院實習護生中與其沖突頻次最多的是帶教教師。這與蘇雅慧[5]的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與在醫院實習期間,剛進入醫院這個新的學習環境,充滿好奇心,對待服務對象充滿熱情,然而與帶教教師可能在帶教模式及帶教教師對自己的種種要求與自身平時的個人習慣不同而產生沖突。因此在實習護生中護患沖突得以淡化,師生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帶教教師成為主要沖突對象。
處理人際沖突的4種方式分別為整合、逃避、讓步和支配[5]。整合:是高度關心自己與對方,采用面對面討論方式解決問題、達成共識,是一種雙贏的沖突處理形式。逃避:低度關心自己與對方,以退縮和壓抑的形式面對沖突。讓步:低度關心自己高度關心對方,將自己利益置于對方利益之下的自我犧牲式形式。支配:高度關心自己低度關心對方,使用權威或權力試圖打敗對手求得勝利,是一種輸贏抗衡。結果表明,第一次護生面臨沖突時最常采用的處理形態是讓步,為(3.67±0.52)分,最不常采用的是支配,為(3.09±0.51)分。這與臺灣學者蘇雅慧[5]的研究結果相似,而與西方學者研究結果相反。分析原因:一方面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面臨沖突時能冷靜權衡雙方利益,協商解決;另一方面歷史背景不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多關注自身利益,故其護生常以支配方式解決沖突[6]。第二次調查結果顯示,護生沖突處理方式與第一次相比較,最大的區別在于整合由原來的排序第二上升為第一,成為護生最常用的沖突處理方式。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團體心理輔導在其中發揮了作用。通過團體心理輔導,護生在面臨沖突時更有大局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能夠進行商議,權衡利弊,選擇雙方利益最大化的處理方式,再者隨著年齡心智的成熟,護生處理事情更穩重。
前后兩次調查的多因素分析結果無統計學差異。整合維度,進入回歸方程的有年齡、父母學歷、是否獨生子女,共能解釋變異量6%。并且這三者均能正向預測整合,即年齡越大、父母學歷越高、非獨生子女的護生更傾向于采用整合的方式解決沖突,這與蘇雅慧[5]的研究結果一致,年齡較大的護生多為大三、大四年級,隨著知識的積累和情商的提高,面臨學習生活中的人際沖突能冷靜權衡,采取不傷害雙方利益的整合方式。非獨生子女所處的環境使其較獨生子女歷練豐富,遇到沖突時,能進行理智分析,相比獨生子女更多地采用整合的方式。在逃避維度,年齡、成績共能解釋變異量的19%,且均能負向預測逃避。這說明年長的護生和班級學習成績較好的護生都能以積極的態度處理工作中的沖突。在支配維度,是否獨生子女、父母婚姻及戶籍性質共解釋變異量的11%。獨生子女和戶籍性質負向預測支配,而父母婚姻狀況能正向預測支配。獨生子女傾向于采用支配的方式解決沖突,這與獨生子女以自我利益為中心有關。城市戶籍的護生相對而言傾向于運用支配的方式解決沖突,這與其從小優越的成長環境有關。父母離異的護生傾向于運用支配的方式處理沖突。在讓步維度,年齡、是否獨生子女、父母學歷共解釋變異量的15%。三者均能正向預測讓步。這說明年齡越大、非獨生子女及父母學歷越高的護生相對傾向于采用讓步的方式處理沖突。這可能與護生從小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有文化能正確地引導護生為人處世有關。
在校護生中,護生之間的沖突是其面臨的主要沖突;而臨床實習護生中,師生沖突是其面臨的主要沖突。人口學資料不同,護生人際沖突處理方式也不同,但是預測作用不大。從沖突處理方式上看,團體心理輔導使護生更傾向于采用整合解決矛盾。因此在今后教學或輔導員工作中,可以適當增加團體心理輔導的活動,可以與相關任課教師溝通,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團體心理輔導的課堂內小活動;同時,可以請心理學教師給輔導員做團體心理輔導的培訓,然后建議輔導員在每個學期初制訂本學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計劃與方案,然后在各班級組織實施。通過平時班級管理和課堂滲透相結合的方式,引導護生采取整合的方式處理日常人際沖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適應將來復雜的工作環境及人際關系。